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闲逛广州红砖厂之:艺术家马库斯•吕佩尔茨 (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

 水里画外美术馆 2020-09-21

马库斯·吕佩尔茨生于1941年,曾任德国杜塞尔多夫学院院长长达二十余年,他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艺术创作,并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与基弗、伊门多夫、巴塞利兹、彭克等人共同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最重要的艺术家闻名于世,亦被誉为德国国宝级艺术家。

吕佩尔茨极具才华,绘画、雕塑、诗歌、爵士乐,无所不通;喜欢汽车、拳击、时装和美食,追求奢华的生活和完美的外表;他狂放、执着、敢言,自视为天才艺术家。


《裸露的背部》190x13cm布面油画2006

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的创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新表现主义艺术的兴起,在现代主义行将结束之际延续了欧洲长久以来的绘画传统,一度在80年代掀起关于绘画的回归的讨论。德国新表现主义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关注当下的历史和现实,继续推动绘画语言的革新,与当时流行的美国式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以及60年代后相继出现的“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偶发艺术”、“大地艺术”等艺术形态迥然不同,成为当时欧洲艺术的主要形态。  

德国新表现主义作品所带有的鲜明的个人色彩,充满激情、讲求即兴的绘画语言,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包括马路、缪晓春、申玲、谭平、张方白、张晓刚等一批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带来极大的震撼和冲击,新表现主义从哲学、人文、社会等不同层面对艺术界产生深刻影响并延续至今。

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艺术家之一,他的绘画更为注重的是对艺术本体发展的探索,从绘画形式语言本身和绘画题材入手,执着地从中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关于“绘画的回归”    

在吕佩尔茨看来,“绘画的回归”可能并不是一个恰当的阐释——每每谈及“回归”,总是有一种它曾经离开过的感觉,而绘画作为一种艺术门类,从未离开人们的生活,只是在有些年代,人们对绘画的感知强一些,而有些时候,人们对其感知偏弱。“绘画存在于任何时代,它与现代性或非现代性无关。艺术总要有很远的视角去观望的,”吕佩尔茨解释到。    对于这一看法,谭平用一个形象而极具画面感的解释表达了他的认同:绘画从未远去甚至消失,它只是像海水中的岩石一样随潮起潮落而隐现着,但无论时间的海水如何冲刷,它依旧坚实存在着。潮水退去,方显堤岸的巨石,而当今的中国艺术界也正在经历着这样一个“退潮”的时代,绘画得到极大的关注——与过去那种建立在各种“主义”或“派别”彼此否定的演变方式不同,当今的绘画更像是一种粘合剂,它融合着各种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成为沟通各种艺术媒介的重要链条。

 “我画的是绘画本身 艺术包含多重真理”   

 “绘画(Painting)的真正意义在于绘画本身,它与时间并存,因而它也是永恒的,”吕佩尔茨如同述说着一种坚定的信仰一样谈论着自己对绘画的看法和判断。在他看来,艺术高于哲学和科学,它紧随上帝之后。“艺术包含多重真理。上帝给画家的任务是帮人们呈现世界,从美到丑,从好到坏,从自由到不自由,这是为何绘画是有用的,必要的。然而,绘画并不是那些关乎主题和内容的事情——它不是颜色和线条那么简单,它也不是风景画中的一草一木、天空与河流——它存在于观众自己的感受之中并因人而异,它仰仗于人的教育与教养,它的存在是为了对抗无聊和小市民的狭隘。”

吕佩尔茨似乎对新媒体及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十分排斥。所谓的先锋艺术通过各种媒材和科技进行实验,在吕佩尔茨眼中只是为观众呈现出无数喧闹而“闪亮”的莫名其妙的展览,它们足以取悦众人,但却仅仅是个“娱乐场”而已,这些艺术形态扭曲了人们看待“绘画”的方式,也改变着现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当下,90%的恋爱与分手是通过手机完成的——人类文化在技术面前濒临死亡,绘画成为拯救这一危机的有效方式。绘画为人类服务,不为科技,也不为市场;不是股票,也不是工具,它是一种文化力量,它帮助人们彼此享受深层次地沟通和理解,这种表现和表述形式是无可替代的。”

马库斯·吕佩尔茨作品《位于泰尔托的桌子I 》,144x165cm,木板油画,2010

《黑夜的声音I》木板/纸板油画2008

《黑夜的声音III》 布面油画 2008

《黑夜的声音III》59.5x49.5cm布面油画2008

《黑夜的声音VI》 布面油画 2008

“艺术是无法被学到手的,你只能学会如何与之对峙”    

吕佩尔茨不仅仅是一位艺术史上知名的大师级人物,26年的校长工作也同样让他对艺术教育持有其独到见地。在其担任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校长期间,他培养了诸多优秀的艺术家人才,如德国木刻版画代表人物马蒂亚斯·曼森,费利克斯·德吕泽和马尔库斯·厄仑等人,为杜塞尔多夫带来了一个群星云集的时代。    

而他的教育理念也独树一帜,在他看来,只有技术才是可以学习的,而艺术是无法被学到手的,人们只能学会如何与之对峙。作为校长,或是一位艺术教育者,最好的方式是把艺术放在那里,为学生营造一个氛围去感知和体悟。尽管当今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发展,吕佩尔茨依然推崇师徒制的“艺术作坊”式教学方式。而他又不是那种老古董似的人物,和学生一起组建球队、踢足球;看到不满意的作品直接从窗户丢出去,严厉、苛刻的背后是他对艺术尊重的态度,活跃多样的面孔是他个性生活的真实映照。

《树与徒步者》纸本 油画 2009

《无题》 布面油画 2008

吕佩尔茨新作的有骷髅、军用钢盔、古希腊图式等60年代作品中题材的延续,也有颜色大胆、明丽的雕塑及绘画作品,有纸板上的创作,也有木板上的综合材料实践。仔细看吕佩尔茨作品的画框,都经过艺术家特殊的涂画处理,细节上的用心安排与作品相得益彰。    

从雕塑的痕迹和画面的笔触上,似乎能再现吕佩尔茨的创作现场:飞速而肯定的落笔,激烈而用力地打凿声,红、黄、蓝、绿等色块大胆搭配呼应,迸发出情绪的冲动和语言张力。吕佩尔茨毫不妥协地面对画板,通过艺术创作不断反思和声张着,他不仅为展览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也同时谱写了一曲节奏多变的旋律。透过每一个微妙的细节,人们不难体会到吕佩尔茨的才华和智慧,以及他对绘画的尊重和追求,也似乎更加理解并接受了他自视为天才艺术家的那份自信和骄傲。

《大力神海格力斯方案3——半身像》,28x32x20cm,青铜上色,2009


马库斯·吕佩尔茨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展

当时的展览地址:广州红砖厂当代艺术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