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雅典奥运会上“北京8分钟”,现场反响热烈,导演张艺谋却被骂惨

 翰林冷知识 2020-09-21
2004年8月29日,雅典奥运会闭幕式。
在每一年的闭幕式上都有一个惯例,会给下一届举办奥运会的城市,留下8分钟时间,用来展现这个城市的文化,这个国家对奥运的理解。
雅典奥运会的下一届是北京奥运会。


当晚22点29分,北京8分钟的表演拉开序幕。
不过,这8分钟,却成为了张艺谋导演生涯中,最黑暗的一笔。
批评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表演内容老套、表演形式陈旧、生搬硬套、大杂烩、没有展现中国文化……
尽管表演只有8分钟,但是对张艺谋的质疑,却一直持续到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整整四年。

▲北京8分钟第一个节目

当天的表演一共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14名身穿民族服装、手持中国民族乐器的“奥运女孩”出场,跳了一段舞动北京,背景音乐是《茉莉花》。
不过,因为奥运宝贝们穿着清凉,而且是以红色为主的传统服饰,被痛批不伦不类,让文化展现得很低俗。出现的红灯笼,更是被骂成从原来张导的《红高粱》里面,直接拿来的道具;

▲女演员的服装

第二、第三环节的中国功夫和京剧表演,被人们说略显夸张,不正宗。远没有春节晚会中的水平;
最后环节,是一个小姑娘以童谣的方式唱着《茉莉花》,很多人批评道:第一环节已经演奏过《茉莉花》了,为什么这里还用,难道一首《茉莉花》就代表中国文化了么?

▲8分钟里面的戏曲表演

等张艺谋从雅典回来不久,在圈里的名声大降。
从领导的直接批示,到广大群众的来信,可谓恶评如潮,很多人更是直接撂下了狠话:可不能让张艺谋再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导演。
后来,张艺谋在采访中说:“这8分钟,骂的级别、骂的场合、骂的次数和人,都相当的多,相当的高。”


但是,现场的反馈可能与前面说的批评不太一样。
当时参加闭幕式的人,提前两三个小时就已经进到会场,大多筋疲力尽,看表演的状态都很一般。
但是,当北京8分钟开始后,全场一改之前的疲态,从第一个环节开始就非常沸腾,一度让气氛达到了高潮。
很多外国人异常激动,他们甚至专门找到张艺谋,说导演成功地勾起了他们想去中国的愿望。


为什么国内与国外,对同一场演出的看法差别这么大?
一是外国人看待中国文化,与国人看待中国文化的感官是不同的。
我们大多数人,听京剧、穿旗袍、看中国功夫,已经习以为常,自然激不起太大的兴趣。
但是外国人不同,京剧、旗袍、中国功夫,甚至中国的筷子,在他们的眼中,都是这个东方神秘古国的符号,让他们向往不已;

▲8分钟里面的中国功夫表演

二是北京8分钟的表演舞台非常小,只有7米乘7米,很多高难度的表演只得被迫取消。
国内大部分人又是在电视和电脑上看的,电脑的小屏幕,加上表演的小舞台,自然看起来不大气,效果也很差。
但是,在当天,会场气氛远好于电脑前,现场又有超大高清投屏,自然演出效果极好。

▲8分钟里面的红绸舞

后来,张艺谋也说出了演出当天版本的“北京8分钟”,已经是修改了很多次的版本。
因为雅典方面不是很配合,规定非常多,这个不能演,那个也不能演。所以,光是最重大的创意就修改了三次。
中国的文化,气势恢宏,更适合在大舞台上展现。但雅典方面只提供一个升起的小舞台,限制了节目的发挥。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也正是因为这次差评,在2005年3月1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创意方案征集活动开始时,张艺谋导演放弃了投标。
后来有领导一直找张艺谋,说他应该为国家作贡献,张艺谋才召集团队,开始准备开幕式方案的竞标。
在竞标会上,张艺谋团队力压李安、陈凯歌等团队,成功当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为我们最终展现了一场视觉盛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