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绘画邮票邮集的编组4

 Aaqjyp47turufq 2020-09-20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这个时期的绘画,由于佛教盛行,佛教绘画得到迅速提高。尤其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保存,也是这个时期绘画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时,绘画题材范围扩大,山水画已开始成立独立的画科。

 

                             (第一节)顾恺之及其绘画著作  

    顾恺之(346-407),字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义熙中为散骑常侍,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人物、佛像、禽兽、山水等无不精擅,时人称为三绝:画绝、文绝、痴绝。谢安深重之,称其:“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以及提出的“六法”。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顾恺之一生作画无数,但遗存现在的却不多。至今流传有序的,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几幅,这些作品,虽然都是后人摹本,但也成为研究我国早期绘画的重要资料。

   《女史箴图》。此图是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节,所画亦十二段,现存唐摹本仅剩九段。此图的原作早已失传,现存的《女史箴图》有两个摹本。一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南宋人所摹;另一本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掠,传为唐人所摹,现收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现在诸家著录均采用此摹本。

 女史,是宫廷中侍奉皇后左右、专门记载言行和制定宫廷中嫔妃应遵守的制度的女官。箴是规劝、告诫的意思。《女史箴图》高25厘米,长249.5厘米。内容分九段,每段画一个故事。由于顾恺之对贵族妇女的生活比较熟悉。所以画面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国古代贵族妇女生活的某些侧面。作品在绘画技巧上,比较准确地描绘了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邮票中顾恺之的画
“修容饰性”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
就是说人们都只知修饰容貌,而不知修心养性比这更重要。画面描绘了封建时代的宫廷妇女的生活,中间一位丰采奕奕的贵族妇女正在对镜梳妆,左边的侍女在为贵族妇女梳理发髻。铜镜为圆形,放在一特制的镜架上,镜子旁还有长、圆不同的漆器梳妆盒。画面右边还有一贵族妇女,正左手持镜右手整理并欣赏自己的发髻。
北非的多哥共和国在千禧年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漆器中的背景是《女史箴图》之“修容饰性”



“冯媛当熊”的主角是汉元帝大臣冯奉世的长女冯媛。冯奉世的女儿中冯媛是难得邮票中顾恺之的画
一见的巾帼须眉。当时冯媛选入宫庭,被封为冯婕妤。一天,汉元帝携同妃嫔,在
上林苑观兽斗,不想有头大熊,突然跳出栅栏,直扑汉元帝。当时汉元帝左右只是
些女眷,见此情景,惊慌失措,返身便跑。唯有冯媛从皇帝身后闪出来,一直往前,
挡住了熊的去路。因为有此一挡,左右护卫才能及时赶到,斧钺齐下,制服了那头
大熊。而冯媛当熊舍身救汉元帝的故事也成为后妃贤德忠君的一段佳话。

安提瓜和巴布达在千禧年邮票中采用了《女史箴图》“冯媛当熊”。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大文学家曹植的作品。此文词藻富丽,意境绵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依据这一文学名著进行构思创作,绘制了出神入化的《洛神赋图》,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
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2005年9月28日发行《洛神赋图》特种邮票1套10枚。

邮票中顾恺之的画













借助邮票印制独有的精细手段,画卷原作长五米有余的《洛神赋图》得以被呈现于方寸之内,本已极为精彩,但如果能够再在保持原画风貌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连同《洛神赋》全文一并呈现给观赏者,就更能真实地反映这两件不朽名作的历史渊源,极大地增加此套邮票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图文并茂”的集邮精品,从而吸引集邮
以及其他各界人士更多的关注,产生更好的文化传播效应。

  出于这样一种愿望,邮票《洛神赋图》的印制特别尝试采用了“无墨雕刻”工艺,即,将《洛神赋》全文(包括标点符号在内)共计千余字,经缩微后分散制作于 10枚邮票之中,较好地达到了既不影响《洛神赋图》原作风貌,又能对照《洛神赋图》加以阅读的双重目的。

  所谓“无墨雕刻工艺”,是指采用雕刻制版方法压制作出《洛神赋》通篇文字,但印刷过程中并不施墨,所以文字被压印后凸出于纸面却并不具有单独的颜色,全部隐藏于图案背景色之中,加之文字非常细小,所以对原作色彩全无影响。但是通过对光线角度的调整,把灯光和纸面基本平行照射。哇!!!!!! 精美的雕刻文字
神奇的浮现出来。有一种魔幻的效果, 真是妙不可言。(如下图)

邮票中顾恺之的画















  该套邮票置入全篇赋文1200字(加上题跋文字),是中国古画邮票文字最多的一套邮票;是在邮票印刷上使用“无墨雕刻”工艺;是将不同年代、不同作者的姊妹书画篇(《洛神赋》及《洛神赋图》)在邮票上会合。总之,《洛神赋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邮票上的第一,可以当之无愧的称为邮票中的精品。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其他画家

杨子华(生卒未详),北齐武成帝高湛时及为看重,任直阁将军、员外散骑侍郎,有“画圣”之称。画人物、龙、马被阎立本评“曲尽其妙,简易标美”,达到:“多不可减,少不可逾”的程度。《北齐校书图》原为杨子华所画,今所睹着为宋人摹本。

 

所需邮票如下:

(1)安提瓜和巴布达《传杨子华北齐校书图》

 

                              (第三节)敦煌石窟壁画

    莫高窟,在甘肃敦煌东南的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坡地上,是中国西陲艺术文物的宝藏。开凿于366年,距今1600多年。这个时期的壁画作品,不免有粗野旷达,表现雄伟气势。

    莫高窟北魏、西魏时期的壁画,是佛教艺术传入中国之后现存较早的作品。

   《萨硾那太子本生故事》的描写,无论是人物的表现与动作,还是配景的处理,生动而又毫无疏忽的进行了刻画和布置。

   《鹿王本生故事》画,严密地描写了画中的各个情节,构图、色彩的处理与运用,都被巧妙地运用,增强了这个以善恶果报为主题的表达。鹿被自然地表现出一种富有人格化的神态。


所需邮票如下:

(1)特3《伟大的祖国》1组4-1狩猎·西魏

(2)特6《伟大的祖国》3组4-1马夫和马·魏、4-2伎乐人、4-3战斗·西魏

(3)T116《敦煌壁画》第1组+M

(4)T126《敦煌壁画》第2组

(5)PP126《敦煌莫高窟》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

       这一时期的墓室壁画,近年来不断发现,足以使我们窥见这一时期绘画的大略,形象的充实了这个时期的画史记载,更使我们具体地了解到当时的绘画水准。

(3-1)甘肃嘉峪关东边的新城乡,发现了一批魏晋时期的壁画墓,有700余幅。

《驿使图》:

    画面是一个邮驿使骑在红鬃马上,头戴进贤冠,身穿右襟宽袖衣,足登长靴,左手举木牍文书,右手持马缰驿骑四蹄腾空,信使则稳坐马背飞奔传递。这幅驿使图再现了当时西北边疆驿使驰送文书的情景,被认为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古代邮驿的形象资料。“驿使图”已成为中国邮政的“形象大使”。也成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卡的图案。

 

所需邮票如下:

(1)J85《中华全国集邮联第一次代表大会》

(2)苏联邮资封《嘉峪关》

 

(3-2)集安高句丽墓室壁画

    被誉为“东北亚艺术宝库”的高句丽壁画墓,记载了中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的特殊文化,是5000年华夏文明的一朵奇葩。包括部分壁画墓在内的中国高句丽贵族墓葬,最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目前的发现,早期高句丽壁画墓大约出现在公元4世纪上半叶。壁画的内容再现高句丽王公贵族家居、宴饮、歌舞、百戏、出行等社会生活。绘画方式一般是在石壁上抹白灰,然后在白灰上作画。壁画作品比较好地反映出该民族的独特传统,比如酷似今天日本相扑的角抵运动,骑马狩猎的场景等,还有长白山森林中常见的虎、鹿、野猪、熊、狍子、白兔、雉鸡等动物高句丽古墓壁画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的四神崇拜、伏羲与女娲图、神农图、道家羽衣仙人图等均体现了中原对高句丽文化的全面影响。同时高句丽的射猎、战争壁画也体现了其作为一个边疆民族所具有的尚武好战特点,高句丽文化与炎黄文化一脉相承。 壁画运笔朴拙奔放,单线平涂,设色单纯。

所需邮票如下;

(1)PF2003-20《高句丽古墓壁画》

(2)朝鲜1985年《高句丽古墓壁画》

(3)朝鲜2005年《高句丽文化遗址》

(4)韩国2006年《高句丽》

 

                                 (第四节)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

   说到魏晋时期的书法,不得不说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序》,

       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

       右军”。少师卫夫人,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

       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隶、草、正、行各体皆精,其作品

       真迹无存,传世者皆为摹本。其中,《兰亭序》、《初月帖》、《黄庭经》等最有名。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被后世历代书法家推崇备至,有“书圣”之誉。其子王献之

      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4-1)行书

    相传行书是东汉桓帝、灵帝时一位书法家刘德升所创。行书是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他的特点是运用了一定的草书,部分地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的笔形,草化了楷书的结构。比楷书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易认好写。当时没有普遍的运用,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等,是王羲之一生最得意的一幅作品。围绕着它,有无数的传说和不解

         之谜。千百年来,兰亭序被书法界奉为“中华第一书”,有多个版本在世间流传,最受推崇的是藏于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冯承素摹本。兰亭序其艺术价值极高,董其昌评曰:“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

         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解缙亦评:“右军之叙兰

        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纸本墨迹,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

        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所需邮票如下:

(1)2010-11《中国古代书法-行书》3-1王羲之·兰亭序

(2)2000年金卡《王羲之·兰亭序》

(3)台湾《中国书法艺术》5-1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4)香港2009《香港馆藏精粹》6-3王右军帖

 

(4-2)楷书

    楷书形成于魏晋,定型于北魏至唐代,一直流传至今。而今行、草都是以楷书为本而演化,因此楷书是上溯寻源的根据,下求其流的基础,楷书也是学习书法的起步入门。

《张猛龙碑》:(佚名)历来评价很高,被称之为“魏碑之王”。刻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立于曲阜孔庙。楷

            书26行,行46字。此碑书、刻俱精,字体、结构紧炼方折,整块碑文既肃穆典雅,又险绝纵远,既

            不出规范,又奇姿流美,惟残缺漫漶太多。

《宣示表》:三国时魏国钟繇所书。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原本已失,现流传下来的是王羲之摹本,字体端

            正古雅,结构略显扁形,笔画已睨八分古意,全是真书笔法,可以说是楷书之祖。

                钟繇(151-230)字元长,颍川长社人。魏国初为大理,迁相国;明帝时封定陵侯,迁太傅,

            人称“钟太傅”。工书法,师曹喜、蔡邕、刘德升,擅楷、行、隶书,尤精楷书,后人将其与王羲

            之并称“钟王”。

 

所需邮票如下:

(1)2007-30《中国古代书法-楷书》北魏·张猛龙、 东汉钟繇·宣示表

 

(4-3)草书

   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章草起源于西汉,晋以后章草便不多见,代之而起的是今草。今草始于张芝,其发展过程中,王羲之做出了很大贡献,为今草创立了不朽典范。

《初月帖》唐摹本,草书,8行,61字,纵26.3厘米,横32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是王羲之得意作品之一,

          书法风格逸笔草草,自然天真,率意畅达。

《平复帖》西晋陆机作品。距今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手卷,纵23.7厘米、

          横20.6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平复帖》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陆机(261-303)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字士衡,吴郡人,曾官至平原内史。

 

所需邮票如下:

(1)2011-6《中国古代书法-草书》陆机·平复帖、 王羲之·初月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