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为什么这么穷?

 风蚀残年72 2020-09-20

前阵子有个话题炒得火热,说李白周游世界,钱都是从哪儿来的。网友们一番专业的或非专业的考证后,得出了很多结论,如李白是富二代,所以有钱;李白结交了很多富朋友,所以有钱;李白曾吃软饭,所以有钱……

我没有加入考证的大军。因为我觉得,有那时间去研究李白的富,倒不如研究杜甫的穷。

古往今来,中国文人总是穷的比富的多,像李白这样一生富裕的文人,几千年来能有几位?而就算在如今的盛世,也仍然有几亿人月收入1000块以下,可谓是穷人很多了。

在穷文人如此多的情况下,研究个例的富,有助于变富吗?恐怕只能增长仇富者和癞皮狗的数量吧。相反,研究共同的穷,挖掘穷的原因,反倒能促进我们对社会的反思,鞭策社会进步。

杜甫是穷文人中的代表人物,所以操弄键盘的我盯上了他。

一、老杜原本也不穷
杜甫也不是一开始就穷的,他是官N代,穷不了。

唐朝那会儿还延续着家族门阀的政治,虽然没有三国魏晋时那么鼎盛,但影响力仍有,这种影响力就体现在介绍别人的时候,得先说地名 姓氏,然后才说姓名,比如什么“清河崔氏,崔某某”、“范阳卢氏,卢某某”等。

杜甫也是出自门阀家族,祖上也有任高官的。虽说一代代下来,差不多是官越做越小,到杜甫的爸爸出仕时,只当了一个县令,杜家已不如往日那般煊赫。但即便如此,县令的儿子也不会穷到哪里去,就像如今县委书记的儿子,肯定要比屏幕前90%的诸位有钱。

看看杜甫早年的经历就知道了:他五岁时,就在郾城欣赏过著名剑舞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后来,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听过歌唱家李龟年的歌声……这种级别的文化生活,屏幕前90%的读者是享受不到的。我就问下,王菲开演唱会时,诸位有多少能抢得到前排的票呢?

不仅如此,二三十岁时的杜甫,还曾游历名山大川,与知交好友一起意气风发地无所事事。杜甫第一次出游,去姑苏拜访过吴王阖闾的坟墓,去会稽感受过越王勾践的仇恨,到过剡溪,停泊在天姥山下过。甚至还在江宁,重游六朝贵族们的旧宅。
杜甫漫游路线图


古代交通不便,辗转多地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杜甫却能从洛阳玩到江南,可以想见,他绝对不会太穷。

那么,阔公子杜甫究竟是怎么变穷的呢?


二、富杜变穷杜
杜甫变穷的关键性事件有两个。

其一是杜甫的父亲去世了。杜甫的父亲杜闲,于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时病死在任上,这便让杜甫失去了家族的经济支撑,只能低声下气地去贵族府邸中当所谓的“宾客”,靠他们的小恩小惠,维持自己可怜的生计。

其二是决定杜甫命运的“选调生考试”为奸臣所操纵,让杜甫失去了通过做官获得稳定收入的途径。

《新唐书·李林甫传》记载,天宝六年(747年),玄宗皇帝有意选拔一些在文学艺术上有一技之长的人当官,但权相李林甫却害怕这些人上去后,会在朋友圈或者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一些不利于他的言论,于是便暗中操纵,让当年应考的人全部落榜,还告诉皇帝说:为啥全部落榜呢,因为世间的贤能全在朝堂,不在野了,所以赶紧封群封号吧,别折腾了。

那年,我们的杜甫就参加了这次考试。信心满满的他,遇上这种操作,自然是愤懑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父亲去世了,自己也没挣到个好前程,自然而然的,我们之前的阔公子杜甫,就像大多数烂俗小说里写的那样,“家道中落”,由富转穷了。

你可能会说,此时的杜甫能留在国都长安,再穷也不会穷到哪里去——当然,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如果把长安比作如今的北京,漂在北京的人自然也不可能都是富人,穷人的规模肯定是占了一个很大的比重的。毕竟当年“蚁族”这样的词汇,就是作家廉思,在研究漂在北京的大学生群体时发明出来的。我在北京也跟随学校、导师做过贫困家庭的研究,也有一定的了解。

杜甫当时有多穷呢?

五年后,他在写给鲜于仲通的诗《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中,说起自己的经济窘境,是


有儒愁饿死,

早晚报平津。

——《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

“平津”,泛指高官门第,因此所谓的“早晚报平津”,写的是杜甫为了混口饭吃,防止饿死,每天都在给高官门第递送拜帖和“投名状”的情景。

在另一首写给韦济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杜甫详细描述了他是怎样卑躬屈膝去权贵门上混饭吃的:


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这首诗的画面感很强。作为读者,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一个畏畏缩缩,不好意思却又不得已去求助权贵的落魄书生的形象。“暮随肥马尘”,可能是说高官们骑着马在前面,杜甫失意地跟在后面,吸着马踏出来的灰。

生活上,他吃的喝的穿的,都是达官贵人们的“恩赐”,随时随地都能仰头四十五度望天流泪,还没过午夜十二点,就能开始网抑云……

(后人恶搞的杜甫画像。今人可能很难理解杜甫为何整天愁眉苦脸的样子)

穷杜甫,唉!

长安十年,杜甫不光变成了一个穷人,也变成了一个多病的人。天宝十年(751年),那年的秋天多雨,湿气尤重,杜甫染上了严重的疟疾。事后,他和友人王倚谈论病况时,在《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中,有几句描写自己生病的样子:


疟疾三秋孰可忍?
寒热百日相交战。
头白眼暗坐有胝,
肉黄皮皱命如线。


——《病后过王倚饮赠歌》


这四句诗应该是好懂的,我就不多说了。我写这篇文章时,也得了严重的感冒,一度还以为是被确诊那啥了,前阵子伏案学习时的状况、心境,与杜甫无异,因此才决定要写一篇杜甫的文字。

这首诗歌的最后两句,是最让人心酸的:


但使残年饱吃饭,
只愿无事常相见。

——《病后过王倚饮赠歌》


早年意气风发杜甫,在经历双重打击后,夙愿已沦落成成“吃饱饭”了,这不得不让人感慨。

杜甫在长安十年,诗歌中关于饥饿的记忆实在不胜枚举,甚至于他不满周岁的幼儿还活活饿死。杜甫这情况,即便是在中国穷文人数量庞大的情况下,也是少见的——只有那些从60年代活过来的人能与之匹敌了,这也是我在家乡做口述史时的一个小发现。

三、老杜这样的人脱不了贫
孔子先生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杜甫真就践行了孔子的价值观,大概在天宝十四年秋,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夜,杜甫同志穷了十年后,终于当上了一个正八品以下的小官: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这个小官的职责简单来说就是,看守兵器甲胄,管理门禁钥匙,跟如今的门房大爷有的一拼。

官职低是低了点,但是有俸禄呀。更何况,有这官位,杜甫不用昧着良心去当那些帮助长官鞭打人民的职位,比如朝廷原本想让杜甫去赴任的河西县尉。当时的县尉是品性高洁的诗人们难以忍受的职位,比如高适曾经就如此描述县尉:


拜迎官长心欲碎,
鞭挞黎庶令人悲。

——高适·《封丘作》


这篇文章不是替杜甫作传,只是浅析杜甫为什么这么穷,因此,到这里差不多可以搁笔了。

杜甫往后贫穷的原因,基本不离前面总结的三点:家道中落、奸臣把弄政权阻滞社会流动渠道、以及杜甫不愿当迫害人民以讨好上官的狗腿子外。当然,杜甫的穷还与国家的不幸有关。所谓国家的不幸,也就是安史之乱。但这段历史太过复杂,短短一篇文章写不完,因此也就打住不写了,如果这篇文章读的人多,我再写。嘿嘿。

我只是想借此说出一个观点:在封建社会(或许也包括如今的社会),像杜甫这样的文人,其实是脱不了贫的。

他们的出身决定了没法靠经商去脱贫,只能通过出仕。可是出仕方面,当小官呢,他们不愿当长官的狗腿子去迫害底层人民;当大官呢,却又有奸臣害怕权力的奶酪被动,而竭力打压他们。因此,像杜甫这样的人,高不成低不就,在没有实权的职位上一辈子能达成个小康,那算是幸运的;如果不幸的,那就是像杜甫本尊这样,虽然神圣着,却也饥饿着

脱不了贫的杜甫仍令我们肃然起敬。

我一直认为,与李白相比,普通人更应该读杜甫。李白的诗读着是过瘾,可是过瘾完了呢,不得继续回归到眼前的苟且吗?当然,富二代除外。而杜诗,尤其是那些千百年后仍被拾起的杜诗,若能耐心地将他们一字字拆开品读,普通人就会发现,杜甫就是在胸怀天下的同时又心系柴米油盐酱醋茶,非常符合我们这些不是像打了鸡血就是像丧到尘埃里的现代人品读。

另外,在量产“正能量”的媒体恣意横行的当下,我们也更应该多读杜甫。杜甫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时候,安史之乱还没爆发,他也还当着小官呢,但他就是能透过“盛世”的迷云看到现实的问题,并且有勇气写出来,我和在座的诸公恐怕都比较缺少这个勇气。

求个关注
一起写意山水,品读真情,评是非长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