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腾体育 为振兴中国体育而努力!
山西省体育馆始建于1958年,1961年投入使用,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批体育馆。如今的山西省体育博物馆,是在2010年本着“外部修旧如旧,内部焕然一新”的原则开始整修的。当你置身其中,就像推开了一扇认知的大门,让你重新认知体育、感受体育的魅力。 古代体育厅:“玩”,体育运动的雏形 在古装剧中,我们能看到很多游艺的场景,比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的“投壶”“马球”,《一脚定江山》里的“蹴鞠”,还有射箭、放纸鸢等……这些看似是古人休闲时的娱乐项目,其实都是体育运动的一种。在山西省体育博物馆,你就能看到“古代体育”的种类:球类、射艺、棋类、百戏社火以及武艺。虽然展柜内的文物实物不是很多,但是对于古代体育发展历程的表达非常完整。山西省体育博物馆从我省各类壁画、砖雕等文物中,梳理和寻找关于体育的线索和细节,追溯其发展史和演变史,讲述山西历史与体育相关的故事。 步入展厅,率先看到的就是石球。早在距今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就使用石球。这可是各种球类运动的雏形。当然,对山西这个历史悠久的文物大省来说,石球屡屡被发现。1953年,山西临汾丁村遗址发现了石球,后又在山西阳高县许家窑遗址中出土了2000多个石球。经考古专家判断,这些石球是旧石器时代的遗存,起初它是原始人用来狩猎获取食物的器具,但随着人类农耕文明日渐发达,石球也开始有了最原始的游戏功能。
在古代体育球类运动家族里,除了蹴鞠、马球,还有一项娱乐运动叫“捶丸”。在山西洪洞广胜寺水神庙中,就有元代《捶丸图》壁画,图中击球者的动态以及球窝、球杖,还有整个地形,描绘得非常形象。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幅《捶丸图》,至少说明当时的山西人十分喜爱捶丸运动。而古代的捶丸,与现在的高尔夫十分相似。 西周时期,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射,指的就是礼射,这是广大学子的必备技能,融合了比赛、礼乐和宴饮等内容。秦汉以后,废除了礼射,在射箭的基础上演变出投壶,成为技巧难度相对容易而娱乐性更强的宴宾游戏。古代的射艺,还是射箭运动的鼻祖,所以在山西省体育博物馆的展陈中,还展示了镞,也就是我们说的箭头。既然有箭头,那证明古人已经开始使用弓箭了,不管是战争时代的武器,还是骑射技艺的比拼和展示,都已经具备了射击射箭的核心工具和技能。 棋类,也算是竞技体育运动中的一种。在古代,棋类的种类很丰富,从象棋到围棋再到六博棋,这些在山西都能找到根儿。在体育博物馆内,这些故事也逐一呈现。山西省沁县烂柯山上,有一处北魏时期雕刻的“二人对弈”的石像,不难看出老者们对弈的是象棋。如今,这幅对弈的场景被还原在了展馆之内,呈现了棋逢对手、妙招叠出的情景,也说明象棋运动早在1500多年前就已经在三晋盛行。展柜内,还有一块块或黑或白的石块,是从陵川棋子山采集回来的。传说,有二位老者在此山中对弈,一位年轻人在观战,两位老人在对弈中打翻了棋盘,撒得漫山遍野都是黑白棋子,“棋子山”因此得名。山上那些颜色深浅不一的圆形石块,据说就是黑白棋子化成的。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社火和武艺都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们既是祖祖辈辈人流传下来的“智慧”,也是民间体育项目逐步发展的历程。在山西沁县南涅水石刻中,就有着内容丰富的百戏项目雕刻,表明了在北魏时期山西就已经存在了相当成熟的爬杆、抖空竹等技巧性活动;展柜中展示的马戏砖雕,为山西襄汾金元墓出土,通过砖雕呈现出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时社火活动非常风靡。地下文物反映地上生活,石棺上的杂耍活动、南涅水石刻的百戏图、砖雕上的马戏活动,都可以看出至少魏晋到金元时期,百戏社火项目丰富多彩,受人喜爱,且从未间断。 近现代、当代山西体育的起步阶段
古代体育注重“玩乐”,让人在修身养性之间体会到了运动的魅力,那么到了近代和当代时期,体育就正式出现了。19世纪末,近代体育项目开始传入山西,在三晋大地上兵式操形式开始出现,体操、田径、球类依次在军校、教会学校、普通学校开展起来,逐步在社会上推广,这是山西现代体育的奠基期。步入近现代、当代体育厅,你能看到山西体育事业的蹒跚起步,宛若看到了一棵幼小树苗直至长成参天大树。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月,举行最早的运动会——“万寿节”学生大运动会(“万寿节”为慈禧太后70寿辰而取名),有迅跑(短跑)、最远驱奔(长跑)、排害猛进(障碍赛)、长驱竞优(竞走)以及民俗体育等14个比赛项目,此次运动会已初具近代体育比赛的内容和特点。10年之后的民国四年(1915年),山西举办了学校第一届运动会,撑杆跳作为新兴项目首次亮相。
在此时期内,由孔祥熙(山西太谷县人)代请一批体育教师,推动了当时的学校体育教育事业。1918年,在山西定襄县举办了大规模的运动会,共计96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参加,是山西境内开展最早的县级运动会。到了1919年,山西全省第一次学校联合运动会在太原举行,参赛队伍中有山西大学、太原师范学院等众多学校。20世纪30年代山西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运动技术水平,还从全国各地聘请了体育教育专家和运动员来晋执教。 作为体育博物馆,该展厅内有一个板块非常吸引人,那就是“根据地体育”的内容。在很多综合或革命专题类博物馆里,你能看到很多红色峥嵘岁月及战争年代中遗留下来的革命文物。但是在体育博物馆,你看到的是根据地中留下的与体育相关的深刻印记。
山西主要有晋绥革命边区和晋察冀边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以八路军总部领导下的一二九师和一二○师开展的体育活动最引人瞩目。 棒球运动那是刘伯承倡导起来的运动,在386旅大力推广,到1942年前后发展到极盛时期,几乎人人都会打,如722团2炮连,从连长到炊事员都会打棒球,大家都喜欢,有空就比赛,技术提高很快。他们还创编了一首《棒球歌》:“一根木棒三尺三,小小球儿圆又圆。大家走上运动场,你攻我守干一场。看得准,打得狠,练习瞄准打敌人。” 篮球运动的推崇者?他是朱德。1937年底,朱德率八路军总部东渡黄河,驻扎在洪洞县马牧、白石一带,次年春,移驻武乡县王家峪。为了提高部队指战员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朱德强调运动要经常,打仗是格斗,体力锻炼很重要,并带头参加体育活动。1938年元旦,朱德在洪洞县杜戍村检阅686团全体指战员后,和干部、战士打了一场篮球,当时朱德已年过半百,但他身体强壮、球技娴熟,博得了观众的赞赏。左权将军也很喜爱体育活动,他最喜欢打排球,他和战士们一起修排球场,制简易排球网,一起上场打球。
1940年,晋绥边区第一届运动会在兴县举行,比赛项目有田径、篮球、排球、拔河等。运动会结束的前一天已听到了炮声,贺龙司令派练兵团去狙击,比赛则继续进行,运动会下午闭幕后,士兵背上背包,挂上粮袋就直接奔赴前线了。根据地战斗频繁,物质生活极度艰苦,在这样的情况下,八路军继承工农红军的光荣传统,积极倡导和组织军队与地方开展体育活动,增强体力,振奋精神,为中国近代体育谱写了新篇章。 在随后的板块中,就是山西当代体育的发展了,从全民健身,到体育场馆的建设,从山西体育彩票的建设到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成立和成熟,山西体育事业在蓬勃发展中锐意进取,这些成果和成就被定格在体育博物馆中,更留存在了山西体育发展的版图中,让公众了然于心。 体育名人堂的那些山西健儿们 在体育博物馆二楼,是“山西体育名人堂”展厅。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人名,他们是山西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前辈。早在1985年,原国家体委就授予山西292名老体育工作者“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称号,他们为山西省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名字值得永远铭记。 在二层展厅,你能看到很多山西运动员的“身影”,从奥运会到亚运会再到全运会,每一位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的勇士们,都在展厅内得以呈现。你瞧,奥运会蹦床项目冠军董栋,他的签名球衣就放在展柜内。山西的摔跤名将梁磊,早在体育博物馆成立之初,他就将自己摔跤生涯中取得的奖牌全部捐赠了出来,其中有全运会金牌3枚、铜牌1枚;亚运会铜牌1枚,亚锦赛银牌2枚、铜牌2枚;国际A级赛事银牌2枚;全国年度比赛金牌10枚,加上全国比赛奖牌,共计37枚。在偌大的玻璃展柜里,摆放的全是梁磊的奖牌,那是一个运动员的青春,饱含了众多汗水、泪水和血水的记忆……这里,有运动员一生中最为耀眼和光彩的见证,所以当大家来此参观时,别忘了到此展柜去看一看。 博物院不仅仅记录历史,更多的是把知识传递给公众,如果你想了解与体育相关的常识,那就一定要仔细品味了。在“奥林匹克走廊”的展示空间中,主要展示了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史。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发展、宪章及历届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历届的中国奥委会主席等情况,以及历届奥运会的简介,在此一目了然。 为了增加互动,该展厅铺设了环形跑道,还有领奖台,如果你看到兴致盎然,不妨也奔跑起来吧,顺便站在领奖台上感受一下全场聚焦的快乐和荣耀。 山西无线电运动雄风 走出体育博物馆主馆,顺着体育博物馆往南走100米,有第二个大展示板块——国防科技展厅。以开办科技体育特色项目展览为重要内容,把以前分散的无线电、航空展厅合并扩大,集中展现了国防运动的壮大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展厅内很多展品都是全国唯一。 新中国成立后需要建设有效的国防力量,国家很需要国防建设的人才。上世纪50年代,国家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的换代装备移交给国家体委(国防运动委员会),培养航空、射击、无线电重要人才,当时培养出来的很多人才都输送到部队和国防通信部门。 展厅东侧,能看到一个像储物柜一样的“大家伙”,这是个400瓦发射机,是军体局无线电训练时曾使用过的设备。这样功率的发射机,在部队是当时的集团军才可以配备的。1997年军体局撤销,各类设备要进行处理,山西省无线电定向运动协会从废品收购员手下“抢救”下来这部机器。据了解,这是全国现存唯一的400瓦民用电子管发射机。 你还能通过琳琅满目的展品,看到中国无线电发展的脉络。展柜内放满了各种发报机、无线电发射机,比如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用的“71式报话机”,以及“大哥大”的鼻祖“步谈机”等等。时至今日,不少无线电爱好者常常聚集此处,用摩尔密码发报,用无线电发射信号,相互切磋彼此的技艺,也将无线电运动的科普带到千家千户。这些展品背后不仅仅记录了一个时代,更折射了山西体育发展的历程,值得你驻足观看。 新兴力量运动会奖章 新兴力量运动会奖章由我省女子篮球运动员李香林捐赠,她曾代表新中国参加该项运动会。“新兴力量运动会”的背景是这样的:1952年7月17日,国际奥委会在赫尔辛基举行第47届会议,以33票对20票的多数通过了邀请中国运动员参加本届奥运会的决策。但由于退守台湾国民党一再阻拦,中华全国总会收到邀请电时,已离奥运会开幕仅几个小时了。7月19日,周恩来总理做出批示:“一定要去,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升起就是胜利!”本届奥运会后,为抗议有国家带头在国际奥委会内搞“两个中国”,新中国离开奥运赛场长达32年之久,直至1984年才重返奥运大家庭。在此期间,印度尼西亚倡议,要举办不受大国控制的新兴力量运动会的设想,立即得到了中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1963年11月10日,第1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在雅加达开幕,该项运动会也仅举办过这一届,所以这枚奖章弥足珍贵。 画报上的“王氏姐妹花”
在近现代、当代体育厅内,你能看到一幅幅泛黄的画报和老照片,其中最吸睛的莫过于一对“洋娃娃”——王春菁、王春葳。王氏姐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王宪是清朝末年的秀才,山西宁武人。1906年山西省用英国的庚子赔款退款办了山西大学西斋,并保送了6名学生去英国留学,王宪便是六人之一。在英国学习期间,王宪认识了后来的春菁、春葳的母亲爱伦·派克。学成后王宪便带着妻子回国。每逢周末夫妻俩都要打网球,每次打网球他们都要带上春菁、春葳。久而久之,姐妹俩与网球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3年10月10日至20日,在南京召开了第五届全国运动会。这是山西第一次参加全国女子网球比赛,王氏姐妹参赛。其时,全国体育事业比较落后,更何况网球这种“贵族运动”,许多省还没有开展这个项目,而山西队的王氏姐妹竟囊括单打、双打冠军,成为那届运动会轰动一时的新闻。南京的报纸以醒目标题报道,“山西得女子网球锦标——全胜四川连得三组王氏姐妹打遍天下”。此后,她们还多次代表山西队参加华北运动会,取得惊人战绩。当时的东方画报、上海良友杂志社、勤奋书店等报纸杂志都给以充分报道。 山西骄傲周晓兰和董栋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我省共有33名运动员代表中国参赛,取得2金4银3铜。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作为山西人有一种自豪感,因为重返奥运大家庭的中国代表团中,有一名来自山西的运动员,被誉为“天安门城墙”的女排名将周晓兰,她为我省夺得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枚奥运金牌(团体)。28年后,伦敦奥运会山西选手、蹦床运动员董栋又实现了山西奥运单项金牌零的突破,山西体育翻开新的篇章。
北京奥运会火炬和中国金牌运动员签名簿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第一次位居奥运会金牌榜首位,创造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奥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展厅内有一把北京奥运会火炬,为时任山西省体育局局长苏亚君捐赠,该火炬是苏亚君传递的山西第8棒火炬;另有一个《2008年北京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运动员签名簿》,上面都是获得了奥运冠军的中国运动员的签名,非常珍贵。(来源:乡村文化,胡立成根据资料编辑) 振兴中国体育,我们一直在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