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鸿鸿——随着心迹走,水色孤傲行!

 水里画外美术馆 2020-09-21

  李鸿鸿(雄)简介

广州美术学院水彩专业本科毕业,

工作于广州市美术中学

现就读广美美术教育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师从龙虎导师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电子邮箱: 1372341625@qq.com

1993年    作品《静物》入选一广州市美术学院第二届素描大展

1995年    作品《头像》入选一广州市美术学院第三届素描大展

1997年    水彩作品《舞》入选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北京举办的《97中国青年水彩画展》

1999年    水彩作品《响午》入选广东省首届水彩画展

2004年   设计作品《 玄思 》、 《 山音的幻想 》入选并刊登香港国际文化推广中心出版的《 新纪元.中国当代设计》作品集。

2008年    作品《暖日 》参展广州改革开放三十年美术大展

2011年    水彩作品《夏至》入选“画坛诗意”优秀作品展

2012年    水彩作品《寂静的羌寨》入选广东省青年美术作品展

2014年    水彩作品《无声》入选广东省青年美术作品展

李鸿鸿(雄)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水彩,现就读美院美术教育学院水彩研究生,从师龙虎教授人生是一场喜乐中投入的行走,从少年时进入了绘画,到如今迫切地喜欢上画画似乎是人生中一场冥冥的安排,它带给我的是心灵的充实和舒畅随着心迹我会坚持地继续走下去

           这批宣面水彩是寒冬时在苏州写生采风所作,园林里藏着故事,,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选择。物心转换之间,慢步在寒冬中孤傲而温情的园林,枯树傲亭山石中写景、写意、写心。落于纸面的痕迹会因为心境中的文化影像和印记释怀成象,体现出一份淡然的境语的画面理解,如同园子风淡云轻地等待每一个春夏秋冬……..  对寒冬中孤傲而温情园林、山石的写景、写意、写心。那些落于纸面的痕迹都是心里释怀的符号,会因为文化影像与心境的理解搅合而显现的自己的印记,如同语言学的惊喜,让我们时常会在不同语境下发现同一句话的多种含义……我惊喜与每一种不同的撞击和偶然。——李鸿鸿 

《入境》之一

《入境》之二

《入境》之三

《入境》之四

《入境》之五

《入境》之六

《入境》之七

《入境》之八

《入境》之九

读李鸿鸿素宣水彩作品后所感

徐劼

        苏州的美,是朦胧,是古朴,是一壶清酒,是一杯清茶。乘一叶扁舟,阅读千年的美景与柔情,漫步于园林,感受岁月的痕迹与沧桑。鸿鸿的素宣水彩,将心境带入了对苏州文化影像的理解。物心转换之间,徜徉于寒冬之际孤傲而又温情的园林,那些落于素宣的痕迹,是写景,是写意,更是写心,图写了对生活释怀的印记。

       使用水彩介质描绘中国传统山水,在技法上必须考虑如何使传统的“古意”与现代的“新意”很好的结合。李鸿鸿的素宣水彩,首先给观者一种古意,画面色调以传统的墨灰色为主,很有质感。抛开作品本身是水彩作品不说,我们完全可将其看作一件带有清代石涛风格的山水画作。在中国画的画面中,墨与色既矛盾又统一,如何很好的驾驭墨与色,是画家们在创作中不断探索的课题。石涛曾曰“太古无法,太扑不散,太扑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可以说,石涛在色彩与水墨的驾驭上开创了历史的先河,大面积的色彩与水墨的交融,可谓“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色不碍色、墨不碍墨”(《四王画论辑注》)。李鸿鸿作品中大片的绿与古意甚足的墨色交相呼应,墨借色而生辉,色借墨而增色。经过画家的巧妙经营,色与墨的相交相融,使得不大的画幅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空间与结构。在似与不似之间,使作品改变了传统的面貌,集古意与新意于一身,成为画家独特的图示符号。

中国传统绘画讲求意象的追寻,“意”为精神,“象”为物形。文人画家自我精神的表现往往在似与不似之间徘徊,在写实造型的基础之上追寻品味与意境。画正是如此,她没有将自己对苏州美景的感受以及心境的变化摆在面上强加给观者, 而是透过小小的画幅与观者产生共鸣, 是以神求形、以心感人的艺术特色,是心境、文化与技法完美结合后的艺术效果。水彩、水墨、素宣,在她的画面上生成了酣畅淋漓、自然洒脱的意趣。画将水彩特有的绘画表现语言与充满文人气息的苏州园林相融合,以属于自己的表现手法去真实地展现自我的情感、意愿。她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是对中国画与水彩画相结合后呈现出的自我图式。 

       鸿鸿的水彩,她用中国传统绘画的理念,,水彩的技法表现东方绘画以神写形、以情感人的人文特色, 探索属于自己的水彩画创作之路。

《石头记》之一

《石头记》之二

《石头记》之三

《石头记》之四

《石头记》之五

《石头记》之六

《游记》1

《游记》2

《游记》3

《游记》4

《游记》5

《游记》6

《游记》7

《游记》8

《游记》9

《舟之掠影》1

《舟之掠影》2

《舟之掠影》3

《寂静的羌寨》

《旧物》

《谷雨》

《夏至》

《舞》

《响午》

《师友》

《同学》1

《同学》2

《同学》3

《同学的父亲》


如诗,如歌,把生命和岁月的音符,在画面上留痕印迹…徐彬

切换到完整写信模式

 发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