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时出门归乡路:客家人的风雨亭

 忆茶阳风物 2020-09-21


位于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古道的风雨亭——乐善亭(朱迪光 摄)


风雨亭的起源

>>>>>>>>>>

建筑在山间路旁的风雨亭,是客家人南迁后,伴随着生产生活中产生而来的一种特殊文化事象,其体现了客家人在创业中所带来的品格气质,及其伴生的较有特色的文化现象。

风雨亭的产生和完善有一个过程。客家人从中原因战乱灾荒迁徙到南方后,在从事农耕生活中,因平坦的地方被先来的居民和土著所占有,只能走进偏远的山区去披荆斩棘,开垦荒地。居住在闽粤赣边区的客家人,大都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常常受到海洋性气候干扰。变化较大的雨水和山风,加上夏季炎热、冬季较为寒冷,给在外生产劳作和生活、身体健康带来较大的影响,在这种的情况下,客家先民便自发地在山间的路旁,用树枝(杆)、茅草搭成简易的茅亭,挤身在此亭内遮风避雨防晒御寒,这就是风雨亭雏形的出现。

随着生产的发展,劳作人员的增加,小小的茅亭适应不了众人遮风挡雨的需要,而商议改用木头作围墙,树皮(杉木皮等)作亭顶,使亭的体积增大,容下更多的人群从而使这一困惑得以缓解。尔后随着地域性的生产发展不平衡和山区交通闭塞等原因,出现物质的丰富有余,和紧缺不足的情况,带来供求关系上价格差距较大。如江西与福建交界之地大米丰盛,因山区交通闭塞,难于运出而出现贱价,同时食盐运不进去带来紧缺价格甚高,而在广东近沿海的潮梅地区食盐价低粮食(大米)价位高,从而带来区域性商品交流的必切性的突显。因山区路途遥远,只能靠肩担,走山路,到异地进行产品的交换来解决这一供求关系问题。据清嘉庆《平远县志·衢路》记载:“以平远仁居古城为坐标,通达周边江西寻乌县、福建武平县以及广东省的蕉岭、兴宁、梅县等路段所记载的陆路总里程为937里,在这漫长的山区穿山过岃的盐米古道,靠人工挑担长途贩运方式来进行。”在沿途中的数百里路,每相隔相当一段的路程。必须要歇足,食宿,和遮风避雨。从而途中出现了许多风雨亭。据《嘉应州志》载,在清末的梅县一个堡中有风雨亭多至10处以上的有东厢堡、白土堡、泗扬堡、松口堡、隆文堡和松源堡。在全县城镇和乡村有233处。与梅县平远相交的福建武平县中曾有600多个风雨亭。据《客家饮食文化·客家茶亭篇》,风雨亭就这样遍布在各个盐米的古道上。

风雨亭的变化

>>>>>>>>>>

 风雨亭的建筑形式多样化。随着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根据路途的主次近远的需要,而出现各式各样的风雨亭。有建筑在山巅路旁,有建在山间路侧,有建在山路中间,也有建在大树、山泉水侧旁。亭的墙体一般用火砖砌成,有用三合土夯实,也有少数用钢筋混凝土修筑而成。一般亭内有条石或用灰沙砌成的凳子。大都无门板敞开式,墙上有大窗,有四方形、有长方形、有圆形、有菱形,无窗门的为多。但也有一些亭墙壁有独辟大门,与亭墙另一壁的大窗遥遥相对,走进大门,有天井。跨进天井(朝天井)一边无墙,厅壁上贴有楹联及条幅。天井两边有两排低矮的房子,一边是厨房饭厅,里面有炉灶、铁锅、菜刀、碗筷及桌凳等,一般的炊具和餐具,还有洗澡间厕所,内有木板床(但无铺盖)。除供路人避风遮雨,歇足,饮茶外,还供工匠如打铁、补锅工匠及一般生意人餐宿,只要带有米菜及铺盖即可,其他一切免费使用。这些无人管理的餐宿用具是供用膳之用,很少出现被人盗走或破坏的现象。

风雨亭是客家人的品格(气质)的产物。中国的社会类似客家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地域甚广,为什么唯独客家地区的风雨亭如此普遍?这就与客家人的品格有着很大的关系。客家人由于筚路蓝缕,从遥远的北方不断迁徙到南方,在艰辛的跋涉中,同甘苦共患难凝聚而成的乐善好施、观善惩恶、急公好义、重义轻财、团结互助等等,深深地扎根在客家人的心里。这是建筑风雨亭的动机和精神支柱,也是客家人文化意识中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表现。客家人将品格看作比钱财更重要,认为“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修桥赐路,建风雨亭是积德行善的好事。不济困扶危,则有辱祖先,有损人格气节。在这种品格文化意识的影响下,才出现星罗棋布的风雨亭壮举。

风雨亭的建造始于何时难以考证,有史记载则在明朝已经出现。福建武平县的回澜亭是明嘉靖年间由仓官钟显才建捐建的。位于梅州周溪河的饶公桥上所建的风雨亭,是清康熙年间由进士李象元之父李孟开创建的(经百年后毁于大火烧)。梅城南门的八角亭是在清乾隆初建造。石扇镇与城北镇交界的石峰径亭是清代乐善好施的民间人士集资捐建。梅县区书坑村通往佛子高路边的风雨亭,是由南洋华侨和乡间善举人士集资于在民国期间兴建的。梅江河堤上的荣春亭是旅秦华侨田镇荣罗双春伉俪捐资,在改革开放后兴建的。武平县懿好亭和寿萱亭由刘天达捐出祝其母八十一寿时所节省筵席费而建。风雨亭除少数由官宦或富人华侨独资捐建外,但大多数都是民间义举的善款所建。

 风雨亭建起来后,对于比较多人出入之路,较多人避雨遮风歇足之亭,比较有规模的,一般都有人关照(管理)。配有茶水故又叫茶亭。还备有斗笠、草鞋、针线包、草药及其配方说明,一般常发病治病的方剂等。

维系有人管理风雨亭的经济来源和开支有着几种形式。有独资资助的富人善款。有庵亭合一,在建亭伊始时便捐俸制田,以其租谷收入,或由某一蒸尝、几个蒸尝联合。以其租谷收入作开支,谓之“尝会办亭”。也有设立“茶缸会”,即由一热心人士“善(义)举”邀集若干人为会员,捐资购置田产,以租收入来养风雨亭。

维修后的乐善亭(朱迪光 摄)


风雨亭的文化特征

风雨亭有着丰富的文化特征。客家人的风雨亭早期的墙壁、门框、门楣是比较粗糙,清中后期、民国初期建的,比较规整讲究,在亭后柱上磨光平整后镌刻楹联。有描写当地景致形胜的,如位于高峻多石峰巅之上的武平石径“云梯亭”对联:“石径有尘风自扫,云梯无路月常升”。有借物托情倾仕途心声的,如大埔湖寮“梅潭亭”上的对联:“岗上此亭两岸荻枫鸿雁影,人间何时满途荆棘鹧鸪声”。有抒发对行人关切之情的,如位于武平“下坝亭”对联:“心力劳矣对此清风聊驻足,程途远否饮斯白水再扬鞭”。有惩恶扬善写在墙上的条幅,如在“”门岭亭”对联:“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作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这对一些在偏僻之亭,进行奸邪抡杀之人起到一种警示作用。有流传在此亭中的趣事,如位于石扇镇与城北镇交界的石峰径亭,传说清乾隆年间(1772)罗芳伯去南洋时被官军(清军)追捕,罗芳伯来到此亭时心生一计,在亭内用火烧胡须(化妆)躲避过追捕,而来到南洋坤甸,经过数年的打拼,于1777年建立了以东万律(今坤甸)为首都的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兰芳共和国”,担任“大唐总长”,如此等等。亭的门楣上多镌刻某某亭名,为便于行人记忆方位。其中用地名为亭名者居多,但也有与地名无关、立意隽永耐人寻味的亭名,如位于梅县谢田村旁的饮和亭,其意让(祝)在此亭中歇息宿餐的人饮和食得。在松口至到车村的山路旁的义愿亭,修亭者含有道义上修建,愿行人乐于此亭歇足之意。也有一些不书亭名,如此“为善最乐”、遮风挡雨之阁”等横批。

 亭内又是人们发表诗歌的自由文化园地。好些无名氏的诗歌(山歌)就是用客家方言,以写在亭的墙壁上或用纸书写贴在亭内,然后逐渐传播开来,变成口头文学。

在金盘桥往谢田煤矿路边的“茶头坝亭”风亭墙上写有:“挑炭之人真辛苦,压断肩头和脚骨。暑去寒来无间歇,贱价卖出还喝粥。”又如“打炭阿哥乌傻傻,入笼打炭跪着凿(挖)。大汗过了细汗来,乌金(煤炭)却被白面哥(炭老板)。”这充分反映出打炭、挑炭出卖之人的艰辛,透露出旧社会时期,劳苦人民对被盘剥的不满和艰辛生活的写照。在梅县谢田村旁的“饮和亭”上有:“白白嫩嫩涯吾贪,乌乌赤赤涯吾嫌。阿妹好比档梨样,越乌越赤还过甜。”又如“妹子生来无件嫌,人才又好话又甜。妹子好比罗盘样,无个缺角被郎嫌。”这表达了客家阿哥追求细妹子的心思情结。又如“岗上草青绿柔柔,手拿笛子牧羊儿,羊儿蹦跳吃嫩草,涯和笛子乐逍遥。”这首歌道出了羊欢人笑的田园牧歌美好情景,令人回味无穷。

又有儿歌:“一岁娇,二岁娇、三岁劈柴爷哀(母)烧,四岁学绩绩,五岁学赓(织)布、六岁学绣花、七岁绣出牡丹花,八岁食郎饭,九岁当郎家,十岁带子带女转外家,阿爸接到欢欢喜,阿姆接到笑到死,阿婆接到又过笑来又过喜,声声句句ィ厓满子。”这首歌描述了客家人对天真烂漫的小儿的祈盼,望将来成为一个“神气”的之人。

风雨亭的墙壁还是行人传递信息的媒介。在梅县书坑村沿山路上到潮塘村间的“川心亭”墙上的:“我于某月某日路过此地,突然遇上大风大雨,被打成湿漉漉病了,望你在风平浪尽后某某地找我谈生意,商人某某。”这是在解放战争期间,游击队员在送情报时遇上敌伪人员追捕,而贴在亭上告知前来此亭接头的同志躲避,改日待联络的暗语。
  
又如“某某,我于某月某日挑盐担过此前往上杭销售,请你随后速来。在终点某某亭某某弟”。“某某世叔,我于某月某日挑米前往梅县,住在玉水客栈,望来找我有事商量,贤侄某某上。”像这样的留言几乎各个亭墙上都有。在过去交通闭塞,邮路不畅的情况下,风雨亭作为传递信息的一种媒介,曾经产生过特殊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快速发展,好些山路弯弯羊肠小道,被一条条裁弯取直的公路所代替,使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亭逐暂退出历史舞台,但却给人们留下浓厚的乡愁,去寻找这些斑驳的亭宇,深情怀念艰难苦难忘的岁月,一些风雨亭又被重新装修或重建美化,使其变成一个怀旧的旅游景点。


编辑:黄宝君
审核:梁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