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欧阳自远:“请不要叫我‘嫦娥之父’” | 科学追梦人

 昵称71627124 2020-09-21


中国应该离开地球去探测别的天体,这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也能够带动大量的技术突破和进步,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航天人才队伍。嫦娥工程是中国人脱离地球引力离开地球摇篮的第一步,月球是前往深空的第一个门槛。

对话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请不要叫我‘嫦娥之父’”

中国报道:我们中国人都很好理解中国月球探测工程为什么叫“嫦娥工程”,但怎么向外国人解释这一命名?

欧阳自远:嫦娥奔月是中国的神话故事,嫦娥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颂扬的一位女性。她在暴力面前坚贞不屈,最后吞食了王母娘娘给的灵药,没有想到她离开了自己亲爱的丈夫飞进了月宫,但她一直思念着自己的丈夫。她的丈夫就是后羿,那个时候天上出现了10个太阳,烈日炎炎,干旱肆虐,人们遭受着苦难,他用箭射下了9个太阳,剩下一个非常美好的太阳,为人类造福。“嫦娥奔月”是美丽的神话传说,也反映了中国民间几千年来对月亮的一种崇拜,所以最后命名为嫦娥工程。

中国报道:您被称为“嫦娥之父”,无论是地质科学研究还是探月,您怎样看待自己的科学生涯?

欧阳自远:我始终不赞成把“嫦娥之父”这个词冠在我的头上。“嫦娥工程”是凝聚了成千上万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成果,也培育了我,使我成长,让我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嫦娥”成功靠的是千万人的合作努力。我只是“嫦娥”的一分子,我很高兴,但我绝对不是“嫦娥之父”。

我请求不要叫我“嫦娥之父”,我永远设定自己只是整个集体中的一分子,散发我的光和热,贡献给社会,贡献给人类,这就已经很好了。


“年轻的学子们,你们要去唤醒沉睡的高山,让它们献出无尽的宝藏。

1952年,高中毕业的欧阳自远在报纸上看到国家的号召,决定去学地质、去找矿,为国家未来的工业化做贡献,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欧阳自远报考中国科学院并被录取为地质研究所矿床学专业副博士研究生。

那时候,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还没有探月设想,欧阳自远也没有想到自己后来会到月球上去“找矿”,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

“追梦”月球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宣布了人类空间时代的到来。“我们找矿探矿,就像一只蚂蚁,在地球上爬来爬去,效率太低。如果用人造卫星找矿,很快就能调查得比较清楚,差别太大了!而且人造卫星对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将发挥巨大的作用。”这给了欧阳自远极大的震撼。

1958年,美国和苏联开展月球探测,拉开了空间竞争战;1960年,美国和苏联探测了火星;1961年,加加林进入太空;1969年,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了月球。这一切发展得如此迅速和汹涌。此后,中国开始系统分析研究美、苏探测月球的实施步骤和探测成果,并且结合中国的实际思考和研究开展月球探测的发展战略与长远规划。

发射中国人自己的月球探测器,成为几代中国航天人的追求。1994年,我国科学家开始进行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2000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首次公布的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明确了近期发展目标中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此后,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梦想开启。

2004年1月23日,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是一个完整系列的月球探测工程,其中以“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3个阶段组成。

探月工程先后实施了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嫦娥四号等5次任务,实现了“五战五捷”。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从陨石到月岩

实际上,我国科学家对月球的相关研究,在1958年已经开始。“天上究竟是什么东西?我是做地学的,需要样品分析,但是我们中国没有能力,没有技术,没有队伍,我们做不到。幸好天上会掉下东西来,那就是陨石。”欧阳自远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实际上,早在1958年“大炼钢”时期,欧阳自远就开始研究陨石,那时候有“怎么也熔化不了的铁矿石”,经欧阳自远鉴定,是一种铁陨石,是在天体里形成的铁镍不锈钢,后来从地方志查到是明朝正德年间降落的铁陨石。他便从1958年开始收集降落在中国大地上的各类陨石并利用高空气球收集平流层中的宇宙尘埃开展研究。

1976年,中国降落了一次世界规模最大的吉林陨石雨,中国科学院和各高校组成由欧阳自远负责的联合科学考察队。经过精细的考察和研究,他们发表了100多篇研究论文和两本专著,成为国际上研究陨石的范例。

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的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时,向中国送上一份珍贵礼物——一块从月球上带来的石头。这块石头浇铸在一个类似于凸透镜的有机玻璃盒内,质量仅仅1克。由于一直研究陨石,欧阳自远主持了这块小小月岩的研究。他只取了0.5克拿来研究,另一半送到了北京天文馆。

那0.5克月岩,欧阳自远组织了中国多个实验室进行研究。“我们研究了它的形成时间、构造结构、形成环境、成分等等,各个方面都认真地分析研究了一遍,把这个样品做得非常深入细致,一共发表了14篇科学论文。”欧阳自远回忆起来仍然带着自豪,“我们还可以确定这块样品是来自阿波罗17号70017—291号岩石里面的一个小碎片,这让美国人感到非常吃惊。”

通过收集天上降落的各类陨石进行实验室的系统研究和这次月岩石研究,中国逐步建立起相关实验室,并培养了一批从事陨石学、天体化学、月球科学和行星科学的科学队伍。

假如中国要去月球怎么做?应该有哪些步骤?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假如要去火星应该怎么做?……演绎了“飞天”传说与“奔月”神话,并为之创作了无数诗词歌赋的中国开始思考,如何科学探索浩渺的宇宙。

“嫦娥”奔月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在2004年1月23日全面启动,但此前已经准备了45年。

欧阳自远说,从1958年到1993年,我们花了35年的时间,构建和充实了探月的科学队伍,具备了探月的能力。但为什么要去探索月球,它的必要性、可行性怎么样?该有什么样的长远规划?第一次该如何执行?这些论证,又花了整整10年的时间。

作为“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一步,首期绕月工程就是研制和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的带领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的嫦娥研制团队充分利用现有卫星研制成果,仅用3年时间就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2008年7月1日,嫦娥一号完成了全月球影像数据的获取;2008年10月24日,它实现了在轨一年零四个月寿命,完成了各项任务。此后,又用嫦娥一号开展了变轨等10余项验证试验。为了给探月二期工程“探路”,积累落月过程控制和轨道测定方面的经验,嫦娥一号于2009年3月1日受控撞击了月球丰富海区域,成功完成硬着陆,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嫦娥一号没有遇到什么太大的技术难关,但我心里一直担心一个问题,就是美国和苏联的月球探测器失败是因为没有被月球抓住(被月球引力捕获),我们能不能避免这种失败?”欧阳自远向《中国报道》记者回忆说,嫦娥一号飞了13天14个小时19分到达月球,那时他和孙家栋在大厅里观察,“孙家栋坐我旁边,他是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我是首席科学家,我们两个人说最关键的时刻来了,成败系于这一点上,那是我们最焦急的时候。”

后来测控数据显示,嫦娥一号已经被月球的引力捕获。“我们不放心,我们两个商量决定再核实一次,他们又核实了一次,说已经被月球抓住了,现在正在绕着月球飞了。我们后来说还是再查一次吧,后来他们又复核了一次,报告说完全被抓住了。我们两个老头,那时我70多岁,他80多岁,抱在一起大哭了一场,太激动了。”欧阳自远说。

“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按照计划第一步是做无人月球探测,所以嫦娥一号、嫦娥二号都是绕月飞行的卫星,做绕月探测来全面了解月球。”欧阳自远告诉《中国报道》记者,“第二步是要精细探测月球,叫落月探测,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就是落月探测,嫦娥三号在月球的正面落下,嫦娥四号在月球的背面落下去,并且我们计划2019年底前后要完成采样返回。”

“假如完成了样品采回,从中国的探月能力来看,第一,可以到月球,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已经到了;第二,可以安全落下去,嫦娥三号、嫦娥四号落下去了,安全得很;第三还可以回来,嫦娥五号、嫦娥六号将要把样品带回来。这样的话,我们就将完全有能力开展载人登月、建设月球基地等活动。”已经85岁的欧阳自远语调铿锵、充满期待。

“嫦娥”创造了许多纪录。例如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并实现落月开展月面巡视勘察,创造出迄今月球表面工作时间最长人造航天器的纪录,获得大量工程和科学数据。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落月后,实现两器分离、玉兔二号巡视器月面行走,传回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月背影像图,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在“鹊桥”中继星支持下完成互拍,科学实验项目顺利开展。

到月球上干什么?

实际上,月亮早在30亿年前就已经“死”了,如今的月球只是一块会自转并绕着地球公转的“大石头”,但人类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去探测呢?其实,通过开发复杂的探月科学技术,不仅可以带动和促进基础科学研究和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多学科交叉、渗透、共同发展,还能进一步促进国际合作。我国嫦娥四号就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其13台载荷(科学仪器或设备)中,4台是与德国、瑞典、荷兰、沙特合作的。

欧阳自远曾这样阐述,“月球有丰富的能源,这个是全球共识。”比如太阳能,月球上的白天接近半个月,月球表面是真空,没有任何遮挡,可以无限制地铺设各种太阳能电池板,如果月球上的太阳能转变成电能以后输送到地球,将是巨大的能源。另外一种能源是核聚变燃料氦-3,嫦娥一号首次探明,月球上氦-3的资源量据初步估算超过100万吨,如果开发利用,至少可以满足全人类超过一万年的能源需求。月球的矿产资源也极其丰富。

“虽然月球上的温度在白天太阳一出来时就达100多摄氏度,根本不可能有水冰,但有一些地方永远照不到太阳,在这些永久阴影区里可能含有水。国际上的探月活动通过撞月最后也确证了月球撞击坑底部永久阴影区存在水冰。”欧阳自远认为,中国应该离开地球去探测别的天体,这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也能够带动大量的技术突破和进步,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航天人才队伍。嫦娥工程是中国人脱离地球引力离开地球摇篮的第一步,月球是前往深空的第一个门槛。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着各种疑问,实际上是求知、探索的欲望,自古以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但我们现在还飞不出太阳系。没关系,人类一步一步拓展自己的视野,因为人类希望知道外面的世界,希望打开一片新的领域。这种求知就推动了技术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也推动了人类的合作与和平。我对这一点,永远充满着希望。”欧阳自远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本文刊发于《中国报道》2019年12月刊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徐豪

采访:解读中国工作室

责编:蕾西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