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发的'微孢子虫'造成高损失,无药可治吗?

 tssenpujgg 2020-09-19


据国内外不同媒体的报道,我国甚至亚洲的许多虾类养殖区域,对虾微孢子虫感染率比较高,基本上每一养殖小区域的检测都有许多的阳性,2016年有一个数据说,江苏南通如东地区的微孢子虫检出率超过20%,让许多养殖户谈虫色变,那么在这种高感染率的情况下,对虾还有没有养殖成功的机会呢?如果真的微孢子虫的检出率超过20%,已经是属于爆发性流行,养殖户当然不能够冒险再养下去了。可是矛盾的是,这两年如东的养殖成功率,在土池养殖对虾而言,无论是亩产量还是成功率,却是国内相对高的。

2017年12月如东小棚虾底部情况

目前国内关于微孢子虫的研究和讨论,确实太多了,也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养殖户的这种心理,实际上微孢子虫到底有没有那么大的破坏性,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定论。反而是让市面上有一些看起来是针对微孢子虫的产品,有了生存的机会,养殖户用了这些产品到底有没有用,估计谁也没有敢打包票,在本来养殖利润已经下降的大环境下,这实际上无形中又给养殖户增加了成本的负担。

对一种疾病的流行、预防和治疗,首先必须了解这种疾病的病原体或者病因、病原体生活史和其传播途径、致病途径。如果没有做这些必要的工作,可能会导致诊断和治疗方案带盲目性和不准确性。

一、微孢子虫病的病原体


微孢子虫病的病原体是微孢子虫,微孢子虫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它不仅仅是寄生于虾蟹这些无脊椎动物类群内,也寄生于鱼类、兔类、皮毛动物和人上。微孢子虫病是一种动物源性的,又是人畜共患疾病。微孢子虫寄生于几乎所有的动物类群,但主要寄生于虾蟹等无脊椎动物。

微孢子虫种类极其繁多,广泛地寄生于昆虫、鱼类及甲壳动物体内,在对虾疾病中,微孢子虫病是由原生动物所引起的对虾寄生虫病害中较为难治愈的一种。寄生于对虾的微孢子虫大多属于微孢子科中的三个属,八孢虫、微粒子虫和匹里虫。

二、微孢子虫疾病的传播途径


在自然饲养条件下,孢子被寄主吞入消化道后,迅速被活化。随后继续侵染对虾肠道、肝或者其他组织。从微孢子虫的致病机理分析,微孢子虫感染途径主要是由口进入消化道感染寄主细胞。在野生的褐对虾和白对虾中也发现,由于摄食了被微孢子虫寄生的其它生物饵料,也发现被感染微孢子虫病,所以微孢子虫病常在野生的对虾中也有发生。因此控制饲料的质量和养殖水质环境,也是防治微孢子虫病的主要途径。从其传播途径可以得出:

1、微孢子虫病应该不存在隔代传播,也就是说,亲虾应该不会直接把微孢子虫病传染给虾苗宝宝。

2、微孢子虫病的预防应该重点在创造一个良好的水质环境,减少水体中的腐败物、其他生物。

三、微孢子虫疾病的症状


根据关于微孢子虫的总体报道,对虾体内的微孢子虫感染微孢子虫病的症状主要是:

1、白浊虾
感染微孢子虫病的对虾机体变白,剥去甲壳后,可看到肌肉组织为乳白色。
但是这一点必须和亚硝酸盐超标引起的症状区别开,当发现对虾身体白浊时一定要排除亚硝酸盐的可能性,避免延误了抢救时间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亚硝酸盐超标往往会引起对虾的水体发白。见下图:

亚硝酸盐超标导致的对虾机体发白

2、棉花虾
感染微孢子虫病的病虾活动迟缓,不进食,虾的体长和体重明显不对称(棉花虾)。

3、铁虾
感染微孢子虫病的虾活动迟缓,不进食,个头常小于正常虾,也就是养殖户常说的铁虾,长不大的虾。
但是这一点与虾苗的质量、营养性脱壳不遂、水质恶化也有密切的关系,不一定在没有病理诊断前就把问题归罪于微孢子虫,这样子只能够浪费了挽回的时机。

四、微孢子虫病的诊断


微孢子虫病的诊断可用对虾的肝胰腺、肌肉、胃黏膜粪便直接涂片染色后镜检,组织电镜检查仍是十分有效的方法,但其敏感性稍低,细胞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学方法等也可试用,其中PCR诊断技术最为常见。

五、微孢子虫疾病的治疗


对微孢子虫疾病的治疗方法,暂时还没有明确的方案,虽然市面上有一些药物,包括甲硝唑、依曲康唑、阿苯达唑等均可用于治疗,但仅阿苯达唑在部分病例奏效,且治疗后仍存在复发现象。市场上应病而生的五倍子、青蒿等治疗微孢子虫疾病的药物基本上是违反了微孢子虫疾病的致病机理,这些药物是不可取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