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够剿灭强大太平军的湘军,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于日军?

 小天使_ag 2020-09-21

好多同学对甲午战争不了解,潜意识里总是认为甲午战争只有甲午海战,而忽略了陆战部分,其实甲午海战虽然是甲午战争中的关键部分,但是根本性的战争还是陆战部分。

海战是从黄海南部一直打到黄海北部、渤海南部,最多夺取大连旅顺港和威海刘公岛。

其实陆战部分规模也很庞大,日本动员了约24万人,清军动员了约25万人,那是从朝鲜半岛一直打到辽东半岛,清军陆军被打的是一触即溃,溃逃千里,魂飞魄散。

打开WiFi万能钥匙,查看更多图片

在甲午陆战中一直溃逃的清军主力就是淮军,当时淮军统帅叶志超在平壤战役后,以六天狂奔五百里的速度从平壤逃到鸭绿江边,不久之后又退到辽河以西,这种灾难式的大逃亡,就是电影里都不敢这么演,但是淮军统帅就敢这么指挥。

听闻淮军溃败的消息后,有一些湘军老少爷们一看,这不是到我湘军一展身手的时候了吗?被淮军压制了这么多年,关键时候还不是看我湘军露脸?

当时湖南巡抚吴大澂就向中央上书,表示湖南要重整20营,到辽东战场去一雪前耻,把淮军丢的场子找回来。

当时已经手足无措的光绪皇帝看到吴大澂的上书,以为自己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想要靠湘军力挽狂澜,于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压到了湘军的身上,当然,淮军都打不了的仗,逐渐被边缘化的湘军更不行了,开赴辽东战场不久就以惨败收场。

有同学就会问了,湘军当年能够击败太平军,为何后来在甲午战争中无法攻克日军?

对湘军和淮军发展历史比较了解的同学肯定也都知道,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结束后就已经裁撤,到甲午战争的时候,参加反攻日军的湘军大多都是老弱病残。

这其实是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表现,最起码对湘军这种组织形式缺乏了解。

湘军给人的印象就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以后,清政府的八旗和绿营腐朽不堪,不能一战,最终是湘军的出现才力挽狂澜。

讲到湘军为何会有战斗力的时候,与曾国藩的“儒法练兵”的高科技技术,配合以“书生+山农”的独家配方,最终形成了一股能与太平军正面抗衡的军队。

统治一支军队最重要的地方其实是统治士兵的思想,曾国藩在思想教育方面抓的的确很好,他让读书人担任将领,让思想单纯的农民来当兵,整天以儒家三纲五常的东西来束缚士兵。

同时,曾国藩又发展自主招兵的模式,让营官自己去招兵,招来的兵只服从营官,然后级级如此,利用地缘观念和血缘关系,把士兵维系在一起,上阵打仗的都是亲戚朋友老乡,因此能够紧紧的团结在一起。

这些东西都被看作是曾国藩统练湘军的法宝,其实这些东西也就是曾国藩刚开始练军的时候搞一搞,等到打仗的时候,还是屡战屡败。

凡是曾国藩亲临一线的战事,必定都以失败而收尾,论书生战场指挥能力,那就是扯淡。

读书人说到底学的都是治国的虚道理,你让他到战场上去动真刀真枪,大多数书生都不行,我感觉就是缺乏一股冲劲和狠劲。

所以,这一套“神技”,只在练兵初期用过,到湘军起步之后,谁还听他瞎嘞嘞,士兵也不傻,儒家那一套“白嫖”激励法则人家根本就不上道。

你想要我冲锋陷阵,那就把军饷提上去,只要钱到位,玻璃碴子干细碎。

在湘军体系中最能打的一支应该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部,曾国藩搞的钱大部分都给了曾国荃,就是想让其立功,为曾氏家族增添光彩。

在具体打仗过程中,曾国荃以挖壕围城最为擅长,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攻坚是打仗中最难的部分,因此认为曾国荃最能打,其实在当时围点打援的战术中,围点并不难,难的是打援。

最激烈的战况往往都在战场外围,而当时论功行赏制度,谁攻城谁就是首功,打援的往往是费力不讨好。

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谁的部队率先破城,不仅是首功,还是大张旗鼓的洗劫城内的财富。

据说曾国荃部在打下天京的时候,无数金银财宝都被湘军给分了,这哪是打仗,简直就是抢钱啊!谁抢钱不积极?

再说湘军的模式,虽然说是模仿明朝时期的营制,每营五百人,其实跟绿营的形式差不多,并没有什么进步的地方。

差别就在于绿营是世兵制,而湘军是募兵制,至于哪种制度更优越,我感觉还是募兵制要好一些,虽然烧钱,但是至少表面看起来更职业一点。

曾国藩等湘军将领很看不起八旗和绿营,其实八旗和绿营在入关之后能够维持清朝一二百年的国防重任,实力还是有的。

相比之下,曾国藩的湘军,在攻克天京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暮气,不但军队腐朽、纪律松散,还不听指挥,各种乡会组织渗透其中,最后连曾国藩都感觉再不裁撤湘军,肯定引发后患。

在有关曾国藩的各种资料中,都显示曾国藩在攻克天京后,清廷为了打压曾国藩,通过扶持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来制约湘军,曾国藩为了防止清廷猜忌,主动裁撤湘军,以表明心迹。

其实,这种说辞虽然有理有据,总是让人感觉清朝的统治者不太靠谱,曾国藩跟清廷一直走的很近,进士出身,翰林多年,京官下乡,三朝元老于一身,相对于左宗棠和李鸿章来说,还是曾国藩更靠谱。

另一方面,虽然太平天国运动战事结束了,但是镇压捻军的战事依然很凶险,尤其是僧格林沁战死以后,清廷必然需要更加仰仗湘军。

在这个时候,曾国藩裁撤湘军,多多少少是有争议的,最后朝廷要曾国藩前去剿匪,曾国藩只能率李鸿章的淮军去剿,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还是没有成功。

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猜测一下,在战事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曾国藩就把湘军裁撤,是担心晚节不保呢?

在做官这方面,曾国藩的思想很复杂,没有太大的野心,却有自己的小算盘。

可以说,曾国藩的思想过于守旧,只能算作是当时中国近代化转型中的过度人物,李鸿章要比他更洋化一点,在治军思想上,淮军也比湘军更前卫一点。

最后淮军取代湘军并不是曾国藩客套,而是实力所至,尽管现在很多人看不上李鸿章,但是就能力来说,李鸿章相比曾国藩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由湘军孵化出的淮军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道理,这支军队在战场都一溃千里,一路从平壤跑到北京,那湘军纵有天大的本领也不可能反攻日本成功啊!

军事发展其实就是,你不进步就会被别人超越,这个警示才是我们应该铭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