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药比苯醚甲环唑活性高几倍,小麦用它拌种,土传病害全搞定

 zmc419 2020-09-21

小麦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茎基腐病是小麦生产上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土传病害,由于他们主要危害小麦的根茎部,十分隐蔽,初期很难发现,等到抽穗灌浆期,地上部分才表现出死株等明显症状,但是,已经错过了最佳防治期 ,只能眼巴巴地看这成片成片的小麦死去,造成巨大减产,发生严重是甚至绝收,危害十分严重。由于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拌种剂已经使用多年,病菌已经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个新型拌种剂,在小麦播种时,只需用这个药拌一次,几乎全部土传病害全部搞定。

 

危害症状

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茎基腐病,主要危害地表以下的根茎部,发病初期,病菌主要危害茎基部1~2节的叶鞘和茎,只是在叶鞘或茎上出现黄褐色斑点,地上部分症状不明显。春季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降雨量增加,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菌在茎基部快速大量繁殖,病斑不断向四周扩展,地上部分小麦生长放缓。进入四月份,病害继续危害,最后病斑绕茎一周,水分养分无法向上输送,造成病斑以上部分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水分和养分,在温度较高的环境条件下,导致大量植株枯死。

发病特点

病菌主要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夏。秋季温度逐渐降低,气候变得凉爽。小麦播种后,土壤中残留在病残体上的各种病原菌,开始萌发,产生大量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主要借助雨水、灌溉水和空气等物质在田间植株间进行传播,病菌接触到其它植株后,产生芽管侵入寄主,完成在侵入和多次侵染。在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情况下传播和蔓延速度十分迅速,很快造成严重发生。

发病原因

小麦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茎基腐病发病原因很多,但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秸秆还田:由于全国性的禁止焚烧秸秆,连年秸秆还田,将秸秆上大量的病菌随病残体一起留在土壤中,随着年数的增加,土壤中病菌数量逐年增多,从而导致这些病害发生逐年加重。

(2)品种不抗病: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是最近几年才成为小麦的主要地下病害,目前抗病品种很少,导致这些病害逐年发生严重。

(3)气候原因:这些病害发育温限3~35℃,适宜温度19~24℃,小麦发芽最适的湿度是15-30%,最适的温度为15-25度,与病害发生的温度和湿度,几乎完全一致,不但有利于小麦出苗生长,也有利于土壤中病菌的发生和繁殖,春季,温度开始回升,再次出现病害的发生高峰期,导致这些病害发生逐年增多,危害逐年加重。

药剂介绍

硅噻菌胺是由美国孟山都公司发现、并由其开发、销售和生产的噻吩酰胺类杀菌剂。与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三唑类、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作用机理不同,其是病菌ATP抑制剂,抑制病菌体内ATP合成,病菌得不到能量补充而死亡。用硅噻菌胺处理种子后,可以保护植株免遭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等病菌的侵扰,减少病害对小麦的侵害,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持效期长,还能提高作物产量。

最佳防治适期

小麦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茎基腐病等土传和种传病害,最佳防治时期有两个,一是在小麦播种期拌种,二是在小麦返青拔节前喷淋。

(1)小麦拌种:在小麦播种前,每亩用12%硅噻菌胺悬浮种衣剂25~30克,拌麦种10~15公斤,加适量水进行拌种,可有效阻止土壤中病原菌的侵染和杀灭种子表面和种子内部的病菌,防治效果十分突出,而且持效期也很长,基本上可确保整个小麦生育期不会发生。

(2)喷淋防治:在小麦播种时,如果没有拌种,作为补救措施,可在春季麦苗返青拔节前,用43%戊唑醇悬浮剂14-23毫升/亩,兑水30~40公斤,均匀喷淋麦苗,连喷1~2次,也可有效防治以上病害的蔓延,还能控制麦苗,防治小麦发生倒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