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参考报•大美术周刊│1219期美术教育: 李于昆

 高世现 2020-09-19

美术教育
李于昆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广东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与设计联盟理事,广州市艺术教育中心顾问。

以小见大
 文/李于昆
我的油画风景写生画面尺寸都不大,基本是在40cm×60cm左右,时间控制在3个小时内,现场完成。
现在看到的这些风景写生,都是我带学生外出采风写生完成,严格说是教学写生作业。我写生的出发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满足写生教学要求,二是强调写生的现场感。
我一直在高校教书,我认为我的身份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是一名美术教师,因此教学工作是第一位的。现在艺术院校中开设的艺术类专业大都以设计类专业为主,纯粹的美术(造型)专业逐渐式微,仅在独立的美术学院、艺术学院还保留绘画类学院。若回顾下历史,追溯写生课程源头的话,恐怕最早还是与19世纪美术学院中的写实画派出现有关,这一派当时反对文艺复兴以来的学院古典主义,反对古典主义强调的在画室中描摹古希腊罗马艺术,尤其到了19世纪中叶法国巴比松画派出现,艺术家提出走出画室,面向自然,对景写生,包括稍后出现的法国印象派也是受到这一观点影响而特别强调户外的光色变化。我们国家的美术院校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非常提倡和注重写生课程,其主要模式受到苏联美术学院教学模式影响,油画写生尤为如此,包括当年聘请马克西莫夫来中央美院教学,至今留给我们的印象都是对景对人写生的记忆。当然,当时提倡写生,还与我国的文艺思想有关,即提倡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提倡画家走进生活,深入生活,反映生活。所以老一辈艺术家,对写生都情有独钟,像董希文、李可染、吴冠中这些老艺术家一直坚持写生,在他们眼里,写生就是创作。进入21世纪信息媒介时代后,高校中设计类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传统美术课程中的写生课程也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元素。通常面向设计专业的写生课程就成为采风与考察课程,它不再是传统美术写生课程那样单纯对景写生,也没有分类为国画油画水彩,在材料工具上更没有专门限定什么画种画材,而是一方面保留了传统写生的目的,另一方面又派生了从设计学的角度考察调研景观的意义,甚至调研报告也成为写生课程的一部分。但万变不离其宗,写生的直接性、对景性和现场性仍然得以保持。
那么就提出问题了,在现代艺术院校中,写生课程更多指向的是一种复合型,一种综合性——除非你所带的专业是美院的绘画专业。因此,在我的油画风景写生中,油画成为一个表现媒介,这是因为我在大学学的是油画专业,如果我学的是国画专业等,或许我就用国画的形式来写生。所以,我的油画写生从教学的关系看并非一个必然。那我教学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通过写生课程,训练学生熟悉工具材料的性能,整体感受和表现色调,基本形成自己的表现语言,进而能够感受自然、发现自然、表现自然。如果是针对设计类专业而言,还要加上一条,通过写生将自然的形式转化为设计形式。这是我的油画风景写生的第一个目的,也就是教学目的。
第二个目的就是现场感。我的风景写生之所以画幅尺寸不大,首先基于强调现场感。既然号称写生,窃以为整个过程最好是现场完成,如果画幅太大,可能时间上很难有保证,加之天气光影变化等因素,以我的能力会出现不少难以控制的情况。虽然说艺术允许后期加工,但现场写生的感觉是很难得以复制的。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摄影摄像高度发达了,画家都可以借助数字媒介工具在画室对着照片复制,但很多画家还是不满足这一“温文尔雅”的作画形式,反而出现越来越多的写生大军,纵横神州,开着车架起画架对景写生,这里有一个无可替代的因素,即写生的过程是一个现场感受的过程,是一个现场不可复制的过程。试想,现场出现的那种种微妙,勃勃生机和瞬息万变的天地,真的是照片图像不可替代的。换言之,写生是面对活生生的自然,自然是有生命力的,而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所以我将时间和画幅尺寸尽量控制在最低限度,尽管我很羡慕那些画大画的艺术家,但每个人有不同的追求和秉性,我天性就是这样。
也有人问我,现场写生后是否回去继续修改调整画面,我一般是反对这样做,除非万不得已。这或许也与个人的气质和看法有关。我觉得写生的可贵之处就是那份难得的现场感,尽管现场完成的东西总是有不完善的地方,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如此才保留了那份写生的纯粹和生动。记得很早时读到一本书,记录一位评论家与塞尚的对话,问好画的标准是什么,塞尚说:“好的画就是画面上总有几笔连画家自己也说不清的莫名其妙的东西。”这说不清楚的东西或许就是看上去不完整的东西,甚至是有问题的东西,亦或许就是画家的灵感显现,或许就是艺术的辩证法。
我一直认为作为写生来看,在当下影像与数字媒介普及甚至泛滥的时代,写生之于绘画和设计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现场感所触发的观念和思想,自然而然渗透其中,这种体验是回望历史、感悟自然和见证自我的历程。
我希望我的油画风景写生以小见大,尽管我知道自己离目标还有距离。
                                                 2019年11月7日
于昆作品

婺源小景   40cm×60cm   2018年

湖畔   30cm×55cm   2014年

浙南小村   30cm×55cm  2008年

云南城子古村   30cm×50cm  2017年

英德茶场   45cm×60cm    2015年
本期样刊

主管
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编辑
《文化参考报 · 大美术》编辑部
  国内统一刊号
   CN44 - 007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