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1梦幻吴哥窟(柬埔寨暹粒小吴哥护城河2013) 吴哥古迹现存600多处,分布在面积45平方公里的森林里。大吴哥和小吴哥是它的主要组成部分。吴哥所在地暹粒中的“暹”是泰国的简称,“暹粒”是战胜泰国的意思。 我于2013年9月游览了吴哥窟,回来后在QQ空间发表了29篇图文视频旅行日志《吴哥窟游记》,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吴哥窟佛教雕刻艺术专著,颇有感触。又把当时拍摄的部分吴哥窟建筑雕塑照片,整理成《原创唯美方》画面,与大家回顾欣赏,下面是专著的摘录,以便在欣赏时增长见识,加深对吴哥文明的了解: “(1)仙女:吴哥窟的天女分两种,女神蒂娃妲与阿卜娑罗,她们几乎遍及吴哥的各个角落。阿卜娑罗衣饰稍素,她是在修罗和阿修罗搅拌乳海时,乳海浪花幻化而成的,有着妙曼的舞姿,是随侍神祇的天界舞者。蒂娃妲以静态出现居多,泛指不跳舞的女神,较为娴静优雅,衣饰精美,笑容妩媚。 仙女几乎都是上半身坦胸露乳,这也反映了当时的风俗。“真腊风土记”中关于人物的记载亦可证实吴哥当时社会的此种风尚:“大抵一布缠腰之外,不以男女,皆露出胷酥椎跣足,虽国主之妻,亦只如此。”阿卜娑罗舞是柬埔寨高棉文化的一枝独秀,其与吴哥王朝一同诞生于9世纪前后,属宫廷舞蹈,具有供奉神灵、对神灵祈祷的宗教功能。阿卜娑罗舞中手势代表着诸多生命的含义,手指形态的动作可比作植物发芽生长的过程,暗含着生命萌芽万物有灵的观念。不同时期、寺庙中的阿卜娑罗,在造型及服饰上也略有不同,仅发型就多达三十余种。在小吴哥中阿卜娑罗仙女就有近2000尊,其仪态万千,每一尊动态各有不同,但“丰乳肥臀”与身体扭曲成“S”形的“三道弯”却是相同,这一审美准则是因为印度自古以来就对生殖和生命有着强烈的崇拜意识,以及崇尚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与繁殖力所形成的。吴哥的女神与印度的不同处在于其面部集成了高棉女性的相貌特质,服饰同样表现的是古高棉人的衣着及佩戴习俗,这一特点体现在吴哥古迹的所有雕刻之中。 (2)卡拉和马卡拉:建筑上卡拉和马卡拉或一起、或各自独立装饰柱面。在许多塔门和门楣的浮雕中都可见到他们的身影,常与其它造型组合出现。卡拉是象征“时间”的神。大多卡拉雕像只有面部,少数有胳膊。在印度神话中卡拉是一个食欲旺盛的怪物,连自己的身体也吃掉。马卡拉拥有神秘力量,象鼻、大嘴,是天界水神婆罗纳和地界水神恒河女神瓦鲁娜的座骑。女王宫的一处山墙上,有一组从卡拉口中出现马卡拉的雕刻极具代表性,生与死的交替并存传递出一种神秘的、凌驾于人类的力量。 (3)四面佛(也称高棉的微笑):该种雕刻样式出现于吴哥中晚期。出现在大吴哥巴戎寺54座塔上的216张面孔的典范表情,是吴哥窟佛教雕刻艺术成就的象征,也是柬埔寨传统文化的代表。安详的微笑与沉思的面容被视为闍耶跋摩七世本人。在塔普伦寺和斑迭克德寺等其它庙宇中,都可见到该种形式的入口及闍耶跋摩七世面含微笑、凝视四方的脸。至吴哥晚期佛教信仰逐渐成为吴哥社会的主流信仰,这一信仰的转变最显著的特征即体现在四面佛的雕刻艺术之上。印度教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夸张的动态、较大的肢体动作来表现神明的伟大与不朽,而佛教却追求宁静与超脱。四面佛像的眼睑微垂,嘴角微翘,脸庞浮现的微笑祥和而神秘,形成了理想化的风格范式,具有极强的宗教感召力,令人心境悠远、宁静。同时四面佛也体现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明在历经近千年后的融合。在造型上以高棉族人为蓝本,额宽、高颧、厚唇,每尊佛像面容相似,有着克美尔人的形象特征。雕刻手法注重形体的饱满与浑厚,眉线及唇线于形体转折处经体积削挤成高凸阳线,虽历经六百年的风雨冲刷与烈日暴晒,在室外光线下石佛面部形体依然锐利而强烈。 吴哥宗教雕刻艺术的发展史与中国的宗教雕刻演变发展有一定的共通处,如均受外来宗教传入的影响,而在其后的发展逐步本土化的过程,然却各有其特殊性。吴哥的宗教雕刻艺术在继承和发扬印度教雕刻的基础上,又蕴涵着柬埔寨本民族的独特文化基因,体现出古代高棉雕刻家在自觉或不自觉的雕刻过程中将本民族的人文情怀、宗教观念、造型语言与印度教雕刻艺术进行融合,逐步形成了自成体系,辉煌的吴哥文明和雕刻艺术,使其独树一帜的屹立于东南亚艺术之林。” 这里是《原创唯美方》第35集,图片编号931-960,本集有吴哥窟画面16张。《原创唯美方》是我的摄影精华,顷注了我大量的心血,是我的旅行传奇,也是我珍贵的资料和永远的记忆!谢谢大家欣赏! 932小吴哥须弥座五宝塔远景(柬埔寨暹粒2013) 933门前屋后鲜花绽放(葡萄牙奥比多斯2015) 934高65米的小吴哥中心宝塔(在三层拍)(柬埔寨暹粒20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