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谈虚无和颓废消极的魏晋风度,为何会产生战无不胜的北府兵?

 四地闲夫 2020-09-19

一、晋朝的亡国之兆:名士风流

魏晋风度意味着自由潇洒,滔滔清谈,不受礼教约束,在此环境下,产生了让人津津乐道的名士风流。

清谈虚无和颓废消极的魏晋风度,为何会产生战无不胜的北府兵?

美男子潘安的“掷果盈车”,帅哥卫玠被美女围观烦死。这些故事让后世的人们大感羡慕,仿佛穿越回去就可以享受自由奔放,享受帅哥美女。

其实,一旦名士风流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流,就不是百姓和国家之福。

做名士可以耐受贫寒,可是风流却不然。名士要风流,首先必须有物质基础,因此名士们为了风流,其敛财的本事也不在人之下,著名的文学团体“二十四友”全是高门大族,其中就有那位以斗富闻名的石崇。

淝水之战的总指挥谢安除了潇洒以外,更有奢侈的一面,他喜欢游山玩水,每次出行都带着美女,如此快意使得他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做官,可是,当他的弟弟谢万被废,他面临物质水平下降,意味着可能再也不能带着美女出游的现实时,他出来做官了。

清谈虚无和颓废消极的魏晋风度,为何会产生战无不胜的北府兵?

竹林七贤的山涛也想名士风流,可是家里没钱,又不愿意做个不风流的穷名士,最终进入了官场。

名士要想风流,必须先敛财,敛财风流,风流敛财,使得整个社会崇尚奢华,不事生产,如此恶性循环,引来国民之祸。

可是,崇尚虚无清谈,颓废消极,审美阴柔的魏晋风度社会,却还产生了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军队。

似乎有悖逻辑。

二、西晋灭亡后,东晋军队的两个基本来源

西晋时期,风流名士们打造的军队不堪一击,典型事例就是在内战中作战彪悍的司马越二十万晋军主力,在石勒军团面前毫无还手之力,遭到全歼和屠杀。

清谈虚无和颓废消极的魏晋风度,为何会产生战无不胜的北府兵?

文学团体“二十四友”中的名士刘琨,虽有报国之心,他的晋军始终不堪用,以至不得不借重鲜卑部队,用“以夷制夷”之计在北方纵横捭阖,可是,这使得他如无源之水,最终死于鲜卑之手。

东晋出现了一个似乎不合逻辑的现象,在内陆,名士们依然纵情山水,保持着风流俊赏,在外围,却有一支战斗力强劲的军队,这支军队,不仅保证了名士们的继续风流,还能接二连三地北伐。

如此的反差是从何而来?根源在于来源的不同。

东晋的高层来自于一贯的高门士族,军队则来自于迁徙的流民,联系二者关系的,是身经百战的下层武将和出自草莽的英雄。

东晋的基干武装,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奴为兵”,即各大户家里的家丁奴仆,这部分军队受名士风流的影响,战斗力不高,在王敦叛乱中一触即溃;另一部分则是收编的流民武装,流民武装的士兵和将领们没有名士那种虚无,是勇敢善战的军队。

清谈虚无和颓废消极的魏晋风度,为何会产生战无不胜的北府兵?

最终,流民武装成了东晋军队的主体,他们广泛地分布在东晋的边境线上。

流民武装的起用,在东晋建国以前混乱的江东。

西晋时中原混乱,大批流民南渡江东。广陵相陈敏看到了机会,带领流民打算武装割据,结果被江东士人兵不血刃地平息,陈敏本人被杀,可是他的流民武装几乎没有受到损失,这部分武装后来成为江东晋军的基础。

清谈虚无和颓废消极的魏晋风度,为何会产生战无不胜的北府兵?

公元313年,江东第一支北伐军从京口渡江北伐,这支军队是由祖逖私募的流民武装。与一同闻鸡起舞的名士刘琨不同,祖逖是一位草莽英雄,他的北伐战绩辉煌。对祖逖和刘琨两人,他们的对手石勒有完全相反的评价。

数年后,又有山东的苏峻率流民南下,驻扎在与京口隔岸相望的南徐州广陵,这支流民武装平息了从荆州上游而来的王敦叛乱。

清谈虚无和颓废消极的魏晋风度,为何会产生战无不胜的北府兵?

渐渐地,东晋国家结构有着很明显的泾渭之分,外围是彪悍的流民武装,内部是照旧的名士风流,继续产生王羲之等文化高士。

三、北府兵的产生:特殊地域的流民武装

支撑东晋的是两大重要地域,荆州和扬州。荆州在长江上游,是抵御北方来敌的门户,因此是东晋重兵集团所在,而扬州地区地处经济发达的后方,是东晋的钱粮所在。

于是,东晋陷入一个怪圈,谁坐镇荆州,谁就有力量和皇室抗衡,最终发展成为权臣,进一步有篡位之心。荆州坐镇的王敦、桓温、陶侃、庾亮等人,无一例外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建康的司马皇室极力想走出这样的怪圈,可是一直不得要领,直到宰相谢安辅政。

清谈虚无和颓废消极的魏晋风度,为何会产生战无不胜的北府兵?

谢安亲历桓温弄权,对权臣的危害感同身受,他对荆州这个军事重镇产生权臣的天然条件看得很明白,可是荆州是东晋的屏障,不可能为此减弱荆州的军事,唯一的改变,就是另外建立一支可以和荆州方面抗衡的军队。

谢安看到了一个现实,东晋的重兵集团虽然在荆州,可是优秀的兵源却在扬州。

清谈虚无和颓废消极的魏晋风度,为何会产生战无不胜的北府兵?

因为荆州的流民主要来自豫州和关中,这些地方是汉人的传统地域,因此相对和平,而扬州的流民主要来自战争频繁,民族混杂的徐州、青州、兖州、幽州、冀州、并州等地,人数多而且彪悍善战。

相比较而言,扬州的兵源比荆州更加优秀。

北方来的流民一度是东晋头痛的问题。东晋本来就存在本地吴郡士人和北方来的侨郡士人的矛盾,大量流民的涌入,又带来了治安的混乱,更有可能颠覆东晋。

清谈虚无和颓废消极的魏晋风度,为何会产生战无不胜的北府兵?

自西晋洛阳陷落的永嘉之乱以来,北方流民不断源源南下。据考证,从北方南下的流民数量占了北方总人口的十之六七。对这些流民的安置成了东晋的重要行政问题。

东晋不能让这些流民深入内陆,否则不可收拾。

常驻江北广陵的车骑将军郗鉴,由于所在广陵和北方民族较近,受到北方民族的极大压力,感觉“城孤粮少,逼近胡寇,人无固志”而倍感焦虑。而流民源源不断南下,广陵和京口地区的流民达到22万人,如此多的人口,让郗鉴高兴起来。

这里的流民,主要来自战争频繁的北方数郡,都是天生的战士。

郗鉴将流民进行了统一安排,将他们安置在淮南各地以及徐州和扬州的江南江北,重点安置于江北的广陵,堂邑、锺离三郡,之后在他们中间招募军队。成军后让他们南下进驻京口,成了有名的京口兵。

清谈虚无和颓废消极的魏晋风度,为何会产生战无不胜的北府兵?

名将桓温对京口之兵非常羡慕,发出那句有名的感叹:“京口酒可饮,兵可用”,后来他从郗鉴的儿子手上得到这支兵后,立刻进行了第三次北伐。

谢安辅佐后,决心改变荆州军事一镇独大的现象,他决定利用南徐州北扬州的优秀兵源,将京口打造成一个可以和荆州抗衡的军事重镇,于是,他在这里建立新军。

京口在晋时被称为以建康为中心的北府,因此谢安建立的这支新军被称为“北府兵”。北府兵的具体组建者,是谢安的侄子谢玄。谢玄跟着桓温南征百战,经验丰富,是一位将才。

由于军队兵源素质好,加之谢玄练兵有方,北府兵成军的第三年就作为主力参加了淝水之战。此战以刘牢之率领5千北府兵以进攻姿态大破前秦2万军的防御为序幕,最终北府兵以8万人大败前秦苻坚87万,虽然当面作战并非这个数量比,可是战略上已经达成了以弱胜强的效果。

四、北府兵的人员构成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因此谢玄在京口组建军队,以招将领为主。

清谈虚无和颓废消极的魏晋风度,为何会产生战无不胜的北府兵?

《晋书.刘牢之传》记载,谢玄在京口招募的将领,有的出身武将世家,有的出身草莽英雄:

玄多募劲勇,(刘)牢之与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猛应选。

事实证明谢玄看人很准,他招的将领后来都成为北府兵的名将。拿刘牢之来说,乃是武将世家,祖父曾是雁门太守,父亲是征虏将军,他本人“沈毅多计画”,而且“善射”。

因此,北府兵完全没有晋朝上层的名士风流,因此“战无不捷”。

五、北府兵的作用

北府兵成立后,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外战争,一是对内稳定政局。

清谈虚无和颓废消极的魏晋风度,为何会产生战无不胜的北府兵?

北府兵在淝水之战大出风头后,又在谢玄的带领下对前秦进行了反击式的北伐,一直打到冀州黎阳,后来由于朝廷内部的不同意见,不得不后撤。

北府兵在稳定政局的作用上也效果明显,自成立后,再也没有坐镇荆州的诸侯敢藐视朝廷,进而成为权臣的事件。

后来坐镇荆州的桓玄敢起兵,是因为收买了刘牢之率领的北府兵,可是桓玄的兵败,也是败于刘裕率领的北府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