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作家||【繁花落后有沉香】◆宋春丽

 白云之边 2020-09-20

作者简介

繁花落后有沉香

——南浔古镇印象

“游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信了这句话,慕名来到这座千年古镇,看她是因何做了“中国江南的封面”。

关于南浔,只是从教科书上知道她是“鱼米之乡”湖州的一个辖区,地处富庶的杭嘉湖平原,早在南宋就”以耕桑之富甲于浙右”,明末清初是全国蚕丝贸易中心,清末民初曾经“繁华富丽压倒苏杭”。区区一个几千人口的小镇,何以竟能富甲天下!

初到南浔,打眼看白墙黛瓦的水乡风貌和乌镇差不多,街衢也是望衡对宇,但更开阔些,不像乌镇那么熙攘拥挤。这里河道密布,池荡星罗,“三步一拱,五步一桥”;河岸的树木很多,枝叶葳蕤润泽。

我们住在古镇景区里面的“落花老屋”客栈,一座庭院深深的老宅,修葺一新;天井里,花园里,鲜花遍植,活色生香。

出门不远就是东大街。西行几步就是雄跨运河的洪济古桥,桥面铺的条石早已磨得没了棱角,中间都看得出人踩脚踏的凹痕。

走了33级踏步,一步一景;登上古桥,入眼即画!

河道蜿蜒迤逦,两岸依河立楼,错落连绵。时值夕阳西下,河道里少有船只,河面倒影旖旎,绵绵的运河宛如一带绮丽柔滑的绿色绫罗。桥上轻声漫语,桥下缓缓柔波,水流脉脉。

放眼远处,高大的马头墙和三叠式琵琶山墙黑白斑驳,高低起伏。这些深墙高瓦的大户人家,隐隐地透露出昔日蚕丝重镇的森然奢华。

明代中叶,南浔七里村的湖丝就被列为贡品,到了清代更是名震天下。后来康熙帝觉得七里丝名字土气,就提词“辑丝”(即专为帝王缫织的丝)1851年,上海商人徐荣村用辑里生丝参加在英国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一举夺得金、银大奖,辑里湖丝从此享誉世界。

在南浔的丝业会馆,有幸一睹辑里丝的芳容。那卷60年前的湖丝,瞬间柔软了我的眼眸。她素静婉约,光洁可爱,仿佛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绞丝扭卷的形状看上去像运河里荡漾的轻波,虽不得触摸,却能感觉到她的丝丝柔滑;甚至,还能嗅出桑叶的一缕清香。

见了这天工物华的绝世之美,脑海里便浮现出采桑姑娘的浅笑轻歌,那是文人的浪漫怀想。其实采桑、饲蚕,成茧,缫丝这些农事桑活必定是忙碌辛劳的。家家“舍后煮茧,门前飘香”,四邻“遍闻机杼之声”。

茧厚丝长,缕缕辛苦。可是光有农人的勤劳和缫丝技术的高超还不足让南浔巨富。“商人不出则三宝绝”(语出《史记·货殖列传序》,意思是如果商人不做买卖,粮食、物品和财富就无法流通),辑里湖丝走向世界,还得靠那些智慧雄豪的行商坐贾。

明清时期,南浔的通津桥(始建于南宋)一带曾经是繁华的丝市,号称“一日贸易数万金”。上海开埠以后,南浔的辑里丝便顺着那碧悠悠、宽泛泛的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到上海的各国洋行,然后再飘洋过海进入国际市场。当时每年进入西欧市场的辑里湖丝,约有一千五百多担之多。

这才知道丝业会馆的大门上为何有英文书写的SILEKGUILD的匾刻了。

天时地利以营丝而富,光绪年间遂成豪绅大户“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财产千万两白银者为“象”,百万两者为“牛”,十万则譬之曰‘狗’)。这些巨商大贾们在晚清所积累的财富总和达六千多万两白银。而当时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也只有七千万两左右。

一代南浔丝商,以敏锐的目光,开眼看世界;冒着被劫持,被椎杀,被弃尸荒野的极大风险,像鹰隼一样捕捉着致富的机会;凭借着智勇决断,俯仰拾取,终于抓住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创造了富可敌国的商业神话。

“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作《货殖列传》”(《史记》)。虽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再压抑贬损商人,可太史公还是以其卓越之识,秉持公心地将他们的贡献载入了史册。

纵横四海的现代商贸,造就了南浔的一幢幢广宇大屋。走进浔商的深宅大院,顿觉眼界大开。四象之首刘镛家的小莲庄,十亩荷花池,百年紫藤树,亭台楼阁,假山奇石,堪与苏州园林媲美;张石铭的旧宅,雕梁画栋,集浙江东阳的木雕、安徽的砖雕石雕、法国的蓝晶玻璃雕刻于一体,号称“江南第一民宅”,后院还植有高大的广玉兰,花形硕大,莹白如雪;刘氏梯号,外面看是水乡楼宇,走进去才发现后面竟然是西式的“红房子”,古罗马的石柱、欧式的地砖、西洋的家私……

和晋商气势逼人高堂华屋相比,南浔的这些宅院,外面看不出怎么奢华,越往里走越开阔。厅堂的布置典雅气派又礼法严明,“崇德堂”、“懿德堂”、“求恕里”,一块块厚重的匾额,彰显着诗书道德传家继世的遗风。

很多浔商亦商亦儒亦仕进,富而好行其德,风格气度尤其可嘉。被孙中山先生尊称为“革命圣人”的国民党元老张静江,一生积极为革命事业奔走呼号,筹资助款,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怀抱。可惜我们去时他的故居正在修缮,不对外开放,深以为憾。

在南浔流传甚广的还有刘氏一家乐善好施的种种美谈。刘镛一生“视赈灾为治病”,在当地创办多处平粜会,爱米会,圩工局(筑负责堤防水),私立学堂等慈善事业。河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发大水时,刘家多次出巨资广为赈济。南昌人感恩戴德,在江边为他建舍,立长生柱。

游小莲庄时正赶上下雨,匆匆地看了看园林,转到家庙前的廊檐下躲避。急雨滂沱,肆意泼洒,屋瓦上、房檐上、青石砖上,一时间都冒起了白烟;灰白斑驳的墙面,顿时成了一幅活生生的泼墨山水。庭院里两座三间五楼的御赐青石牌坊,魏巍地相对耸立;一座“乐善好施”,一座“钦旌节孝”。疾风骤雨中,鸱吻神兽通身雨流如注,凛凛然有腾跃之势。

祠堂很深,门槛很高,大门敞开着,“义推任恤”的匾额高悬,是李鸿章嘉奖的。父母不让我们入内参观,说我们一身泥水的,莫要惊扰了忠厚人家的先人,等明日雨停再来拜谒。

向阳门第,春色常在;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南浔富而有德,富而有礼,素来就有“诗书之邦”的美誉。明代时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仅宋、明、清时,这里就出过四十一名进士,担任州官、县官的就有57人。原来这幽邃的小巷里,曾经上演过一幕又一幕金榜题名、喇叭唢呐的热闹荣华。

诗意南浔,墨色流淌,书香不绝。

难怪运河旁善琏湖笔老店里的店员姑娘毛笔字写得那么好。人长得文文弱弱,一落笔却是力透纸背。我老父亲习了半生书法,对着“江南无限好”几个大字啧啧赞叹,惊诧不已。

南浔镇距离织里仅二十多里,明代时,那一带曾是全国的图书出版中心。当时家家贩书,往来水乡贩书的船只称为“书舫”。书商们船中载书,袖笼书目,出入士大夫之门,所到之处,遍得主人礼遇,号称“书客”、“书友”。这往来应答,何其风雅。

明中叶,随着湖州雕版印刷业的繁荣,书船业达到鼎盛。湖州涌现出许多著名刻书世家。到清代,南浔人更加重教兴学,著诗文,办学堂,建书院。

如此一来,就有了南浔鹧鸪溪畔名满天下的藏书楼。

嘉业藏书楼,刘镛的孙子刘承干所建。落成于1924年,占地20亩,费银三十多万两。鼎盛时期藏书60余万卷。所藏古籍多自唐宋以来各种善本、孤本,有的甚至是海内外秘籍。诸如御题孤本《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提要》手抄本,《清史列传》等等,都弥足珍贵。60年代,中苏冲突时,关于珍宝岛的历史根据,就是在这里找到的铁证。

嘉业楼不仅以收藏古籍闻名,雕版印刷也蜚声海内。正堂右边的的书斋里珍藏着“前四史”的宋代刻板,古旧的木架子上摆放着密密麻麻的红梨木雕版,隐约有油墨痕迹。静室之内,俗尘不到,古字生香,吉祥止止。

偌大的天井足有三百多平米,是主人用来晒书之用。

站在这江南文化的高地,仰望那块“钦若嘉业”的九龙匾额,由衷钦佩如此善美的功德业绩。楼主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却无声色犬马之好,一生唯书是嗜,被时人笑作“书痴”,他却觉得清风翻书的声音胜过丝竹管弦。可见“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之语所言非虚。

走出豪门大户,租条小船去百间楼看看寻常的百姓之家,听听浔溪的渔唱,找找“生活着的古镇”里旧日的烟火。

“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运河边是否还有绰约的江南女子在倚楼望归舟,临水照花影?

蓝布衫姑娘慢悠悠地摇着橹,一边笑意盈盈地应答着我们一家外乡人的好奇发问。船头上吴音袅袅,船舱里言笑晏晏。望着“水晶晶的天,水晶晶的桥,水晶晶的树”(南浔当代作家徐迟语),在荡漾的碧波里听着哗啦哗啦的水声。布帘外烟雨濛濛,对面雕花木格窗户半遮半掩,隔着波光柳影隐约有人声。

年少时,曾在婉约的词章里读过杏花春雨,在文人的水墨里看过小桥流水,总觉得江南的小巷有些寂寥。那时候听不懂“杨柳岸晓风残月”浅吟低唱里的离合悲欢。想当然地认为,江南就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走进江南,细细触摸,原来锦绣风月里除了空灵唯美,更有另外一番模样。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礼记》),睿智的孔夫子早已识得江南的风骨。朱熹解释说,南方风气柔弱,故以含忍之力见长取胜,这种柔韧的刚强被圣人誉为“君子之道”。

纵横捭阖的浔商,富而不骄,被喻之为安然的象、勤恳的牛、忠实的狗,其财富的积累应该不是豺狼虎豹般的强取豪夺。诚实守信的契约制衡,仁义礼智的诗书教化,如穆穆春风,如丝丝细雨,浸润出谦谦的君子之风。

此间行走虽是匆匆数日,却深有所感,南浔人的和婉安雅着实温暖怀抱;那种历经繁华之后的淡定从容能让人的灵魂都安静下来。

回到“落花老屋”,雨还在下,热情爽朗的老板娘早已帮我们收好了晾晒的衣衫,叠得整整齐齐,放在纸袋里。

前厅的黄花梨几案上,香气氤氲,摆着几碗主人为我们刚刚沏好的热茶,窗前的两棵杜鹃在自己的家乡滋滋润润地舒展着,花朵白中透绿,柔嫩娇美。

窗外滴滴答答,那是雨不紧不慢地打在屋瓦上,顺着房檐滑落到泥土地里的声音,悠悠沉沉,似有回声。一夜枕河听雨,渐渐安然入眠。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齐鲁文学》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