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成转诊病人来自武汉“1 8”城市圈 “武汉脑血管病诊疗中心”落户武汉市第一医院一周年交出亮眼成绩单...

 jianqqys 2020-09-21

神经血管介入组长刘文华带领团队给病人做取栓手术

  溶栓组组长单萍给重症病人气管插管

    去年9月,武汉地区专科(专病)诊疗中心建设基地名单正式公布,“武汉脑血管病诊疗中心”落户武汉市第一医院。中心成立一年来,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六成转诊病人来自武汉市“1 8”城市圈,学科能力辐射周边20多个地市州县。
    “所有成绩的取得,均得益于锻造出最优的脑卒中垂直救治‘一医模式’。”武汉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陈国华总结为“1 2 3 4”,即“一条畅通”的卒中绿色通道、“两项关键技术”的快速提升、“三个关键时间节点”的持续优化和“四种协作”的无缝对接,这是“武汉脑血管病诊疗中心”不断提升脑血管病救治能力的关键。



    “一条畅通”的卒中绿色通道




    作为“武汉区域卒中专科联盟”的牵头医院,中心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式不断优化卒中急救流程:神经专科医生上120急救车,与武汉市急救中心建成“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信息平台;打造院内“卒中绿色通道”,将卒中救治流程由传统的“串联式”模式转变为“并列式”模式;“先诊治、后付费”的服务模式切实落地……锤炼出一条垂直快速的脑卒中救治生命链。
    每一位到中心就诊的急性卒中患者,都会被纳入“卒中绿色通道”管理平台,患者进入医院就会带上一个装有发射器的计时手环,每到一个地方,手环都会自动“打卡”,对病人就医轨迹进行自动跟踪,实时记录下每一个环节的准确时间。
    哪一个环节耗时过长?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脑卒中绿色通道工作日志”上记录得清清楚楚。陈国华告诉记者,卒中团队首创全通道医护多环节的PPT交班模式,每天早上由参与卒中救治的全体医护人员集中交班,精细查找每一位患者的每一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让卒中绿色通道的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病人、每一个环节得到精细化管控。
    通过质控发现,院内有效救治时间还可以进一步缩短!中心率先在急诊科设置了“卒中急救医生”“卒中急救护士”。“将院内急救的关口进一步前移!”陈国华说,卒中急救医生、卒中急救护士采取24小时值班制,根据“120急救信息”及“脑卒中绿色通道微信平台”上提供的信息,提前为患者挂号、建卡等,患者到达后进行“一对一”全程陪护进入绿色通道各个环节,直至让患者打上溶栓针或是送入介入室。
    “专科护士能迅速判断病情,进行准确分诊,对各环节熟悉,有效地提高了卒中救治效率,进一步节约了有效急救时间。”中心溶栓组组长单萍说。



    “两项关键技术”的快速提升




    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是救治急性脑梗死患者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但两者都有严格“时间窗”,如果能在6小时内静脉溶栓,24小时内动脉取栓,卒中死亡率和致残率都会大大下降。
    “规范、快捷、高效的静脉溶栓需要高度整合的流程才能开展,取栓手术更是考量卒中中心实力的硬指标。”神经内科副主任、神经血管介入组组长刘文华介绍,为了让卒中患者得到最及时救治,中心打造出一支“24小时×7天”全天候作战的卒中介入救治团队。
    8月9日凌晨1点20分,48岁的吕先生起床上厕所,发现自己半边身体麻木无力。凌晨1点48分,家人将他送到武汉市第一医院,到达医院时,吕先生已经无法说话,右侧肢体完全瘫痪;按卒中绿色通道流程,吕先生直接被送到CT室,凌晨2点08分,CT结果显示:大脑中动脉完全堵死,17分钟后,医生给吕先生打上了溶栓针,此时离他入院仅37分钟;凌晨3点,评估溶栓效果不好,立即直接送进介入室接受动脉取栓,90分钟后刘文华主任从他的脑血管里取出一个7毫米长的血栓。
    刘文华主任刚回到办公室,脑卒中绿色通道微信平台再次发出急救信息,黄冈转来一名已经瘫痪的急性卒中病人,已经快到医院,半个小时后,他再次上台,凌晨7点才结束手术。
    据了解,目前中心转诊病人,六成都是武汉市“1 8城市圈”的病人,大多取栓难度很大。在刘文华看来,患者愿意跑这么远的路,冒着生命危险将自己托付给你,这是用自己生命对本中心的信任投票。
    “每个月卒中中心的数据都会上报到国家平台进行排名。”中心负责数据统计与上报的郭章宝医生说,去年在全国高级卒中中心综合400强排名中,中心最好排名第五名,最好的取栓手术排名是去年12月创造的,取栓手术中排名第一。由于中心卒中综合救治能力的提升,2019年国家脑防委授予本中心为全国16家“中国卒中中心培训基地”之一,湖北省唯此一家。  



    “三个关键时间节点”持续优化




    脑卒中的救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流程不断优化换来的是有效救治时间的进一步缩短。
    “DNT”(病人从入院到开始静脉溶栓药物的时间)、“DPT”(病人从入院到血管穿刺成功的时间)以及“DRT”(病人从入院到血管开通的时间),这三个关键时间节点需要持续不断优化。中心成立仅一年,再次将“DNT”的平均时间从48.5分钟降到了41.4分钟,今年7月份“DNT”平均时间仅为33分钟;“DPT”平均时间控制在60分钟以内,最快的一例只用了45分钟;“DRT”平均时间控制在120分钟以内;介入手术量也从2018年的630台,增长到去年的973台。



    “四种协作”的无缝衔接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协作、急诊科与神经内外科协作、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协作、医护技之间的协作,这“四种协作”无缝衔接,畅通了卒中的救治流程,大大降低了时间延误,让卒中病人获得了最大的受益。
    临床统计数据显示,在发病后“时间窗”内接受治疗,大部分病人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遗憾的是国内只有不到20%的患者能在规定的时间窗内接受治疗。
    “中风早期识别尤为重要。”陈国华称,市民应牢记中风早期识别口诀“中风1-2-0”,即“1”看一张脸,如左右不对称、嘴巴歪;“2”查两只胳膊,如单侧无力不能抬;“0”(聆)听说话,如口齿不清、不明白;只要有其中任何一样症状突然发生,赶快拨打急救电话120,尽快送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院;去年中心还推出了汉话版“中风120”短视频,发布升级版“武汉中风(卒中)急救导航地图”,“让更多的患者能够第一时间识别中风症状,是武汉脑血管诊疗中心最亟须做的一件事。”
    不仅如此,中心还率先在全市推出“脑心健康管理师团队”,卒中健康管理师高爱华介绍,以前护士只在患者出院1个月后进行一次回访,现在卒中健康管理师分别会在出院后1、3、6、12个月进行四次回访,提醒患者规范用药,进行药物调整、生活指导、饮食指导和康复训练上的指导,将卒中复发风险降到最低。去年成立的“神经血管介入门诊”,不仅为介入手术后的患者提供个性化管理方案,还对有中风高危风险和血管狭窄的病人及时提供规范化诊疗。中心救治能力和学术水平不断提升,每年举办“荆楚神经血管介入论坛”等全国大型学术会议,2019年中心进修医生达到25名,来自全国7省市,比2018年增加了一倍。
    陈国华副院长表示,作为武汉脑血管病诊疗中心,将始终以“卒中病人为中心”,致力于构建最优化的卒中救治绿色通道,提供全流程、全方位、全周期的卒中医疗服务,为提升武汉区域卒中整体救治水平、推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卒中救治同质化不断努力,力争让脑血管病的诊疗更快捷、更规范、更安全。

出品:一医宣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