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官服与“衣冠禽兽”

 昭娣的图书馆 2020-09-21


2020年第21篇设计原创 
发现设计&生活的乐趣

前言:
关于“衣冠禽兽”这个词的来历,有人说是根据官服来的,因为当时的官服文官‘补子’的图案是禽类,而武官的图案是兽类,老百姓管穿着官服不给百姓办实事的官员叫‘衣冠禽兽’,虽然这种说法虽不足为据,但却生动地说明了官服上的特点。


一、补子简介
补子,系补缀于官补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块织物。为明品官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饰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的方法最早源于唐武则天时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绶制和色制,是以佩饰的数量和服装的颜色等来区分等级。武则天把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赐给文武官员,以此来作为品级官位的区别(见《旧唐书·舆服志》)。后文宗年间又有所更定(见《新唐书·车服志》,唐时官服禽兽纹样可见吐鲁番出土经幡上之回鹘供养人像)。但这些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补子,真正意义上的补子要等到明代才出现。

清早期,只有武官为补服制,而补子可随意缀织于朝衣、短褂、皮褂、马褂之上。到了顺治九年后,对补服的制作有了改变,几乎全盘承袭了明朝的定制,只有个别纹样有所删改。
各级官员补服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为圆领、对襟、平袖过肘、身长过膝,区别仅在于补子形状和纹样的不同。

官员所缀绣的补子图案各有不同,主要以文官采用飞禽饰样,武官采用走兽图案,用以显示出武官的威武气势。
官员的元配夫人为朝廷命妇,亦可随夫婿官阶,可在正式的霞帔胸、背部分缀有补子。

补子分圆补方补两种。圆补用于贝子以上皇亲者,上为五爪金龙纹,分别饰于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后背,方补均用于文官和武将等官员。

清朝时期的官服都是由“江南织造局”来完成制作的,一般的裁缝是不能制作官服的。
缀绣在官服上的补子,是识别官员等级的一种标识。它只不过是绣工的复杂程度和颜色的差别。补子随着官职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因此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明清补子区别
清代的补子直接袭于明朝,但也有所发展和变化,二者的主要区别:
1、首先在于型制上:明代补子施于袍,清代补子用于褂。明服为团领衫,前胸补子是完整的一块,清服是对襟褂,前胸的补子被一分为二;
2、明代的补子既有单独缀织到补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织绣在补服上的,清代则为单独织绣成后再缝缀到补褂上的;
3、明代的补子大约40厘米见方,清代的补子稍小,约30厘米见方;
4、明代的补子多以红色等素色为底,金线绣花,清代的补子则是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五彩织绣,色彩艳丽;
5、明代补子四周多为光边,清代补子四周加工精细,多采用花边,并具有装饰效果;
6、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补子,多绣有一对飞禽,清代的禽兽均绣单只;
7、明代的补子只饰于前胸后背,清代宗室的圆补有的不仅饰胸,还有的饰于两肩之上;

三、清朝官服与“衣冠禽兽”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官员的衣食住行处处体现着各自的品级。在清朝,文武官员一共有9品18级(每一品包括正、从两级)。

而在服饰上,每一品级也有各自的特征。清代官员的官服主要有朝服和吉服,前者为比较正式场合穿的礼服(如面见皇上),而吉服则是官员日常工作时的服装。
文官的服饰全以为图案:鹤代一品,锦鸡表二品,孔雀显三品,雪雁示四品,白鹇为五品,鹭鸶是六品,鸳鸯指七品,鹌鹑系八品,练雀属九品;
武官的服饰以为图案:一品有麒麟,二品现狮形,三品出豹貌,四品藏虎,五品隐熊,六品配彪,七品、八品绣犀牛,九品生海马。
官服:

清朝正一品官职是最高等级有: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武职: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伊犁将军(建威将军衔)、绥远将军(建威将军衔)。
从一品官职: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各省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巡抚(加提督衔)、驻藏办事大臣(尚书衔);武职: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九门提督)、内大臣、驻防将军(振威将军衔)、都统、提督。
和珅和纪晓岚都是一品仙鹤补服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 、 各部院左右侍郎;文职外官:总督、山东巡抚、巡抚(加兵部右侍郎衔)、副都统衔办事大臣、驻藏帮办大臣(侍郎衔);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副都统衔总管。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都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文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钦天监监正、太医院院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太医院左右院判、国子监司业、堂主事、各部院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各部院七品笔帖式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文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各部院九品笔帖式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清朝品级高下与职能所属,除了通过服饰区分,还以顶戴上的顶珠来区分。
顶戴区分:
一品珊瑚,表面光华,俗称亮红顶;
二品起花珊瑚,俗称暗红顶,即顶珠正面雕刻寿字;
三品蓝宝石,俗称亮蓝顶;
四品青金石,俗称暗蓝顶;
五品水晶;
六品砗磲石七品素金,即表面光华的金顶;
八九品镂花金顶。
顶戴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清代“花翎”也分两种,一是蓝翎,一是花翎。蓝翎用鹖羽做成,俗称“野鸡翎子”,供六品以下官员使用;花翎是孔雀羽毛做成,须经皇上特赐方可佩戴,必须是五品以上官员。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
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