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灵运:李白极力推崇的偶像,一位优秀的文学家,仕途却不尽人意

 江山携手 2020-09-19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谢公"、"小谢"均指南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李白对这位前辈十分敬仰崇拜,通读李白的诗歌,常常能找到谢灵运的影子。大概是英雄惜英雄,谢灵运与李白这二位天才诗人的人生际遇出奇的一致,二人都有着极高的创作才华和郁郁不得志的政治生涯,以致于李白时常通过诗歌和这位前辈对话。那么,谢灵运,李白推崇备至的官七代,真的值得后人追忆缅怀吗?
早岁应知世事艰,幼时已埋下伏笔

谢灵运出身极高,祖上官至刺史,祖父是东晋大将军谢玄,母亲是王羲之的外孙女,这王谢两家正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里的"王""谢"大家。谢灵运自小才华横溢,深受祖父和堂叔的喜爱。到了十八岁,继承了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之后更是衣食无忧,宠命优渥。

人生之路太过顺利,没有经历过求而不得的时刻,从短时间来看,是幸运的,但是纵观谢灵运的一生,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好事。谢灵运的不幸,似乎早已在童年时期就已埋下伏笔。陆游曾说过"早岁哪知世事艰",但对于在世间行走的人们来说,早岁应知世事艰,谢灵运也毫不例外。

他才华横溢,却性格偏激,任性妄为,常常做了很多触犯法律的事情。他曾留下著名的"才高八斗"的言论: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占一斗,天下人分剩下的一斗。平日里以高瞻远瞩的政治家自居,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朝廷只把他当作一介文人,这让自小心高气傲的他觉得不被赏识,整日愤愤不平。

永初三年,宋少帝继位,中央权力下移至大臣手中,出于文人的清高和不得志的嫉妒,谢灵运常常挑拨离间,诽谤当权者。这使得当时的司徒徐羡之等人对他十分忌惮,将他贬至永嘉太守。永嘉有很多名山秀川,这给谢灵运这位"贬谪之人"提供了很多"散心"的地点和机会。那一篇篇传世名作也因此得以出现。

谢灵运整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玩物丧志,乐不思蜀,专心于抒发自己的感情,以至于太守应做的主要职责,他全都不管不问。玩忽职守,并不是一位好的"父母官"应该做的事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与后世相比,谢灵运更适合做一个文人,而不是政治家。

他似乎也意识到了,在《登池上楼》中,写到"进德志所拙,退耕力不任",这似乎是自嘲,也是对自身能力的无奈,这让"出生在终点"的谢灵运倍受打击,内心一度十分惶惑,只得寄情山水。

谢灵运的仕途之难,难于上青天

景平二年,刘义隆登基,在元嘉三年的政治大清算中,前朝权臣徐羡之等人被诛杀。谢灵运心心念念的未来似乎就在眼前。果不其然,刘义隆下诏将谢灵运调回京城。这个机会千载难逢,正是谢灵运苦苦等待的,然而出于文人的尊严,谢灵运拒绝了调令。刘义隆两次召见谢灵运未果,只得派光禄大夫给他写信,言辞婉转,极尽夸赞之情,谢灵运这才答应"屈尊",前去应召。

恃才傲物,大抵如此。这在谢灵运看来,或许是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但现实情况却是他仕途的转折点。皇帝看出来他不堪大用,只把他当作文人看待,这让他觉得自己不受重用,内心还是十分压抑。

元嘉五年,谢灵运因不满朝廷对他的"轻慢",称病回乡。宋文帝这次并没有挽留,而是立即批复了他的请求,放他回了家乡。回到家乡后,他无意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更加肆无忌惮,夜夜欢歌,游玩集会一样都没有落下。终于惹当地政府不满,一封弹劾奏折递上去,宋文帝免除了谢灵运的所有官职。

但是谢灵运不以为意,靠着祖上积累下来的财富,风采依旧。他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份奏折是自己政治生涯中的转折点,从这以后,仕途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喜好奢侈,一路上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谢灵运出身高,决定了他非同一般的审美和极高的生活质量。他喜好奢侈浮华的风格,曾经从始宁南山到临海一路伐木开道,劳民伤财,使当地太守以为遭了山贼。其动静声势之大,可想而知!

即使是在会稽,他也十分高调,总是惊动郡县长官。会稽太守信奉佛教,谢灵运认为这与自己"自由无所待"的人生观相悖,十分瞧不起他。谢灵运甚至堂而皇之地对他说"你成升天一定是在我之前,但成佛一定是在我之后"言语中的高傲使会稽太守对谢灵运非常不满。

抛开言语犀利,单凭劳民伤财这一点,就与儒家所倡导的"仁"相背离,也不是伟大的政治家所追求的"民生"。所以,谢灵运的出身,决定了他无法对百姓的苦感同身受,也注定了他只能是一个文学家。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现实给了谢灵运一记重锤,于是他转向求助外物。纵情山水让他忘却烦恼,激扬文字使他有了归宿。被贬之地的美景与志同道合的好友,给谢灵运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沃土,他曾在登山途中发明了一种鞋子,这种鞋子上山时可去掉前齿,下山时可去掉后齿,便于登山。后来传到日本,日本至今仍在使用,那就是"木屐",也就是本文开头李白诗中所提到的"谢公屐"。

他只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因此常常挑选险峻陡峭的路走,也为了便于观赏,他在许多奇峰上建了凉亭,供游人在此歇脚赏玩。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给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文化基础。倘若谢灵运泉下有知,也会为自己的无心之举而欣慰吧。他所作的诗歌,有景、有情、有理,语言精于雕琢,富有想象力,只是用典生僻,辞藻

华丽难懂,虽为当时人传唱,但后世的流传度并不高,只在特定的文学工作者中流传。这或许就是"曲高和寡"吧。

他在佛学上造诣极高,曾经参与过大部经书的润色修改、编撰与加注;编写过梵文字典,为佛教在我国的流传奠定了基础。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富有禅情意趣的诗文赋。最重要的是,他的《辨宗论》,是倡导和发挥"顿悟成佛"理论并施影响于后世的关键性论著,这给我国佛学留下了难得的理论基础,是我国佛学的发源和开端。对于唐宋禅学、宋明理学,这本书都可以视为重要起源之一。谢灵运出身高贵,但最后因造反充军被杀,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出身使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给了他足够的底气和机会遵从自己的内心,完成自己。或许在谢灵运眼中,理想中的他,应该在朝堂上运筹帷幄,而非游山玩水,寄情文字。理想与现实中的差距是谢灵运心中的痛与愁,他无力突破自己,更无法改变现实,只得通过文字排解内心忧虑。谢灵运的文学才华值得后人瞻仰,但政治嗅觉和为人处世的情商,却是他为数不多的短板之一。早岁应知世事艰,谢灵运一生的成就来自于家族的物质影响和精神影响,但他也因不曾体会人间疾苦,而缺少共情的能力,这也是他一生苦痛的根本。他的人生轨迹并不具备参考性,但是留给后世的文化财富和旅游资源,却是不可多得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