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论和谁,都别熟得太快

 新育 2020-09-19

无论和谁,都别熟得太快

禅说妙语 今天

有句话说得很在理:“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相处不累、久处不厌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呢? 其中,有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无论和谁,都别熟得太快。 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同样适用于人际关系。

1、与人相处,切莫交浅言深 《后汉书》中有言:“骃闻,交浅而言深者,愚也。”
刚认识没多久,连对方的人品都不清楚,就将自己最深处的想法和盘托出,是不明智的。 宋朝时期,有位李郎中,开了一家中药铺。
某天,有个突然得了怪病的人上门来,急匆匆地请李郎中治病。
李郎中不负“妙手回春”之名,开了几贴药,便把病治好了。
病人亲自登门答谢,李郎中更是热情款待,备上了好酒好菜,两人相谈甚欢。
在推杯换盏中,李郎中聊到了自己在朝为官的幼时邻居,还连带地说起了这个邻居不为人知的糗事,两人一齐哈哈大笑,惬意得很。

过了一段时间,李郎中的中药铺遭官府查封,不明所以的李郎中一经打探才知道,原来是先前那位病人将邻居的糗事传开了去。

导致邻居身边的官员纷纷在私底下窃窃私语,取笑邻居。
一向好面子的邻居气不过,就伺机找他麻烦。
断了门路的李郎中去质问病人,病人却说,“这是秘密吗?感觉我们刚认识不久,如果是不可见人的秘密,你又怎么会告诉我呢?”
李郎中被问得哑口无言,只怪自己当初对病人还不熟识,就畅所欲言,现在后悔也晚了。
人性难辩,与信任的人说话尚且得小心隔墙有耳,更何况对初相识的人呢?
也许你叮咛着说要保密的事,他转身就告诉了别人;
也许你敞开心扉、诉说衷肠,他未必就能感同身受。
到头来,怪得了谁呢?
既然交情浅,话题又何必聊得太深入呢?
2、热情过了度,就会缺了边界 在人际交往中,最令人反感的便是多管闲事,别人不想他管,他偏要插一手。
不多管闲事,并非要求人冷漠,而是要把握好分寸。
有时候热情过了度,就容易逾越本分,触碰他人的底线。 读者阿强曾到后台留言分享他的经历:
他搬新家后,认识了隔壁一对很热情的夫妇,黄阿姨属于自来熟的性格,第一天认识就过来帮忙,阿强满是心怀感激。 到了傍晚,收拾得差不多时,黄阿姨看到阿强家里的盆栽,跟他说摆电视柜旁边不好看,让他挪到屏风边,说那里风水好。

阿强客气地再三拒绝,说有自己的考虑,黄阿姨却自己动起手来,一边挪动一边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就是不懂这些。”
阿强无奈又有点生气,觉得黄阿姨有点管过了头。
气氛也从一开始的其乐融融,变成最后的不欢而散。
有些事,可能是出于好心替人张罗,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都不希望别人对自己的生活横加议论和干涉。
有些话,点到为止即可,再多说,便是对他人隐私的冒犯。 太不把自己当外人,并不是耿直的真性情,有时反而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和困扰。
熟得太快,就容易口无遮拦,言行举止没有分寸,是人与人相处的禁忌。 热心的分寸没把握好,就容易被误以为刻意讨好;
友善的分寸没把握好,就容易被当成有利所图;
关心的分寸没把握好,就容易被认为是多管闲事。
结果好心做了坏事,弄巧成拙,尴尬得很。 对于很多人来说,得体的待人处事,胜过毫无分寸的耿直。
不随意插手,不轻易造成别人的困扰,这样的关系才最舒服。
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尊重别人生活,才是真正的修养。
3、慢一点的关系,更长久 曾有人向大师请教,“什么样的关系最长久?”
大师指了指院子里的花丛,说:
当它是种子,需要土壤的时候,提供好的土壤;
当它开始萌芽,需要更多水分的时候,给与足够的水分;
当它已长成,需要修剪的时候,为它除虫。
到什么阶段做什么事,若操之过急,反而适得其反。 每一段感情也都有它自然发展的规律,若是因一时着急而揠苗助长,只会得不偿失。
无论与谁相处,无论再怎么相见恨晚,也别熟得太快,给双方的关系多一点空间,才能有更多的来日方长。 
慢一点,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彼此;
慢一点,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去看清真心。
慢一点,才能久一点。 毕竟,来得快的东西,往往去得也快。 因此不必着急,更无须担忧,慢一点的感情,经过岁月推敲,耐得住时光流转,更能细水长流,走得更深更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