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年微观经济学考研教材讲解真题讲解

 知择 2020-09-20

内容

第一讲 需求与供给

第一节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一、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条件——“理性人”或者“经济人”假设

“理性人”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和概括。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即他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后面的分析中,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都是“理性人”假设的体现。数学方法表述为:目标函数的一阶偏导等于零——经济学的优化方法之一。

从总体来看,“理性人”假设是符合实际的。尽管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非理性的经济活动,但就整体而言,人的选择是理性的。因此,不能根据个别的非理性选择而断言“理性人”假设是不现实的。

二、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change in the quantity demanded)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运动。

需求的变动(change in demand)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图1-1 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

如图1-1所示,当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化时,将引起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如需求曲线D0上的箭头所示。当任何一种其他影响购买计划的因素变动时,将引起需求曲线移动和需求变动。需求增加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D0到D1),需求减少使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从D0到D2)。

也就是说,对于给定的需求曲线,价格变化反映在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上;需求曲线的移动会引起在给定价格水平下需求量的变化。

三、均衡价格决定的供求模型

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为:

模型所决定的变量Q和P称为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其他变量如α、β、δ和γ均为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是模型能够建立的外部条件。

至于上式当中的需求曲线方程Qd=α-βP为什么是这种形式(斜率为负,需求曲线向下倾斜),消费者行为理论将予以讲述;供给曲线方程Qs=-δ+γP为什么是这种形式(斜率为正,供给曲线向上倾斜),分析竞争性市场时将予以讲述。

四、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是经济学的三种分析方法。在整个经济学的分析过程中,经常用到以上三种分析方法。

【例1.1】谈谈经济学中的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研)

答: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是经济学的三种分析方法。由于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寻找均衡状态,所以从研究均衡状态的角度来区别和理解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这三种分析方法。

(1)静态分析是指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例如,在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中,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给定的情况下,二者的交点即为均衡点,此时的价格为均衡价格,此时的数量为均衡数量,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均衡点不再发生变化。这就是静态分析方法。

(2)比较静态分析是指考察当原有的条件或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例如,在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中,当外生变量的变化使得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时,均衡点的位置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对新旧均衡点的分析比较就是比较静态分析。

(3)动态分析是指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例如,蛛网模型就是一个典型的动态分析。

【名师点评】应该说本题的难度系数不是很大,但要答好也并不容易。之所以将此题列出来,重点是介绍答题方法。学员在作答时,一定要注意答题的条理性,从而保证主观题的作答能取得一个理想的分数。

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802经济学综合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微观经济学部分第一题为:

什么是经济学中的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各举一个微观经济学的例子说明这两种分析。

这两道考题非常相似,从而可以看出,研究历年相关院校考研真题的价值所在。

五、均衡分析

【例1.2】2010年农产品价格出现了迅猛的上涨态势。根据中国新闻社一个记者的追踪调查:一车西红柿,千里进京,成本为每斤1元。送菜进城的菜农每斤赢利为0.1元。然而,西红柿在从批发市场到市民餐桌的“最后一公里”,其价格却“野蛮上涨”,连翻几个跟头,从1.1元涨至3元。请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从需求、供给和一般均衡的角度分析这种涨价现象,并提出抵制价格上涨的政策建议。(人大2012研)

答:(1)涨价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西红柿在从批发市场到市民餐桌的“最后一公里”,其价格“野蛮上涨”的原因可以从需求、供给和一般均衡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①成本增加。西红柿等蔬菜价格在“最后一公里”狂飙,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蔬菜经营者的生活和销售成本一直在增加。随着整体物价的上涨,蔬菜经营者的生活和销售成本不断增加,如摊位租金费、管理费、蔬菜经营者生活成本等。为了分摊这部分成本的上涨,蔬菜中间商、菜摊主等,提高了西红柿等蔬菜的价格。

②供需矛盾。之所以会出现菜价在“最后一公里”价格飙涨,根本原因在于北京市蔬菜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蔬菜是低质、低价、易腐的商品,需要高效率的配送条件,但北京的菜市场却呈现出减少、缩小、缺失等现状,再加上在京配送蔬菜的运输成本,远高于蔬菜从产地到批发地的运输成本,近年来房租等又不断飙升,最终造成了“最后一公里”菜价远高于批发价。

③垄断经营。由于部分市民身边的菜市场规模小,导致一些菜市场可以在一定区域内垄断经营,而市民对蔬菜的需求是“刚性需求”,对菜市场的选择余地变小,转换成本高。因此,北京菜市场在一定范围内调高菜价,以求获得更多利润。

④配送率低。事实上,西红柿等蔬菜价格在“最后一公里”狂飙,关键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蔬菜供应效率的问题,如果配套菜市场建设到位,蔬菜配送效率提高,根本不会出现菜价涨起就难落的现象。

(2)抵制价格上涨的政策建议

为解决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并存等问题,可采取具体措施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相应的政策建议如下: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和提高大城市蔬菜自给能力;加强蔬菜重点生产基地建设;改善蔬菜流通设施条件;完善“绿色通道”政策;提高蔬菜产销的组织化程度以降低营销费用;强化蔬菜信息体系建设;统筹抓好当前“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

【名师点评】该题为人大2012年“802经济学综合”的一道考题。该题所给的例子出自于2010年9月3号北京晨报的一篇报道,考察考生的经济学素养和功底。题目本身不难,但要得高分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经济学观察力。该题一共问了两问,涨价的原因是什么,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其中,难点在于第一问,要求从需求、供给和一般均衡的角度来分析。第二问,没有标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内容简介

作为一本适合于报考经济学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学员强化阶段复习备考的辅导讲义,本辅导讲义具有如下特点:

1.要点归纳,直击考点。本辅导讲义根据经济学考研命题规律,结合微观经济学相关知识要点,在参考众多的经济学教材和习题集的基础上,将经济学要点进行归纳总结,便于学员强化阶段复习备考。

2.穿插真题,透析考题。为了强化对知识要点的掌握,本辅导讲义所选考研真题(绝大部分为最近三年的真题)针对性和应用性强,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也对一些重难点部分进行详细阐释。学员通过研习考研真题,领悟出题规律,这一点对于应试取得高分是十分关键的。

3.名师点评,精辟透彻。本辅导讲义特意添加了“名师点评”部分,指出相关考研真题的出处、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介绍复习方法,为学员强化阶段的复习备考保驾护航,做到有的放矢。

4.联系实际,凸现热点。许多试题涉及当前或将来可能出现的热点问题或现象,这类试题的解答都经过精心设计,分析透彻,条理分明。例如,阶梯电价问题等热点问题。这类题的作答参考了相关杂志,有的论述题的答案简直就是一份优秀的论文(部分来自改编的专题论文),完全可当作范文来准备。

本辅导讲义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和习题集,包括: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平狄克《微观经济学》、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张元鹏《微观经济学》、黄亚钧《微观经济学》和钟根源《中级微观经济学学习指南》等,在此向这些教材的作者和译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想要获取该资料,可以上知择学习网搜索关键词【2021年微观经济学考研强化班内部讲义(精华版)—要点精编、考题透析及名师点评】,即可在线阅读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