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关民俗博物馆” 正当我在路上四处寻觅“西关大屋”时,一位老广州人劝我先去参观这二座博物馆: “西关民俗博物馆”和“蒋光鼐故居博物馆”。(同属荔湾博物馆) “西关民俗博物馆”是在2000年,完全参照当年西关最气派的“邓公保第”——晚清三省巡抚邓华熙的官邸重建。邓华熙1902年因病辞官回籍后,在多宝大街兴建住宅。相传,当时的街坊们请他为街道命名,邓华熙大笔一挥,题下多宝大街的名字。从此,西关“三宝”(即多宝、宝华、宝源三条街名)便远近闻名。 邓公保第的原貌为七开间三进深,占地近千平方米,在当时的西关可谓最气派的豪宅。1930年左右,邓公保第三开间的花园及其他建筑腾空,租给广州市立小学作校舍,而祖居的其余四开间因为住的人太少,也于上世纪50年代让出建工厂。 西关大屋的建筑高大明亮,厅园结合,装饰精美。基本布局是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厅与厅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通风采光。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最后为厨房。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小品,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游憩观赏。庭院后部为书房。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意),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花木等多种功用。 门面装修与竹筒屋相同。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均由高级硬木制成。室内装修讲究,陈设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名贵的红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 满洲窗和槛窗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在“西关民俗博物馆”里,我总算感受到“西关大屋”的独特韵味!接着我又参观了位于斜对面的(龙津西路逢源北街87号) “蒋光鼐故居博物馆”. 这座建筑属民国风格,青砖墙,三层高。原是陈廉仲的物业。后来,女眷出嫁了,陈廉仲便把它卖给蒋光鼐。蒋光鼐故居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建筑风格兼具西关大屋及西式楼房的形式,是近代典型的岭南大宅民居。蒋光鼐故居建于民国初年,民国期间曾用作莞旅中学, 2000年蒋家后人将其捐赠给荔湾区。 看完这2座相邻的博物馆后,我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正宗完整的西关大屋早已不复存在!“西关大屋”就是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在我看到的所有这些老建筑中都可以看到“西关大屋”的特色.同时“西关大屋”也是一种情结 ,它就在你我心中. 在寻找“西关大屋”的过程中我领略了岭南传统建筑风韵,感受到的却是一种浓浓的怀旧之情,每当我看到传统的历史建筑,古老的文化遗产正逐步走向人为的消亡时,不管是“西关大屋”,还是家乡的“闽南老居”,一种深深的眷念油然而生! 这些祖先留下来的古老建筑和文化绝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还将属于我们的子孙。从任何意义上说都不是我们可以任意处置的!这种人为的消亡是文明社会的倒退! 2博物馆大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