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博古币

 zpyyzzhzzh 2020-09-21

“四”平首平肩连足布

“四”平首平肩连足布

战国 长8.7、足宽2.1厘米,重15.4克

此为战国中晚期楚国铸币。小方足,布面铭“四#”,背文“当忻”。其意指此布四枚当一忻。一正一倒,两枚之双足相连,构成形制奇特的布币,称连足布。两枚连足布充一忻,此布未及錾开便流入市场。连足布行用时间暂短,即告废止,传世极少。 撰文: 翦宁

“四戔当釿”连布

“四戔当釿”连布

战国 楚 (前475-前221年)

传世品

长8厘米,重8克

无字平肩桥足空首布

无字平肩桥足空首布

春秋 长15.5、肩宽6.7、足宽7.8厘米,重49.7克

此空首布为春秋早期出现于周、晋等地的金属铸币之一。形质轻薄,平底弧足。銎较短,空首不延伸到币中央,銎的下端缩到銎与币身的相接处。四周有郭,面、背无文,中线隆起。这类早期空首大布是由原始布直接演化而来,传世甚罕。 撰文:翦宁

“节墨之法化”刀

“节墨之法化”刀

春秋 长18.9、宽3.2厘米,重6.4克

春秋战国时期,齐邑节墨所铸刀币。面文“节墨之法化”,“节墨”即今山东“即墨”,系齐刀中最早出现的大刀。体形较大,制作精美,文字隽秀。背面三道横纹下一星号,星号下铭文“卜”。节墨刀出土稀少,故为刀贷之上品。 撰文:翦宁

齐刀币

齐刀币

战国 齐 货币

由左至右:长18.2厘米,宽2.95厘米;长18.7厘米,宽3厘米;长18.5厘米,宽2.9厘米

由左至右:齐建邦囗缶(宝)化(货) 长18.2厘米,宽2.95厘米。为战国时期齐货币。它是齐刀中面文字数最多者,铸造规矩整齐,形体美观,但数量较少。 齐缶(宝)化(货) 长18.7厘米,宽3厘米。齐国刀币形体较大,币面文字多为铸币地名加“缶(宝)化(货)”二字。齐缶(宝)化(货)背部常有三条横线和钉纹,另外还有一个字。这枚缶(宝)化(货)的背文是“日”。 安阳之缶(宝)化(货) 长18.5厘米,宽2.9厘米。“安阳之缶(宝)化(货)”即安阳铸造的缶(宝)化(货)。“安阳”在今山东省莒县附近。“安阳之缶(宝)化(货)”刀背部往往有三横,其下有背文。这枚刀的背文是“化”。

刀币形同实用的小刀,弧刃弧背,长柄,环首。面文“安阳之大刀”,背文“刀”。“安阳”是地名,是齐国货币铸造地之一,一般认为在今山东莒县附近,也有学者认为在今山东临淄东北。刀币源于生产工具之刀,春秋战国时期,铸行于齐国境内的刀币统称为齐刀。齐刀风格独特,类型多样,是北方刀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山东沿海地区出土的齐刀币比较多,反映齐国以渔盐为主体的海洋经济对齐币流通区域的形成与演变有重要的作用。(撰文:杨桂梅)

“齐造邦长大刀”刀币

“齐造邦长大刀”刀币

战国 齐 (前475-前221年)

传世品

通长18.5厘米、宽2.9厘米,重45克

“三晋”布币

“三晋”布币

战国 货币

由左至右:高7.2厘米,肩宽3.1厘米,足宽3.8厘米;高8.2厘米,肩宽3.8厘米,足宽4.5厘米;高6厘米,肩宽3.6厘米,足宽3.8厘米

在战国时期,布币主要流行于韩、赵、魏“三晋”地区,这些样式不同的布币统称为“三晋”布币。由左至右:离石圆足布 这枚战国赵的货币为平首,圆肩,圆足,高7.2厘米,肩宽3.1厘米,足宽3.8厘米。“离石”为铸币地名,在今山西省离石县。晋阳尖足布 这枚战国·赵的货币为平首,耸肩,尖足,高8.2厘米,肩宽3.8厘米,足宽4.5厘米。该布是战国早期赵国的货币。“晋阳”是铸币地名,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梁充釿五十当锊 这枚战国·魏的货币为圆肩,桥裆,方足,高6厘米,肩宽3.6厘米,足宽3.8厘米。面文“梁”即大梁。这种面文以“梁”字记地的平首布是魏迁都大梁后所铸。本币“充”通“重”,“釿”是重量单位。“五十当’是说50枚这样的货币相当于黄金一“锊”。“锊”是黄金的重量单位,其具体重量不详。

“文雁乡”三孔布

“文雁乡”三孔布

战国 (前275 - 前221年)

传世品

长7厘米、足宽4厘米,重15.5克

宋子三孔布

宋子三孔布

战国 赵 货币 山西省平朔县出土

长5.4厘米、宽2.8厘米

三孔布为圆足,布首和二足上各铸一圆孔,面上有“宋子”二字,系铸币的地名,背文“十二朱(铢)”,系该币的重量。三孔布出土数量不多,“宋子”布更为仅见,故为钱币专家所宝。

这件布币圆首、圆肩、圆足,布首和二足上各铸有一个圆孔,布与孔皆有郭,面文“宋子”,是铸币地名,在今河北赵县东北。背文“十二朱(铢)”,是此币的重量。三孔布是战国时期一种特殊的布币,有大型和小型两类,面文皆为铸币地名,背文是重量或价值的数字。三孔布无论是传世的还是出土的数量都很少,有“宋子”面文的仅此一件,因而极其珍贵。

桥足布(阴晋半釿)

桥足布(阴晋半釿)

战国 魏

高4.3厘米,足宽3厘米,重8.1克

这件布币平首,平肩,圆裆。面文“阴晋半釿”。

“阴晋”见《史记·赵世家》:“赵肃侯二年(公元前348年)与魏惠王遇于阴晋。”张守节《正义》云:“魏之阴晋。”地在今陕西华阴。后为秦国兼并,《史记·秦本纪》载:惠文王六年(公元前332年) “魏纳阴晋,阴晋更名为宁晋。”战国早期属魏,后属秦。由干秦不曾铸布币,因此推测“阴晋半釿”桥足布当是魏国在战国早期阴晋城人秦之前铸造的。

桥足布(阴晋半釿)

桥足布(阴晋半釿)

战国 高4.3厘米,足宽3厘米,肩宽2.8厘米,重8.1克

这件布币高4.3厘米,足宽3厘米,肩宽2.8厘米,重8.1克。平首,平肩,圆裆。面文“阴晋半釿”。

“阴晋”见《史记赵世家》:“赵肃侯二年(公元前348年)与魏惠王遇于阴晋。”张守节《正义》云:“魏之阴晋。”地在今陕西华阴。后为秦国兼并,《史记秦本纪》载:惠文王六年(公元前332年)“魏纳阴晋,阴晋更名为宁晋。”战国早期属魏,后属秦。由于秦不曾铸布币,因此推测“阴晋半釿”桥足布当是魏国在战国早期阴晋城入秦之前铸造的。

尖足布(大阴)

尖足布(大阴)

战国 高5.55厘米,足宽3.15厘米,重6.6克

这件布币高5.55厘米,足宽3.15厘米,重6.6克。平首耸肩,平裆,足内侧呈弧形。廓外缘毛茬尚存,未经打磨。一面铸“大阴”二字。

“大阴”可能是文献中的“阴”地。《左传僖公十五年》载:“晋阴饴甥会秦伯。”杜注:“阴饴甥即吕甥也,食采于阴。”阴地在今山西霍县南,战国前期在赵境,但是到了战国晚期赵国几乎丧失太行山以西的所有土地,因此这类钱币应属于战国前期赵国钱币。“阴”在钱币文字中称“大阴”,与魏国的“梁”称“大梁”相似。

大布黄千

大布黄千

汉 新朝 (9 - 23年)

长6厘米,重14克

传世品

国宝金匮值万

国宝金匮值万

汉 新朝 (9-23年)

1921年陕西省西安市城西北隅汉未央宫故址出土

通长6.2厘米,圆部直径3.1厘米

青铜质。上圆下方,有缘,缘高于字面。“国宝金匮”分布在上部形如方孔圆钱处,“直万”在下部的方处,文字近王莽钱文风格。关于其用途,有不同说法,一种认为是王莽的货币,古泉家多持此观点;一种认为是“以副符传”的“符节”,“金匮”就是“金匮石室”的“金匮”,经史家多持这种观点。

长久以来,传世实物中,只有两枚半为真品,一枚完整即此馆藏钱,一枚有残,一枚仅存上部。

原始空首布

原始空首布

商周时期 西周晚期

通高15.5厘米、长12厘米、足宽8.6厘米、肩残宽7.6厘米

空首布

空首布

春秋 货币

1956年山西侯马出土

空首布是中国早期的金属铸币,有耸肩和平肩两种,大小不一。1956年山西省侯马出土的耸肩尖足空首布,形体较大,一般通高为13~15厘米左右,每件重量(含布首泥芯)在34~44克之间,这是迄今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平肩空首布一般体形稍小,有的上面铸有地名。金属铸币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商业交换的发展,而商业交换的一般发展途径是从实物交换经一般等价物再形成为金属铸币作中介的,故中国这种最初的铸币形式多取自生产工具,空首布就是仿照农业工具镈的形式。

这是两种样式的空首布,一种是平首耸肩尖足,一种是平首平肩弧足,其共同特点是首部如同农具一样,有装柄的銎。

春秋时期的空首布有大型平肩、小型平肩和小型斜肩三种,有的表面还铸有当时周地的地名和“王”字,表明这些钱主要在周王室的辖区流通。(图片来源:国家博物院,撰文:杨桂梅,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刀平五千

一刀平五千

汉 新朝 (9 - 23年)

传世品

钱长7.9厘米、环径2.5厘米、刀宽1.8厘米,重40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