分享

文化参考报•大美术周刊│万物自在·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林蓝

 高世现 2020-09-19

展览时间

2017-09-02 - 2017-09-18

2017/9/6

MONDAY

开幕时间:2017-09-06 10:00

展览城市:广东 - 广州

展览机构: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展览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168号

策 展 人:许晓生

主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当代岭南艺术研究院 广东省中国画学会

承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协办单位:当代岭南艺术教育 广州鲁逸文化传媒

展览备注:万物自在·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

得趣·许晓彬花鸟画小品展

葳蕤春光·李雪松花鸟画作品展

展览地点: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1.2.3.4号展厅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总策划:许晓生

邀请艺术家


尚   涛、郭怡孮、陈永锵、陈新华

方楚雄、范   扬、邢少臣、李劲堃

黎柱成、王居明、方   土、莫晓松

连俊洲、郑阿湃、马顺先、陈   林

刘    英、方政和  林   蓝、许晓彬

许敦平、叶    芃、周午生、李雪松

林蓝 Lin Lan

1971年生,广东潮州人。199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199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获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并获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为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青年五四奖章、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

寻求与现代展出环境的高度谐调

——关于林蓝的金版水墨

文 | 鲁 虹

与许多中国画家不同,林蓝既有着中国画方面的知识背景,也有着环境艺术方面的知识背景,而这恰恰使她能够很好地将两方面的知识融为一体。比较而言,相当多的中国画家对后者是掌握得很不够的,这就使得他们在文化背景已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多少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春天  200cm×200cm  金箔设色  2008年

菡萏  170cm×104cm  金箔设色  2012年

在我看来,林蓝近作的艺术处理有着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从尊重中国画虚拟性、装饰性、平面性的特点出发,她有意识地在空白的背景上处理物象。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可以使观众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而且还可以使图形与笔墨十分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其次,为了与现代建筑环境相适应,她有意识地让画面造型具有几何形特征,并省略掉了许多细节,结果使它们显得单纯、明快,而且富有律动感。据林蓝说,她在造型上深受著名水彩画家王肇民的影响,但从艺术史的角度看,我认为,她的这一传统应该是来自塞尚。因为这位艺术大师最早在这方面进行艺术探索,并且深深地影响了不计其数的艺术家。 

再次,在笔墨的处理上,林蓝基本是在努力借鉴清代画家恽南田 “撞水撞粉”的技法,并由此发展出了一种充分显示“水渍美”的形式语言。从表面上看,林蓝的技法是以面的表现为主,但实际上,那由水渍边缘所形成的线纹,却与面的处理手法形成了十分有趣的对照。 

缤纷  100cm×100cm  金箔设色  1999年

清华  104cm×104cm  金箔设色  1998年

毫无疑问,我还可以举出一些其他特点来,但仅是以上三点,便足以表明林蓝在艺术表现上的个性与审美趣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所谓艺术个性与艺术的审美趣味,既是特定文化背景使然,也是文化教育的结果。而任何忽视这两点的人,其艺术个性与趣味都难免会与新的审美需要产生距离。林蓝前几天打电话请我写文章时,我曾经问她,在创作之前,要不要打草稿?她十分明确地告诉我,在创作前,她主要是观察与研究对象,直至产生对客观对象的特殊感受与清晰概念时,她才会以默写的方式一气呵成地完成画面。在此过程中,她基本是根据立意的需要进行十分自由的意象造型与画面处理。 

白牡丹   50cm×50cm  金箔设色  1999年

佛香  50cm×50cm  金箔设色  2003年

的确,林蓝的作画方法也不过是对传统绘画方法的继承,但放在当前的中国画创作背景中去看又是十分有启示意义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众所周知,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绘画的教学模式基本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恰如许多学者已经指出的那样,由于这种方式过分强调照搬式对景写生与明暗素描的重要性,所以不仅使笔墨的表现性受到了很大的压制,而且使“借形表意”的优秀传统丧失殆尽。其实在这里,关键在于对写生的正确理解。据我所知,在古人那里,写生虽然有抓取对象特征之意,但与此相关的是,还必须将三维的对象转换为二维的结构,并从主观表现的需要进行大胆地取舍,甚至加以夸张。可传统西方绘画中的写生却反其道而行之,它常常是在画面上再现三维结构,即使用线条进行表现,也没有违反这一原则。更为重要的是,它强调接近视觉的绝对真实。关于这一点,人们只要比较一下传统宋画与写实性的当代工笔画对同一自然对象,比如对荷花的不同处理,便会有着深刻的体会。我感到,这也正是林蓝能够自如借鉴西方现代构成知识,而机械运用写实方法的国画家反而不能的根本原因。明乎此,我们似乎可以说,所谓古与今,其实只是相对的。正确的方法乃在于:我们必须根据当代文化的需要去对古代与现代的一切知识进行合理地取舍。否则只会达到相反的结果。 

林蓝的艺术探索尚处于“正在进行时”。对她来说,还有一个尽善尽美的问题。比如,如何进一步升华对“水渍美”的表现,以使艺术语言更加纯粹,进而达到更高的层次;又比如,如何进一步艺术地突出主体对客观对象的特殊感受等。相信这位年轻有为的艺术家,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一定会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酸甜  90cm×90cm  金箔设色  1998年

子时  90cm×90cm  金箔设色  1998年

2017/9/6

MONDAY

林蓝│创作三则

  关于价值。对一位艺术家的价值判断或可以分为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三个递增的层面来理解。

  第一层面应是艺术家的个体艺术价值,艺术是艺术家个人生活的综合反映,艺术家首先必须具有鲜明的个人面貌,也就是在艺术这片生态“林”中作为一株“木”的特殊面目,这是艺术家个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去把握的内在的必然因素。我们经常能看到这种独创性的最好的萌发—在选择样式后,把它加以充分发挥以达极致,从而在这个样式中说出旁人想象不到的多的东西。同时,这个面目必须吻合人类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内在的艺术标准,其中还需要艺术高度支撑,才能“木”秀于“林”。

  其次就是横向的社会价值,包括在所处时代的社会影响、社会覆盖力等,这属于空间的序列,也就是时代是否选择了你,当中可能存有一定的外在的或偶然的因素。

  而最终考察一个艺术家成就的应是他的纵向的历史价值,历史价值属于时间的序列,唯有那些有着很好的艺术面目、在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引起广泛共鸣,且当与前人比较时,创造出新的与前不同的并具深度与高度的立得住的图式、形式,这样的艺术家才能说他可能保有历史价值,这也是三层面中最重要的一层。因此,对于一个艺术家的终极论定还是应该回到他的艺术的历史价值判断上。

  实际上,要评价一个艺术家或者一种艺术现象,不是哪个人在哪一时、哪一地能说了算的,需要由相当量的空间与时间来审定,看其是否成 “材”。

  关于传统与当代。传统与当代的关系可以看成属于一个纵的时间与横的空间的关系。

  从纵向看,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已自然形成了艺术行业相对定型的发展规律与评定标准,那些暗合规律与标准的优秀成果逐步沉淀为历史的纵线,由此,纵向的传承从古至今一点一滴地在延续。从习画伊始,我已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典范里蕴含着的巨大而深沉的吸引力,那众多成熟的图式、形式,其中总会有几处深深打动自己,让自己产生学习的强烈冲动并时时从中汲取营养。

  从横向看,纵线上的每一点是不会重复的,只有敏锐地感知与表现每时每代的特质,才不会泯没于众,脱颖而出成为这一个时代新鲜醒目的“标杆”。艺术源于生活,个体内在观察角度也会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这客观与主观的种种变化自然引发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的拓展与更新。

  纵向的传承与横向的创新,纵横交叉成十字的那一点—精神传承,形式创新—也就是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当下整体中的价值升华处。

  艺术家的一辈子应该是一个不断通过蜕变去完善自我的过程,而随着年纪增长与创作的深入,一定会遇到越来越难以突破的瓶颈。这种改变或困难对于艺术家来说要经过内在量的积累,才会在艺术创作中出现质变的提升,才能得以有足够力量挣脱原来陈旧的“躯壳”。

  如何获得这种积累与提升?向前走得越远,就越要向以往、向传统汲取更多的营养,让这些自己为之信服、为之激动的真正的好东西久久滋养着自己。而所谓“改良派”,一定是在充分尊重传统并基于相信未来的艺术创作会有长足发展这一认识所进行的有“度”的变革,即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就这点来说,自己自始至终是坚定的“改良派”,传承的是传统精神、气派,创新生发于当下切实的感受与对形式的表现。全心全意地学习与吸收,无拘无束地创新与创造,以更包容的活力与气象面对鲜活世界。

文化参考报

中国第一本跨界文艺综合类周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