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拿不下诺贝尔奖,我还拿不下你?

 Daweb_YN 2020-09-20

讲道理,下个月就要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了,小编最近也是一直在紧盯手机(后半夜),生怕错过了什么重要的消息;也幻想过像历史书中的科学家一样,出去度了一个假(十一假期),整出来一个什么薛定谔方程之类的;也想做着美梦,梦到C6H6是首尾相连的碳环,同时解决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

小编也想象过,做实验的时候把两个样品不小心搞混,怼吧怼吧,可以鼓捣出一个类似于橡胶的神奇东西,造福全人类;又或者因为粗心,不小心改变了实验的某个参数,阴差阳错生成了青霉素之类的重要物质……


可是想着想着,天就亮了,梦也就醒了。只能按部就班的做着实验,其实做实验是门“玄学”,好的数据,理想中的材料,你不做实验还真发现不了;好的idea,颠覆性的创意,也不是闭门造车就能凭空想出来的,又或者你以为前无古人的idea,结果一查,可能也已经被别人做绝了。

重大发现总归是给那些有想法、有准备的人。原本到我脑袋里里看起来是一堆八竿子打不着的玩意儿,竟然能被大佬做成各种厉害的家伙,甚至还随手拿了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我好像又可以了?

在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科学革命的发展模式中,范式(paradigm)的突破会导致科学新的样貌的产生。突破性的实验还真不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可能你还得助跑之后跳一下再起飞。

日本化学家白川英树和他的学生1974年发现了导电高分子——聚乙炔。聚乙炔中电是以孤子的形式传递,也就是孤零零的左右没有成双键的C原子正电中心。如图最后两个带正电的中心,沿着分子链孤零零地移动。

图 | 聚乙炔是如何导电的?来源:nobelprize.org

说到聚乙炔的发现,这也是离了个谱儿。他在做实验制备聚乙炔的时候,不知道是为了故意烧钱还是无心插柳,在实验中加入了千倍剂量的催化剂,生成了银白色具有导电潜质的聚乙炔。通过后续的掺杂,能够达到金属导电性的量级。于是他与艾伦·J·黑格(Alan J. Heeger)和艾伦·马克迪尔米德(Alan MacDiarmid)分享了200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要说诺贝尔物理学奖很高大上吗,好像也不。其实用胶带粘粘石墨,就能粘成石墨烯——20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以表彰其在石墨烯材料中开创性的实验。给胶带上的石墨薄片反复粘数十次之后,最终粘在胶带上的就是单层的石墨烯。

图 | 胶带撕石墨 来源:researchgate.net

但说归说,获得诺奖级的奖项哪有那么容易。除了顶顶大名的诺贝尔奖外,还有其他各个领域的’诺贝尔奖“,比如:有着计算机领域的诺奖地位的‘图灵奖”,数学界的’菲尔兹奖“,地球科学领域的”维特勒森奖“等等,当然了,小编只能在旁边暗戳戳仰望大佬们。

除了这些正规的奖项之外,还有一类奖项,看上去就像是在跟咱们开玩笑。比如最有名的”搞笑诺贝尔奖“

图 | 搞笑诺贝尔奖 来源:improbable.com

实在不行就得搞笑诺贝尔奖?

也还是上面这位思路清奇的科学家,在此之前一直在研究“悬浮的青蛙”的实验。他与另一个英国人迈克尔·贝瑞(Michael Berry)使用磁性克服重力作用,使得青蛙可以在磁场中悬浮在半空,并且引申出是否可以将同样办法应用于人类。这项工作的难点不在于反磁性物质可以产生一个与外界磁场相反的磁场,从而产生一个相反的力。而这项工作的难点在于如何可以将这种力稳定的作用于被测物体上,同年该报道还登上了Nature。


安德烈·海姆也成为了既荣获诺贝尔奖也获得过搞笑诺贝尔奖的双料科学家。

搞笑诺贝尔奖也有很多有意思的研究课题。比如在刚刚揭晓的奖项中,一只鳄鱼在充满氦气的气密室中发出的声音;便便刀不能很好的起作用;甚至还有葡萄酒专家可以通过气味分辨葡萄酒里是否有一只苍蝇……甚至在这里,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大家不研究的。而且搞笑诺贝尔奖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基本每年都会有大佬坐镇,比如真正的诺奖得主也会在现场。

图 | 

图 | 让鳄鱼吸入氦气示意图 来源:jeb.biologists.or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