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枝裕和的电影,犹如一团平静的火焰

 真友书屋 2020-09-20

在谈论是枝裕和时,经常会提及他的两重身份,一个是电影导演,一个是纪录片导演。

是枝出生于日本战后经济腾飞的60年代,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文艺学科,本是梦想着以后能以文字为生的他,在大学期间逛遍了学校周围的剧场与电影院,从而产生了制作影片的念头。毕业后进入独立电视台TV MAN UNION担任节目AD及纪录片导演。

△ 是枝裕和

在电视台工作十年之余,1995年,是枝裕和凭借改编自宫本辉原著的电影《幻之光》电影出道,且刚一出道便入围威尼斯影展的竞赛单元,并因此片捧红了当时的新人演员江角真纪子。

01   电影 vs. 电视

在探索是枝导演的电影世界时,无法分裂开的是他从事了二十多年的电视行业经验。引用他在自传中的比方,电视节目就像是爵士,爵士是一个圆周行,制作者自身就处在这个圆周的中心。而爵士并没有作曲,仅仅靠重音与节奏随意盘旋、即兴演奏,是一种听起来时而凄厉时而幸福的演奏行为。

也就是说,电视节目应该保持其内容的自然本性,是共有那特定时刻的人们共同创造的表现,而记录方式只是这个表现物的一个载体。是枝也曾受大岛渚导演对于纪录电影观点的影响,即「对拍摄对象的爱与强烈的关心」「持续过程的时间」作为前提,然后是「通过采访引起拍摄者的波澜,并将其作品化」。

△ 《下一站,天国》

这一思考方式影响了是枝导演的电影创作,在拍摄1998年《下一站,天国》时他坚持纪录片式的手持摄像机拍摄,在街头采访了500人的生活经历,并挑选普通人进入剧组,让人分不清故事的虚实界限。

△ 《无人知晓》

2004年《无人知晓》是一部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讲述了被母亲抛弃了的兄妹四人冷静面对残酷现实的故事。

他在电影画面分割、光影声学的构思上,也受到小津安二郎导演以及成濑巳喜男导演的影响,因此他在叙述人物的时候总会透出一种冷静与客观,让人意识不到导演风格的存在。时间的温吞流淌之下隐藏着暗火,观众虽不会有爆发式的情绪,但是却被其真实性挠得内心痒痒,继而痛哭流涕。

02   Film vs. Digital

自2010年以来,胶片拍摄逐渐失去了其在拍摄方式中的主导地位。对是枝导演来说,拍摄电视剧的时候可以依赖数码技术,但在拍摄严肃情节的时候,他更偏向于能够通过自己确认的胶卷拍摄。

比如说,数码技术就无法满足拍摄怪谈的要求,暗处无法太黑,也无法让被拍体周围很虚化,特别是在处理日式房屋蚊帐与夫妇在拉门上投影这类影像的时候,不让房屋过暗就出不了预设的效果。

△ 《小偷家族》

当然在拍摄纪录片的几十年来,导演也是一路见证着影像载体从回转的胶卷带到录影带,再到现在使用的芯片,这一技术上的变化让他有点不适应,但是他并不拒绝各种尝试。

数码技术可以多次修改的特性,让他觉得似乎少了成败在此一搏的使命感,拍摄更加平民化、迅捷化似乎也让摄影师失去了其专业性。胶片拍摄出的影片在上映时,影片与放映会有些自然的错位,使得画面会有自然的3D感,而让是枝导演更为在意的是胶片放映时的声音效果。

制作一部电影,编辑画面两天后要后期加入音声及人物配音,时间需要一个星期;而一个小时的电视剧画面编辑加上配音只用一天时间。因此电影需要的是更为立体的音效,同时还要考虑的是电影剧场的格局对音效的回响。

03   电影人的使命

从是枝的出道作品《幻之光》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开始,他征战日本国内外电影节20余年,陆续捧回了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奖、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等多项大奖。

△ 2018年,是枝裕和凭借《小偷家族》摘得金棕榈奖

在他看来,电影节就是一个集结了制作人、买手、演员的国际集会,将电影新作推广并销售给各个放映公司,公开博弈与社交的一个场所。

电影节的功能,是让电影人认识到「什么是电影,而我们能够为它做出什么」。正如是枝导演自己所言,「近百年历史的电影长河在我的面前悠悠地流淌,我时常有疑问,在80年代电影业鼎盛时期度过青春期的我,现在是否有资格说自己真的在制作电影。但是,我愿背负这一宿命,以及电影人的相承血脉,为化为这长河中的一滴在所不惜。」

TEKI / 文

本文节选自《知日·步履不停,是枝裕和》特集

点击下图查看本书介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