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脾温肺纳肾、化痰祛瘀并行,缓解十年咳喘顽疾

 爱中医2 2020-09-19

每天18时,以案说医。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郑某,女,时年58岁,广州电池厂退休工人。

【发病过程】

因“反复咳嗽、咯痰10年,气促2年,加重伴胸闷2天”于2000年2月2日入院。

首诊证候

入院时症见:神清,疲倦,时有咳嗽,咯白色粘痰,痰少,气促,不能平卧,胸闷心悸,口干不欲饮,纳眠差,二便调,双下肢不肿。

查体:T36.3℃,P120次/分,R24次/分,BP156/90mmHg。形体偏瘦,唇绀,桶状胸,叩诊过清音,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湿啰音。

入院诊断:

中医:肺胀(肺脾肾虚,痰瘀阻络);

西医:1、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IV级。

入院后给予化痰止咳、活血通络之中药,配合复达欣、甲强龙、化痰片、硝酸甘油等抗感染、解痉、平喘、化痰、扩血管,配合雾化吸入,共治79天病情无明显好转,于2000年4月21日转入心脏中心,口服补心气口服液、希刻劳等无明显好转。

辨证论治

2000年4月28日,延请邓老查房

当时症见:神清,烦躁,面色少华,时感气促,动则尤甚,口干不多饮,纳可,睡眠差,二便调,舌质淡,边有瘀点,苔白腻,舌底脉络迂曲,六脉细弱,左寸尤甚,右寸浮,血常规,电解质均正常。

邓老查房后指示:中医诊断属肺胀,证型为肺脾肾虚、瘀痰阻络,治宜化痰宣肺、益气祛瘀。

处方: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10克,党参30克,五爪龙30克,云苓15克,白术15克,田七末2克,炙甘草6克,蛤蚧1对,法夏10克,鹅管石30克。6剂。

随诊过程

二诊:2000年5月3日

症状及体征:药后患者精神明显好转,心烦气促明显减轻,睡眠转佳,仍时有汗出,气促,纳可,二便调,舌淡暗,边有瘀点,苔薄黄,六脉弱,两寸浮。以温补肺肾、化痰祛瘀为法。

处理:五爪龙50克,党参3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10克,法夏30克,炙甘草6克,蛤蚧1对,田七末2克,白术15克,吉林红参10克 (另炖)。7剂。

效果:药后病情稳定而出院。

【按语】

辨证思路:慢性阻塞性肺病起病缓慢,老年多见,以受凉为诱因,常反复发作,导致肺脾肾虚,正虚易感邪,邪恋则伤正,形成正虚邪恋的恶性循环。正气虚损,津液代谢、输布失常,血液运行不畅,致痰瘀内生,阻滞肺气,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形成肺胀,本病例起病10余年,咳嗽、咯痰、气促呈进行性加重,久病肺脾肾虚,痰瘀内阻是本病的特点。

诊治经验:邓老查房时,患者出现烦躁、眠差、口干等热象,但邓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为本病起病缓慢,日久肺脾肾虚,虚阳浮越于外,出现上述症状,是疾病严重阶段的表现,气虚不能蒸发津液上承,故口干不能饮。面色少华,汗出,舌淡均为虚象,因肺脾肾虚日久,津液失于宣布、转输、蒸化,聚而成痰,痰瘀内阻,故苔白腻,舌边有瘀点,舌底脉络迂曲,故本病重在正虚痰瘀。在明确了疾病的病机重点后,邓老采用健脾温肺纳肾、化痰祛瘀并行的治法,用五爪龙、党参、云苓、白术健脾益气,蛤蚧温肾纳气,鹅管石温肺化痰,莱菔子、白芥子、苏子降气化痰,法夏化痰燥湿,田七末活血化瘀,切中病机,故收效甚捷。鹅管石又名钟乳石,能壮阳温肺,但久服可致胃石,故邓老在药中病机、见效后及时去掉鹅管石,又继以麦冬、五味子养阴以防其温燥伤阴,实为奇妙。

祖国医学素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强调了正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故邓老始终重视顾护正气,首诊化痰宣肺祛瘀之时不忘温补肺脾肾。待病情缓解,更加吉林参以补气扶正,值得我们深究。

(本案编写:余洁英 邱仕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