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围攻黄百韬兵团之际,中野同时行动,向只有一个师兵力的宿县发起攻击,此时刘伯承已经与陈邓会合,共同指挥作战,16日攻克宿县。中野在宿县,往北可协助华野实现对徐州的包围,向南可堵住从河南北援的黄维12兵团和从蚌埠北援的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
对于中野来说,此时可算千钧一发,如果中野挡不住援敌,就只有向华野方向靠拢,那么不光吃不掉黄百韬,两个野战军还会陷入与敌力战的险恶环境。即使中野能够挡住援敌,但华野如果不能挡住邱李兵团的进攻,使得黄百韬破围而出的话,国军当可马上改变战术,以一部在徐州阻援,令一部南下会同黄维、李延年等围攻中野。 中野挺进大别山后,15万人锐减至7万,这次会同陈谢兵团后,人数又达到了15万人,但全军只有两门野炮,43门山炮,炮弹200多发,轻重机枪子弹不到一个基数,反观国军方面,仅黄维的12兵团就拥有12万人,大口径炮100多门,中小口径炮1000多门,不光弹药充足,还有战车营和汽车营,如果中野真的被这三股力量包了饺子,恐怕就万劫不复了。而现实的情况是,华野确实被黄百韬死死拖住无法结束战斗,也无法分兵来救,黄维、李延年、刘汝明的部队却是越来越近了,中野毫无疑问是将自己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极其危险的位置上,跑又不能跑,打又无把握,境况甚是尴尬。 这样一来,华野、中野难免要扯扯皮了,电报你来我往的希望对方能够更多的给予自己支持。毛泽东一看,这么扯太耽误事,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你们组成总前委吧,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别你了我了的分不清楚。你看,放着分别担任过野战军军事一把手的刘、陈、粟不用,而用一个从来没有独立指挥过战役行动的邓小平,这个安排很有意思,我想这恐怕是毛泽东的聪明之处吧,后来米卢同志深刻的领会了毛泽东思想的深刻内涵,在带领中国足球队征战之际,放着资历、能力、威望最高的范志毅和 不用,而是选用了相对中庸的马明宇当队长,成功的减少了内耗,实现了冲出亚洲。 好在老天眷顾,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并未按预料的时间进入攻击位置,而黄维的机械化部队,这一路走来都是黄泛区,汽车陷在泥里,就拔不动脚,直到18日才在蒙城和中野接上火,你黄维武器再好,也才12万人,这边中野15万人,早到了两天,做了充分的准备,采取了且战且退的策略,虽然难以挡住黄维前进的脚步,却可以大大拖慢你的进攻,等打到22日,刘、陈、邓的心里才算踏实了下来,因为黄百韬被干掉了,来自徐州的威胁解除了。 华野全歼黄百韬,对于中野是鼓励也是激励,后顾之忧已解的中野,岂能让华野独享荣光,你粟裕不是消灭了黄百韬12万人吗,那我就拿黄维祭旗,也把他这12万干掉。此时黄维进攻到了涡河,淝河,浍河三道大水之间,可算是兵临险地,中野急令原先向后退却的各纵队反扑回来。虽然国军方面总人数占优,但被分割成了好几块,相互之间难以形成合力,反观而华野开始阶段就集中优势兵力攻击一点,现在黄百韬一完,华野、中野具备了兵合一处的可能,而国军依然被条块分割,黄维久经战阵岂能看不出这其中的问题,他在中野合围之前已经感觉到了对方的意图,而此时李延年和刘汝明也已经运动到了距黄维40公里的固镇,所以只要黄维向东南转进,即可与大部队汇合,可黄维关键时刻想的太多,一怕中野是虚张声势,自己这么被吓跑了太丢人,二怕自己离徐州已近在咫尺,此时撤退,上峰怪罪,更要命的是,还和统帅部断了联系,不能请示,这么优柔寡断、犹犹豫豫当中,竟然被中野来了个大包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