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士兵不打仗也会吃粮草,可为什么一旦打仗,经常会出现不够的情况

 莫为天下先 2020-09-20

在古代,想要击败对手统一天下,光有能征善战的将士还不行,粮草后勤也十分重要。因此,民间自古就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历史上因为粮草不济而战败的例子实在太多太多,比如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秦国之所以能够取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秦国的粮草远比赵国充足。

长平之战是古代历史上的一场著名战役,交战双方分别是秦国和赵国,这两国开战的原因则是因为双方争夺上党地区而起。从秦国出兵迫使赵孝成王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前后耗时长达三年。而决定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则仅仅持续了5个月,最后以赵军战败而结束。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长平之战不光影响着秦赵两国的命运,对于战国历史的走向也有着重要影响。秦国赢得长平之战,不仅仅是占领了长平这个地方,更为秦国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赵国的战败,不光是关乎自身命运,更是使得关东六国震动不已,各诸侯国更加慑于秦国的威势,再也难以形成联手抗秦之势。

赵军在长平之战中战败其实和赵括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都说赵括纸上谈兵,实际上赵括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代打仗,拼的就是钱粮,可是长平之战僵持到最后,赵国已经被完全掏空,再也无法凑出赵军所需要的的庞大粮草。而且当时赵军主力粮道已然被秦军截断,再加上秦昭王亲赴河内郡动员当地百姓阻截诸国援军和粮运,长平之战后期赵军再也没有获得过一石粮草。

赵军四十五万大军每日消耗的粮草是一个天文数字,就算赵军的粮道没有被秦军阻截,赵国也支撑不了多少天了,赵军的战败不过是早晚的问题。

可能有人看到这里觉得很奇怪,既然赵国平时的粮草能够养得起数十万大军,为何长平之战时却供应不上呢?士兵们平时不打仗也会吃粮草,可是为什么一旦打仗,就经常会出现不够吃的情况呢?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古代打仗时,对于粮草的消耗都会有一个预估数值,大军每日消耗多少粮草都有着严格的控制。可是如果没有补给,早晚也是坐吃山空。而在古代,最难的恰好就是粮草补给的问题。如果古代的士兵一直分散驻扎在一个地方,在不用运粮草的前提下,是可以一直满足大军粮草消耗的。可是一旦发生战事,大军开拨后,平时看起来够吃的粮草就远远满足不了大军的消耗了。

古代的生产力本就低下,一旦发生战事,劳动力锐减的情况下,粮食的供给也会大幅度降低。因为青壮劳力都被拉去从军,剩下的老弱妇孺很难维持相应的生产力水平。除此之外,在运送粮草时,也会有相当大的损耗,途中运输粮草的人员本身也要消耗掉大量粮草,再加上途中的损失和敌军的偷袭,能够将七八成的粮草运到就已经十分难得了。

古代的道路条件也差,运输设备也很落后,每次能够运送的粮草也十分有限。现在一卡车能够装几十吨粮食,古代的独轮小车一次能装三四百斤粮食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十万大军的粮草后勤,恐怕需要相同数量的人员来运输维持,才能源源不断地保证供给。而这些运输粮草的大军,每天也同样需要消耗大量粮草。如果运粮的过程中出现一点意外,那么大军就会出现粮草不够吃的情况。

以长平之战为例,如果秦赵两国没有开战,那么赵国供养数十万赵军根本不成问题。可是两国交战之后,赵国的国力就支撑不住了,无法供应赵军巨大的粮草开销。赵军粮道被截断,也不过是将战败的结局提前罢了。而秦军在胜利之后坑杀四十多万赵军也是无奈之举,因为秦军同样无法负担四十多万赵军的额外消耗。整个长平地区,也无力供养如此多的赵军,所以白起只能下令杀掉赵军俘虏。

古代的皇帝们为了解决粮草问题,也是颇费了一番心血。比如唐朝时期,朝廷设立折冲府,采取府兵制的办法,将农民和士兵的身份相结合,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后来府兵制淘汰后,宋朝又建立了厢军制,将那些流民和罪犯都吸收进厢兵,令他们开垦田地为朝廷做工。

无论是府兵制还是厢兵制,都没有彻底解决粮草的问题,而且这两种方法都有着各自的缺点。后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创了屯兵制,将土地分配给驻守边疆的将士,令他们开垦耕种,算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粮草的办法。如果不是屯兵制的出现,明朝也无法负担戍守北元边疆数十万大军的粮草消耗。由此可见,屯兵制确实是古代解决粮草问题的一种很好的办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