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两位大魔王同框的照片刷爆了芭姐的朋友圈,这历史性的一幕大家还记得吧?就在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大魔王Cate Blanchett为Tilda Swinton颁发了本次威尼斯电影节的终身成就奖。 两位顶尖女演员继《Constantine》后终于再次同框了,双厨狂喜! 这捧着终身成就奖🏆的欢喜小表情在Tilda的脸上依旧那么矜持又克制。 同样,芭姐相信Tilda这次的领奖造型也绝对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哪一次没有呢?) 红毯上的白色缩褶装饰上衣与黑色蛋糕鱼尾裙衬得Tilda仿佛是来自海底的神秘美人鱼,橘金色的发色在灯光下像是阳光洒在海面上的细碎阳光,波光粼粼。 Chanel S/S 2020 Haute Couture 仔细瞧瞧,耳朵上呈散射状的耳环和手上佩戴的羽毛状戒指均来自Chanel, 正好与手中面具的环带相呼应。 相比于这身来自Chanel S/S 2020 Haute Couture的灵动裙摆,Tilda手中的金属面具更加吸睛——刺绣艺术家James Merry专门为她打造的“战斧”。 这件具有明显个人特征的“比约克美学”配饰灵感来源于刺魟(大型扁宽海鱼)和威尼斯街头的一尊雕像,童话又夸张的张扬廓形在Tilda手中一点都不突兀。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与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携新作《The Human Voice》亮相红毯时同样一身Chanel + James Merry的搭配,对应着面具也更换了戒指的样式,不得不感叹Tilda的细心。 半浮雕式的蕾丝与Manolo Blahnik青蓝雪花纹样的高跟鞋相撞,这样的组合怎么看都觉得像雪峰山巅之上凌驾的冰雪女王。 而影片《The Human Voice》中的Tilda更让人拍案叫绝。Balenciaga的红裙子所带的末日情结与沉浸在 悲伤情绪里的Tilda相互映衬,在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精准的色彩把控下,不必开口,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如果说红裙子下的Tilda是沉稳内敛的,那么在威尼斯电影节开幕前的Tilda则是复古又飒爽的,一袭Haider Ackermann的驼色风衣配红黑皮高跟鞋,向记者纪念性地摆出了刚刚不幸去世的《黑豹》男主查德维克·博斯曼在剧中的经典动作——“瓦坎达forever”。 依然还是熟悉的Haider Ackermann,Tilda却是千面变化。荧光绿和宝石蓝搭配起来的睡衣风实在是让人想不到,真的是神仙任性。 在电影节尾声的那两天,Tilda再次玩起了荧光黄色的西服, 释放出清冷、不凡的气质。即使是 Haider Ackermann这种简单廓形中又有精致细节勾勒的高级感,Tilda也能穿出属于她的味道。 如此看来,Tilda Swinton身上好似有一种魔力,一种可以驾驭所有造型的空灵神圣感。 她的气质太古怪了,可以是女人,也可以是男人,甚至可以不是人类,是外星人…… 是超脱于性别的美。 01 无法被描述的人 Tilda这种看似中性的打扮并非性别转换(男性穿女装、女性穿男装),而是有种“性别流动”之感(Genderfluid)。 Viktor & Rolf的两个设计师曾在2003年邀请Tilda参与设计秋冬系列,评价她为“容颜永驻(Ageless)的女人”。 身高179公分,白金色的短发,灰绿色的眼眸,英气十足的五官,加上自带的贵族气质, “时尚仙后”的称号被她轻易揽下。 “老佛爷” Karl Lagerfed 更是将 Tilda 视为灵感缪斯,甚至盛赞她的表现超越了模特的层次: “Tilda 是不折不扣的现代女性,又是永不过时的优雅化身,能演绎出一如苏格兰女王玛丽(Mary Stuart)般的文艺复兴时期人物的神髓,同时又能保持时尚女子的特质,是演绎这次主题的最佳人选。” Chanel 2013 早秋系列广告拍摄花絮 而她掩藏不住的中性气质也能够完美地表现出Chanel的优雅与高贵。 她让浪漫的法式优雅,同时拥有了英式的高贵,穿出了自己独有的味道。 可以说,Tilda的美是不设限,她对时尚的理解也是异乎寻常的。 2013年就已成为时装偶像的Tilda Swinton携手 巴黎时尚博物馆( Musée Galliera)的馆长 Olivier Saillard 带来了一场名为《不可思议的衣橱》(The Impossible Wardrobe)的展示。 束胸衣、鱼骨撑等经典类型古董衣让人重拾上个世纪优雅到糜烂的魅力。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两人在2014年再度携手,创造了长达50分钟的《永恒之服》(Eternity Dress)时尚表演。 他们试图让人们重新审视时装与身体的关系,重新品味高级定制的魅力,并重新思考起当下时装行业缺乏耐性与创造性的状态。 时尚界中的Tilda是个怪咖,怪可爱的怪咖。 试问有哪一个女演员可以如她一般随心所欲地用玫红色的口红搭配丝绸荧光绿的西装外套? 还是Haider Ackermann的西服。其中这件内搭T恤是卡拉瓦乔的自画像,也是同名、由Tilda主演的第一部影片《卡拉瓦乔》(1986年),这是她演艺生涯的起点。 不论穿什么,Tilda 都能让服装与她本人之间构成强烈、独一无二的风格形象。她的气质赋予了一件衣服独特的内核。 于她而言,服装只是她表达个性的媒介,而不是衬托她气质的物什。 02 特立独行的Tilda Swinton 这种强大又温和、独一无二的气质, 从她的内心而来,也是生活带给她的宝贵财富。 生于贵族家庭的Tilda被父母安排前往西希斯贵族女子寄宿学校就读,跟已故的戴安娜王妃(Diana Spencer)成为了同班同学。 天性就是不喜拘束爱自由的Tilda十分厌恶这所号称“盛产公爵夫人”的寄宿学校。直到多年之后她曾表示西希斯是“一个非常孤独和孤立的环境”,甚至因此拒绝了描绘“美好寄宿生活”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演出邀请。 Tilda不仅对“当公爵夫人”不感兴趣,甚至连自己的贵族头衔也没当回事—— “每个家族历史都很长,只不过我们家一直没挪窝,所以被记载下来了。” 她走了一条不那么“贵族”的路。1983年以社会政治学和英国文学双学位在剑桥毕业,随即加入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开始了她的戏剧演员生涯。 这样忠于自由、精神独立的内心,让她能够驾驭更多的角色,因为她把自己当成了承载角色的容器。 1986年,由英国导演德里克·贾曼执导的传记《卡拉瓦乔》中,她像极了卡拉瓦乔名画中的女性:摩登又古典,美得像一幅油画,柔美且不落凡尘。 这只是Tilda对演艺艺术探索的开端。她的美太具有艺术色彩,说美太俗,说帅太虚。 当她化身为影像时,更加难以分辨,雌雄莫辨,千人千面。 作为这个时代最大胆、塑造的边缘角色最多的女演员,她天马行空的想法常常惊呆众人。 和英国女导演 Sally Potter 合作的电影《奥兰多》 (1992 年) 里,Tilda第一次让观众如此深切地感受到“雌雄莫辨之美”。 Tilda 饰演一位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时期的贵族英俊少年,在一次沉睡之后变成了女儿身,但她并没有诧异于这种性别的转变,而是在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中,开始认清自己的身份,思考两性的意义,探寻真正的自我。 《凯文怎么了》 (2011年) 里神经质的母亲。 还有 《雪国列车》 (2013年) 里刻薄毒辣的恶魔反派。 以及《布达佩斯大饭店》 (2014年) 里年老的D夫人。完全不在意镜头中自己那骇人的核桃皮皮肤。 每次化妆都需要好几个小时。 电影《阴风阵阵》 (2018年) 中的她甚至还挑战一人分饰性别不同、年龄跨度巨大的两角。 事实上,她一直钟情于与先锋导演合作,想要挑战各种角色。 “我并不需要在好莱坞大制作的片场待上两个月,除非我和导演很谈得来。” 除了演员,她的身份还有很多:制片人、诗人、作家、教授、艺术家、模特、女权主义者…… 她会在克里姆林宫前高举彩虹旗,声援LGBT,而她身后就是匆匆赶来的警车。 比如,她还会把自己变成会动的艺术。 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里,不施粉黛,穿着老旧的衣服和一双球鞋,以最私密的姿态,在狭小的展箱里,一睡就是一天。 这是一场名为“Maybe”的行为艺术。 她用实际行动,去抗争现在艺术家们的守旧死板、无生命力。 “这只是蒂达尔本年的第一场表演,接下来一年中,她都会在这里不定期上演‘睡觉秀’(至少还有6次),每次都会在玻璃箱内待上一整天,从博物馆开门一直到闭馆为止,时间地点仍未确定,也不会事先预告,玻璃箱也会随时移动地方,一切都Maybe(不一定)。” 随时随地出现,连工作人员都对此措手不及。 对于艺术,她一直有着自己的理解: “我相信所有伟大的艺术,都拥有消融事物的力量——时间、距离、差异、不公、疏离和绝望; 我也相信所有伟大的艺术,都拥有融合事物的力量——融入、抚慰、在团体里激发希望、与自我和解。 艺术对我的灵魂特别有帮助,因为它提醒我人类是有灵魂的。” 可能就像英国作家伍尔芙说的一样: 伟大的脑子是半雌半雄的。 从她日常的穿着服饰你也能感受到这句话的内涵。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即使是穿着女性象征的高跟鞋,也会不自觉地过滤掉她的性别。 不过这句话只能用来形容Tilda的部分人生,因为她还是独具一格、不羁于世,是随性和终极自由,更是被名誉包裹 的天才的人生。 永远负一岁的Tilda Swinton,没有任何标签能够定义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