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吉思汗在历史上,成吉思汗率军出征西夏故事你们知道多少呢?

 人众众人 2020-09-19
蒙古和西夏的战争前后持续了23年,蒙古曾先后六次进攻西夏,仅是成吉思汗亲自率军出征的就有四次。这一方面说明西夏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同时也表明西夏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十分雄厚,否则不会在蒙古军的进攻之下坚持这么多年。
在蒙古进攻西夏的过程中,西夏全国人民上下一气,共同御敌,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因此蒙古军损失也颇为严重。故每当蒙古军攻陷一座城池后,就对该城的人民进行大肆屠戮,这对原西夏地区的破坏是极为惨重的。这个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文明的民族,在蒙古铁骑的扫荡下,经济、文化等遭受了空前的打击,宫室、陵园等均被毁坏,只剩下一片废墟供后人凭吊。西夏自建国之后,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已经不可小觑,再加上蒙古在进攻西夏时还必须考虑西夏和金朝的同盟关系,故西夏在前几次战争中能进行有效的抵抗,使蒙古不敢轻易来犯。
然而自西夏应天四年(1209年)被迫与蒙古议和,成为蒙古的盟国后,西夏与金朝的关系就彻底破裂了,而两国的处境也急转直下,无法再与蒙古抗衡。金朝大部分领土在蒙古和西夏的攻击下失陷,而西夏在这一连串战争中却因多次被蒙军抽调的缘故,不但并未获得多少利益,相反,西夏的军队实力大减,不得不继续依赖于蒙古,可以说已经丧失了独立性了。
分析夏金关系恶化的原因,既有蒙古军所施加的强大压力,也有金卫绍王的目光短浅,又有西夏国主本身的错误意向。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历史必然性,然而必然性却常常是由若干偶然性构成的。虽然西夏的灭亡是历史的一个大的趋势,然而这个大趋势是孕育在一系列的特定历史事件当中的,而这些历史事件就是导致西夏灭亡的若干细节。
试想,如果夏神宗遵顼帝当时采纳御史中丞梁德懿等大臣的建议,与金朝早些恢复盟约,同时整顿朝内不正之风;如果西夏国不派大军随蒙古军出征西域,保留一些军事实力;如果在蒙古军第六次进攻西夏时肃州城内的阀阅之家唐兀氏没有率众投降;如果在蒙古围困灵州之时西夏国主能够多派些援兵去支援;如果西夏中兴府城内没有遭遇到百年一遇的大旱和地震;如果蒙古主帅成吉思汗在病逝后没有”秘不发丧”,而西夏国主投降前已经知道了成吉思汗病故,那么历史的结局或许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格局。
然而,事物的发展没有如果,所有这些细节的如是发展,最终导致了西夏灭亡。西夏国在战马嘶鸣中建立,从李元吴始称帝至夏末帝李目见出城投降蒙古,共经历了190年(1038-1227年),从此,这个曾在中国历史上威震一方的王朝在蒙古铁骑的残酷征伐下灰飞烟灭。如果从李继迁叛宋开始算起,那么西夏的历史就有246年时间,而如果追溯到西夏“虽未称国而王其土”的拓跋思恭任夏州节度使,建立夏州政权时期(881-1227年),则西夏的历史是347年。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称帝,建立元朝。
并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在原属西夏的境遇设立“宁夏行中书省”,其寓意是“西夏安宁”的意思。这也是“宁夏”这个地名起用的开始。历史长河中,朝代轮换,世事浮沉,许多事情已经面目全非,然而宁夏这个名称却一直保留下来,沿用至今。从今人的角度去触摸历史,感受西夏先民的余韵,我们看不到曾经的宫酸和城垣,只剩下高高的西夏风格的佛塔伫立在苍凉夜空,轻轻鸣咽和低诉;我们看不到西夏王陵的庙宇殿堂,可高大的黄土陵台依旧在坚守荒凉的岁月,向我们昭示它昔日的繁华。
好武尚战的党项民族消失了,可他们创造的历史辉煌却永远融入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史册,让我们去缅怀和慨叹。遗失的党项后商然而,党项民族真的消失了吗?西夏的后裔又去向何方了呢?当蒙古大军侵入西夏,对西夏军民大肆杀戮和踩躏的时候,有一部分西夏居民逃了出来,这部分人以从事农耕的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党项居民为主。他们的一支向东进入中原地区,后来被元朝政府安顿在了唐、邓、申、裕等州县,这些州治所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唐河、邓县、信阳、方城等地。此外,现今居住在四川省康定木雅地区,即位于今康定县折多山以西,雅江以东,乾宁县以南,九龙县以北地方的居民,很早就引起了有关学者的注意。
早在1882年,英国人巴卜尔就对雅江流域的“药”语进行了调查,并出版《中国西部旅行及考察》一书。1931年,英国人屋尔芬顿发表了一篇论文,并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四川的西藏方言嘉戎语就是西夏语”。除了先后有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学者前去调查外,我国学者诸如王静、邓少琴等也作了深入研究。他们推测这一地区居民的祖先是以党项人为主的从事畜牧狩猎、带有开拓探险精神的蕃族。
在西夏灭亡后,他们成群结队、扶老携幼地向着西南方的荒蛮之地进发,经过数月的艰辛跋涉,最后在今四川省甘藏族自治州的木雅这一地区定居了下来,并建立了一个小政权。因为至今在本地区的藏族同胞中,依然流传着“西吴甲尔布(王)”的传说。“西吴王”就是他们对这个小政权的首领的称呼,而据有关专家从语言学考证,“西吴王”实际上也就是“西夏王”的称号,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发音不同所致。
四川大学的邓少琴先生在深入木雅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后,于1944年出版《西康木雅乡西吴王考》一书,认为木雅的居民不是原始居民,而是西夏国的后商,“南徙而建立小邦,洪武后授为明正土司,至清康熙三十九年,嗣斩而绝,传世几五百载”。而关于这批从战火中逃出来的西夏百姓的逃亡路线,吴天埋等有关西夏学方面的专家曾作了一番推断。
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南下进攻大理时,蒙古骑兵渡过河,接着兵分三路,顺着四川省西北部的草原一线快速向南推进,最后会师于云南省。蒙古军攻占大理的这一条路线沿途有着丰美的水草,对于大队人马的南下十分有利,于是吴天埋先生等根据蒙古军的南下路线认为这一批西夏先民最有可能的一条逃亡路线是:首先南渡河,横越松潘草原,然后沿着金川河谷南下,经过丹巴、乾宁等县而到达了木雅地区。本期故事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