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这是在狮子山观景台看到的河坑土楼群 2013年1月,我的土楼之旅的最后一站是南靖县河坑土楼群,我在此惊喜连绵,收获颇丰!也留下诸多遗憾!
南靖是漳州市的一个县,多数漳州人都知道南靖土楼有田螺坑的"四菜一汤"(步云楼、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文昌楼),云水谣的和贵楼,怀远楼,塔下村裕昌楼("东斜西歪楼"),而却不知道南靖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0座土楼中,有13座是在河坑村.这13座土楼大部分人知之甚少. 我的惊喜在于:看到没有商业气息的原生态土楼群,美丽的村景,纯朴的村民.收获在于:了解并拍摄了河坑村东侧的6座. 遗憾在于:因为行前了解不足,在走完东侧后(我是从村子中部进入的),并未继续往西前行而漏掉了西侧的7座土楼. 河坑村地处山沟,过去交通不便,土楼旅游开发最晚,依然保持原汁原为的山区农耕生活状态!在我的全部行程中没遇到第二位游客,土楼里的村民过着平静的生活,质朴而热情,也不向我收费. (洪坑,高北要购门票,南溪村民要收“卫生管理费”) 此情此景更增添了河坑村的原始魅力! 河坑村土楼群距南靖县城58公里,属书洋镇曲江村,是福建土楼中最密集的土楼群落。这些土楼气势恢宏,分布在“丁”字形的小河流两岸的狭小地带,在不足1平方公里范围内集中排布13座大型土楼.从最早的朝水楼(1549-1553)到最晚的永庆楼(1967-1972)的落成,建造时间足足跨越了423年,反映了不同年代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沿革。13座土楼有明清时期造的方形土楼朝水楼、阳照楼、永盛楼、绳庆楼、永荣楼、永贵楼,近代建造的圆形土楼裕昌楼、春贵楼、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裕兴楼等圆土楼和五角形的南薰楼。 在参观完永定县高北村的土楼群之后,我便搭乘摩托车前往南靖县河坑村.永定县与南靖县相邻,福建土楼便集中分布在这二县的交汇地区.高北到河坑8公里左右.穿过一个公路隧道之后就进入南靖县的河坑村,这条公路直通南靖县城 、漳州、厦门.公路的建成促进了河坑村的经济开发.摩托车在公路旁停下,一条下坡小道通往村子中部(这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以为这是村头).远远就看到河坑村最古老的朝水楼. 朝水楼地处河坑村中部,我先到朝水楼,出来后沿村道往东走,先后看了6座土楼,还有7座是在朝水楼的西部,那里有狮子山观景台,在观景台上居高俯视,土楼群星罗棋布于青山秀水之间,景色壮丽。网络上介绍河坑村土楼群全景照片都是在狮子山观景台上拍摄的 本集先介绍最重要的3座土楼: 河坑村最早的土楼朝水楼为方楼,建于明嘉靖年间(1549—1553),为河坑张氏四世张六益所建,1923年失火后重建.坐北朝南,占地729平方米,建筑面积1890平方米,高三层(11.3米),每层22个房间,基墙厚1.66米,为现存不多的无石砌地基土楼.此楼现仍有8户48人在此居住. 最有特色的方楼绳庆楼建于明崇桢年间(1634—1644年)。坐东朝西,占地2310平方米,建筑面积1968平方米,高3层(12米),每层28间,土木结构,内通廊式,楼后高前底,楼中建有"庭槐"上下厅砖木结构的祖堂,楼外又建有27间两层护厝,形成楼包厝,厝包楼的奇妙景观. 五角形的南薰楼为于绳庆楼西侧,土木结构, 内通廊式, 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坐东朝南,占地729平方米,建筑面积1758平方米,高3层(12.6米),每层21间,楼建成时大门向西.后因门对山峰不吉利,张万把楼门该为朝南,成为一座厅堂在楼右侧的土楼. 以上这三座建于明清的土楼,其古朴和不加修饰的原始状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诺大一座绳庆楼才住几户人家,村民也寥寥无几,老年人居多.一打听才知道年轻人都出外打工了.这里山清水秀,土楼从建成至今,除了正常检修外,墙体、结构、内外空间一直维持原状,没有任何改变,保护完好,最可贵的是完全没有过度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商业气息.
 2河坑村中部村景
 3远眺朝水楼(河坑村中部)
 4朝水楼中景
 5朝水楼近景
 6朝水楼大门
 7朝水楼厅堂
 8朝水楼内景
 9朝水楼内景 10绳庆楼
 11绳庆楼
 12绳庆楼
 13绳庆楼大门
 14绳庆楼“楼包厝”
 15绳庆楼“楼包厝”
 16绳庆楼东厝
 17绳庆楼北厝
 18绳庆楼楼景
 19绳庆楼“庭槐”砖木结构祖堂 20五角形南薰楼
 21南薰楼右侧厅堂
 22南薰楼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