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东坡游广东(第12辑)拜谒六祖

 苏氏信息平台 2020-09-20


跟着东坡游广东(第12辑)

拜谒六祖

在韶州停留了两天,苏轼等人赶紧收拾行囊,再次登舟,望南华寺出发。

他们还是在浈江迎恩门码头上船,从韶州古城东面顺流而下。过了南面的文明门,水面豁然开阔,进入了北江干流。

望着逐渐消失在青山、碧波之间的韶州城,苏轼不禁想起柳宗元的诗句:“越绝孤城千万峰…… 梅岭寒烟藏翡翠。”(《柳州寄丈人周韶州》)永别了,韶州。自己还要到更加偏僻的惠州去,年迈投荒,生死难料啊。

韶州毕竟是岭南开发最早的地区,北江两岸鱼塘、稻田密布,扁舟渔歌,浣女戏水,宛如苏杭景色。一行人竟忘了这是瘴气密布的岭南

绿树环抱南华寺

中午他们抵达北江西岸的白土(镇)码头(注1)。白土镇是南水河、曹溪汇入北江的地方,因此坐船可以穿越东西两岸。但是曹溪是小河,要去南华寺,就得换船,到马坝可以通小船。苏轼一行吃过午饭,留下张惠蒙守船、照应行李,其余人便换小船横渡北江,沿着曹溪到达马坝镇(今曲江县城)。马坝以上,溪水分两股,前后环绕双峰山。南华寺就在双峰山南麓,曹溪的南支流畔。他们在马坝换乘小轿,沿着曹溪上山。

南华寺是南北朝梁武帝时,天竺僧人智药所建,梁武帝赐名“宝林道场”。后来改朝换代中,寺庙又先后更名为“中兴寺”“法泉寺”。六祖长期在该寺讲法,圆寂后的真身也安放在这里。岭南统一后,宋太宗赐名“南华禅寺”。因此南华寺是广东的一个大寺庙。

从马坝到南华寺,虽然只有14里路,但一路是上坡,沿着弯曲的曹溪,两边又是茂密的树林,行走不便。看着就在眼前的双峰山,走了将近一个半时辰。好在山门就在驿道边,苏轼下轿就到了寺庙。

传说,当年印度智药和尚从广东北上,经过这里,看到曹溪东岸,山峦起伏,象岭逶迤,于是争取韶州和朝廷支持,修建了宝林寺。苏轼来时,这座寺庙已经有近500年的香火了。毕竟是历代朝廷敕建的寺庙,苏轼、苏过在门外就为该寺后山的廉贞地形赞叹。进了宝林门,庙宇整齐,殿堂雄伟,中间四进院落是天王殿、大雄宝殿、六祖殿、灵照塔,两旁数个院落是罗汉阁、藏经楼、僧舍、斋房、居士院。整个寺庙依山临水,古树参天,环境幽静,确实是个修行的好地方。

离开韶州后,苏轼在船上就给大家讲过六祖故事。他语言诙谐,故事曲折惊险,胜过勾栏说书,让大家的心情开朗了不少。苏过说:“我们来看马祖的师傅了。” 马祖是六祖的弟子,出师后在江西传法。苏轼在赣州东边的马祖岩,看到寺庙里马祖的画像,栩栩如生,写过篇《马祖庞公真赞》(注2)

王朝云笑了,说:“一会儿我们就可以见到六祖啦。过儿不妨多磕个响头,胜过你抄经书一卷。”

他们进了宝林门,找到主持重辩师傅,告明拜佛的诚意。重辩召集有关僧侣分头准备,自己先陪着苏轼一行参观。重辩介绍说,六祖最早在这里讲法,被北宗追杀,四处躲避。后来在广州光孝寺剃发受戒,次年就来宝林寺讲经。他先后在宝林寺、大鉴寺、光孝寺和国恩寺弘法37年,但是在南华寺的时间最长,又是真身所在,因此南华寺是公认的“禅宗祖庭”。

经过罗汉阁,苏轼等人看见密密麻麻的500罗汉,全是楠木、柏木、香樟等名贵木材雕刻,高约两尺,神态各异,是本地信徒们供奉的。(注3)

来到大雄宝殿后面的六祖殿,里面供奉的正是六祖真身。苏轼、王朝云和苏过在大殿敬香后,又为六祖敬香。

原来唐代时,六组真身供奉在寺庙砖塔里,后来佛塔被战火毁坏了,于是供奉在大殿里。宋仁宗时,还曾将六祖的真身、衣钵迎到皇宫内供养过。(《六祖坛经》跋语)。大殿后面的七层宝塔,是宋太宗时新建的,本来计划安放六祖真身,朝廷谥名“大鉴真空禅师太平兴国之塔”。不过大家为了时常见到六祖,并没有把他安放到塔里。

寺僧带领他们上完香。重辩说,寺庙虽然经过多次战乱,但是僧侣们舍身保护,所以六祖的真身一直安然无恙。

只见莲花宝座之上,六祖结跏趺坐,面形清瘦,双目闭合,嘴唇稍厚,颧骨较高。眉目露出坚韧超然睿智,如同闭目沉思,忘却了生死。

他们望着六祖真身,十分亲切、震撼。

苏过闭目凝神,虔诚为母亲祷告。

苏过的生母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苏洵、王弗去世后,苏轼在眉山守孝,1068年10月和王闰之结婚。这年苏轼32岁,王润之21 岁。王润之勤劳朴实,善于家务和养蚕等农事,甚至还会医牛……把全家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比王弗要能干些。苏轼也曾给她写下了不少诗文,“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少年游·润州作》)“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蝶恋花.泛泛东风初破五》)“妻却差贤胜敬通”(《次韵和王巩六首其一》)“大胜刘伶妇,区区为酒钱。”(《小儿》)等诗句,在当时也很有名。可惜现代人只爱读《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把这些诗词倒忘记了。

她陪伴了苏轼26年,生下苏迨、苏过两个儿子。去年八月初一,46岁的王闰之在汴京去世。一个月后,临政的高太皇太后又去世。于是苏轼遭遇了一连串的不幸:不仅连夺端明殿学士、侍读学士两职,还从知定州贬知英州、到现在的惠州安置。由于变故仓促,苏轼被贬出京,连墓地都没来得及选择,只好将妻子停放在城外寺庙里。

为此,苏轼在祭文中写道:

“呜呼!昔通义君,没不待年。嗣为兄弟,莫如君贤。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从我南行,菽水欣然。汤沐两郡,喜不见颜。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须,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实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祭亡妻同安郡君》)

苏轼在常州去世后,留下遗言,不远千里,和妻子同葬河南郏县小峨眉山下,蹈行了自己“同穴”的诺言。

苏轼是旷达之士,视生死如幻灭。生乃短暂,死才是永恒。可是生死之义,多少人看得透?在虚名、权力、美色、金钱面前,多少人失去人性的善良,把贪婪当成了理所应当?六祖身无寸金,一生为他人造福,其真身在,其教义在,其寺院在,其徒孙在,谁又曾言过他“死亡”了呢?

这晚,苏轼提笔写下初见六祖的心情:

“云何见祖师,要识真来面。

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

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

饮水既自知,指月无复眩。

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

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抠衣礼真相,感动泪如霰。

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苏轼《见六祖真相》)

苏轼《过南华寺诗贴》(刻本)

诗中“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和他《题龙泉寺钟》的句意一样。“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指的是当年筠州的云庵、聪长老与苏轼同梦的故事,大家戏称苏轼“前世”为五戒和尚。此时苏轼以居士的身份,回应六祖的“询问”,两人虽然不能言语,但是灵犀相通。数日后到广州的蒲涧寺,苏轼又题留类似的诗句。可见从定州到惠州,一路上参佛,对苏轼心态的影响很大。

此诗是苏轼写六祖的第一首诗,所幸有木刻本保留了下来,这就是《过南华寺诗贴》。因此,此贴也是苏轼写广东的众多诗文中,保存至今的最早墨迹刻本。

苏轼再次表明,自己对这次贬谪,心中泰然无愧。

注:

1、白土镇南江边有个苏拱村,传说是苏轼当年靠岸、访友的地方。古代白土的主码头在北江边,但是雨季时常被冲毁、淹没,苏拱村的南水河码头应是白土镇的副码头。苏轼9月上旬到白土,刚好是雨季过后,因此他在苏拱村登岸,符合当时的实际。

2、黄庭坚后来看到苏轼的墨迹,也在诗后题款《见翰林苏公马祖庞公真赞戏书》(《山谷集》)。

3、苏轼当年亲眼看见的500罗汉,在近代战乱中,被僧人藏匿起来。1963年广东省文管委在南华寺功德堂、海会塔、大雄宝殿陆续发现了其中360尊罗汉像,多是庆历年刻制。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