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中流动的宁阳胜景

 宣城历史文化 2020-10-31
诗歌中流动的宁阳胜景
 shige  zhong liudong de ningyang  shengjing
吴云驾
微信版第581期

我喜欢站在灰烬里跺脚,让余温和回声点燃生命的激情;

我喜欢蹲在瓦砾边敲打,听大地的呻吟,直到她产出新的希望……

——题记

弯弯曲曲的西津河,流经县城至今已经一千八百年。这似乎昭示历史有时是无法直述的。

细读历史的背影,模糊又清晰。公元208年孙权始置宁国县,取“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之名,寓“邦宁国泰,长治久安”之意,可是,留在大山褶皱深处的记忆却是:宁国建县以来曾遭遇十二次地震、三次瘟疫(1862、1930和1936年)和数不胜数的水灾、战燹。(据1997年版《宁国县志》统计)

曾几何时,物产丰饶、邦宁国泰安在否?!

现存最早的明嘉靖年间(1549)知县范镐编修的《宁国县志》,清朝康、道、同、光四朝留存的散佚不全的县志和民国年间(1936)徐云涛副署的《宁国县志》,留给后人的只有枯燥、泛黄的一鳞半爪,从这些雕板印刷品的一撇一捺中,我们很难看到“人”顶天立地的豪气,也看不出鸟儿翱翔蓝天的愉悦,更看不见竹枝拂窗、雪映灯影的诗情画意……

流动的生活,需要流动的情思来编织;而诗人流动的笔,最擅长临摹外界和内心激荡的河流。

如今,张贤南先生深淘细捋,广收博取,历时两载终于编成《古代诗文话宁国》一书,填补了宁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可谓功德无量。熠熠华章五百篇,融贤达文思、过客情愫于短章,集宁国秀美山川、绝佳名胜于咫尺,给深厚的宁国历史文化凭添诸多佐证;更雄证了宁国文化底蕴“贫血论”的贫血,一扫长久郁积宁国人心中的块垒。书中诗文或状景言志,或唱和抒情,形象、鲜活、优美地勾勒出宁国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迷人、动人之处,尤其是那些描述宁国风景名胜的诗篇,唤起了人们心底那份久违的、对时光中远逝美景的留恋和怀想,令人喜不自禁,爱不释手。

历史上,宁国的风景名胜不算少。山门、千秋关和仙人塔就早于绩溪胡氏宗祠、黟县宏村入选了《中国名胜词典》(1981年出版)。北宋方塘人章复在自己的文集——《章复集》里,也曾记过“环川八景”,即儒峰叠翠、紫岩暮烟、海峰雪松、双溪垂虹、岩窦清泉、碧潭秋月、西山春晓、沙堤烟柳等。据查证,以上八景均在今方塘乡上坦村境内。单读这些景名,即可感觉四时美景扑面而来,八处景点分开是八幅风景画,合则便成一幅世外桃源图。真个是美不胜收!

民国县志上还载有徐云涛圈定的“宁阳八景”和“环城十二景”。八景即石柱、山门洞、千秋关、石镜、倒骑龙(今中溪凤凰村)、东津桥、凤形山、宁阳公园。环城“十二景”是:东市花畦、南岗积翠、西津夜月、北楼远眺、虞涧环流(原护城河)、巫岭晴云、钟山暑白(今石油仓库山头)、玉屏雪霁(县西嵩山边)、长春暮雨(老南城门)、洪崖仙迹、柳泉冽井(老造纸厂边)、柏寺梵音(原城北柏枝庙)。

宁国原来有这么多好去处!请看诗人笔下是怎样描写这些美景的——

先看古人咏赞“环川八景”诗:

自甘岩隐为名逃,不悄功名叹不遭。

每羡龟蒙多逸兴,独怜安石爱清高。

门迎林壑成真画,雨遍桑麻已沃膏。

怪得环川春水满,迎来楚浪涨三篙。

这是元宁国知县戴迈游今方塘上坦村的即兴之作。当时的上坦村群山环抱,聚民而居,已初具规模,名闻徽、杭两地。因双溪环绕村前村后(西溪出村汇入西津河,再入水阳江)而得名环川。上坦村鼎盛时期是在明至清代中叶,村中有章、潘、胡三大姓,素称千灶万丁,幅员竟大及县城两倍,故有“小小宁国城,大大上坦村”之说。后衰于咸丰、同治年间的兵燹和瘟疫。其间,文人雅士寄情环川如画山水,多有题咏。相传乾隆下江南游黄山归来,路经上坦村曾赐书“迎恩里”匾。元代宣城人、礼部尚书汪泽民(1273-1355)著有《宛陵遗稿》,也题有《章氏环川八景图》:

何必桃源秦世逃,烟云此地更周绕。

桥横万古不知老,山到半空犹欲高。

远水月沉鱼破梦,悬崖泉堕土生膏。

看图唤起潇湘兴,拟买秋船绿半篙。

上坦村真乃“山环水绕陶仙境,竹径松坡儒子乡”(清邑人洪范语),如果现在仍保存完好,不正是一个活脱脱“宁国西递村”吗?值得一提的是,诗中那座造型古朴、气势雄伟的五孔石桥,即上坦大桥,至今仍座落于村北。据民国县志载,此桥原名环溪桥,桥长90米,宽5.4米,高11米,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是宁国现存五大石桥之一。目前它成了古村落沧桑巨变唯一的见证者,向过往行人正日夜诉说着上坦村的兴衰荣辱。(参见刘刚《古村上坦旧风姿》)

再看山门,它是宁国境内历代文人骚客歌咏最多的名胜,林林总总,竟达百余篇。它的魅力何在?为什么有如此多的诗人对它情有独钟?现存可考唐朝罗隐(833—910)是最早写山门的诗人,著有《题山门》一诗:

灵岩一窍何年凿,混沌初开有此门。

采药仙人何处去,山中不改旧乾坤。

“灵岩”即山门洞,是山门七十二洞中最奇的一处景观。据载洞高10米,宽约17米,壁立中开,过此豁然开朗,别有洞天,让人叹为鬼斧神工。以清王为垣《山门》诗为证:

地裂山根一径开,寺门深处净氛埃。

岩边老树参天立,洞外寒云触石来。

据说开发山门第一人是东晋隐士瞿硎,因其生前在此修炼、读书、牧羊、训鹿,死后葬此,后人改称“瞿硎石室”。唐朝时洞旁建寺,香火极盛,名闻天下,招徕四方僧众雅士。他们为何而来?一为亲睹美景,二慕瞿氏人品,三因佛修行。其中沈括、梅尧臣、施闰章等名士亦慕名游此,均赋诗以记之。

题咏山门最长的诗,要数清邑人周赟所作《山门之奇天下无歌》,全诗100句,计724字。所咏佳句“天下之奇山门有,山门之奇天下无”更为后人传颂。可惜,上世纪70年代后景区附近兴建水泥厂和文脊峰水库,使景区——这个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时过境迁,宁阳八景和环城十二景有的至今依然支撑着我们的脊梁,有的仍闪耀、流动在前人的字里行间,而有的却湮没于岁月的尘埃,早已退出我们的视线。限于篇幅,对《古代诗文话宁国》一书中众多鸿篇佳句不再一一品赏。抛砖引玉,相信读者自有心得。

俗话说,“盛世出新景”,喜看今日宁国邦宁国泰,富甲一方,魅力四射,活力无限,在打造城市名片和保护、挖掘、开发旅游资源方面卓有成效,大有作为。你看:石柱、宁阳公园焕发青春,重拾注目;惠云禅寺、惠灵宝塔仁和为怀,德镇天下;世纪广场、凤凰桥、体育馆筑太平宏伟诗篇;恩龙山庄、青龙湾、夏霖谱盛世和谐乐章。

此时此刻,埋首再读古人绝妙好词,心随平平仄仄起伏澎湃,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历代文人诗词中的宁国很美,现实中的宁国更美!

最后,祈愿一切美好的东西在岁月的长河中不再消逝,让流动的美不会再流走!

(作者系宁国中学高级教师)

宣  城  市

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

制作:童达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