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夹脊”之源流出处 夹脊又名夹脊穴、挟脊、夹背脊、佗脊、华佗夹脊等。在健身气功功法中,不光有穴位名词的使用,更多则作为动词运用,夹脊引自于道家丹门术语,指两肩胛辅夹其脊,形成一夹道,因名夹脊。 夹脊最早出自《内经》,《素问·刺疟》曰:“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夹脊者必已。”最早将夹脊刺法应用于临床的,据文献记载首见于华佗。《后汉书》注引《华佗别传》曰:“有人病脚躄不能行,佗切脉,便使解衣,点背数十处,相去一寸或五分……,言灸此各七壮,灸疮愈即行也。后灸愈,灸处去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匀如引绳。”此处华佗所点背数十穴当为今之夹脊穴。华佗在《内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确定了夹脊穴的基本定位,并用于治疗临床顽疾,所以后世又有“华佗夹脊治百病”一说。 二、“夹脊”的医疗保健作用 (一)扶正祛邪 刺激夹脊可以补虚泻实,使虚弱低下的机能得到增强与补充,使体内留滞郁结的痰湿、淤血等邪实被驱除与排出,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强健夹脊,可以补益中气、安守精神,提高人体免疫功能,防御和抵抗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 (二)调和阴阳 夹脊与督脉相通,督脉为阳脉之海,与六阳经有联系;督脉与任脉相贯通,任脉为阴脉之海,与六阴经联系。通过刺激夹脊,可以调节任督二脉,达到调节阴阳平衡的目的,使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生理功能恢复平衡,达到协调统一。 (三)疏经通络 夹脊处的脊神经与血管丛分布身体各部,组成了一个与经络相关的网络系统。通过刺激夹脊,具有疏经通络的功效,进而激发经气,行气活血,调节神经系统与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夹脊进行刺激,可以起到很好的止痛效果,对头痛、坐骨神经痛、四肢关节痛等,都有明显的止痛作用。之所以疗效显著,也是在于刺激夹脊可以通经活络,调和气血。 三、功法中“夹脊”的健身机制 夹脊从第一颈椎起至第五腰椎止,于各椎棘突下旁开0.5—1寸,左右计48穴,再加上骶椎的8个夹脊穴,总计56穴。夹脊归属于奇穴,是不属十四经脉的俞穴,故又称为“经外奇穴”,它与其他奇穴不同,它穴位多,且处于重要的解剖位置(每穴下面都有脊神经与血管丛)。没有一味药可以入奇经八脉,就现在的医疗手段来看,西医仍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而中医是可以通过锻炼的方法来医治的。从保健养生的角度讲,针灸、按摩和拨火罐,都赶不上练导引功法。传统的中医学理论认为夹脊穴因位于背部督脉和膀胧经之间,且与某些经脉的经筋密切关联,故能治疗全身疾病。现代人长时间伏案工作、久看电脑屏幕,患颈椎、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身体不适便寻求按摩、针灸,殊不知这与他们平日疏忽体育锻炼有很大关系。健身气功的九套功法在编创中充分考虑了自我锻炼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尤以突出了对脊柱的锻炼。下面以健身气功·八段锦和健身气功·易筋经为例进行解读。 在健身气功·八段锦中,要求每势动作内劲的蓄发均出自脊柱的夹脊部位(两肩胛脊中间空窍),其运动规律也都是以脊柱为轴心向全身延伸。加之人身督脉贯通脊柱,与全身经络相连,脊柱两侧膀胱经上的俞穴又直接与五脏六腑相通,脊柱的运动真可谓是牵一处而动全身。在两手托天理三焦一势中,双臂上举时就有一个夹脊的动作,对活动夹脊穴很有好处,可舒缓背部的疲劳感;另外两掌向上托起并上举到最高点的时候,要稍微定住,屏息一会儿。屏息就可让我们的气机在五脏六腑之中鼓荡一圈,即“内按摩”,用气机按摩我们的五脏六腑。两手托天理三焦这个动作,通过双手上托,缓缓用力,可有效刺激颈夹脊、胸夹脊,使三焦通畅、气血调和;同时,双臂反复地上举、下落,还可锻炼肘关节、肩关节和颈部,有效防治肩背病、颈椎病。左右开弓似射雕一式时,要求两腕交叉搭于胸前,夹脊放松,开弓竖脊劲达夹脊,有利于抒发胸气、消除胸闷,并能疏理肝气之功效。在做调理脾胃须单举时,要求两掌上下分撑脊柱对拉拔长,内劲上下分行达于两掌劳宫,通过牵拉腹腔对胃肝胆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五劳七伤往后瞧一式中,扭头旋臂不仅可以刺激大椎穴,调整大脑与脏腑的调节能力,还可以有效刺激夹脊穴和膀胱经上的俞穴,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和促进自身的良性调整,利于缓解和消除亚健康状态。摇头摆尾去心火这个动作对夹脊也有明显的刺激效果,这一式中,“摇头”并不算太难,难点主要是在“摆尾”。“摆尾”真正动的点是督脉的根部尾闾处。所以,“摆尾”又被认为是通督脉的动作。古人把这个过程比喻为“过三关”:即尾闾关、夹脊关和玉枕关。人体气机从尾闾关到夹脊关运行缓慢,从夹脊到玉枕关,气机运行快了起来。我们平时就很少能活动到尾闾这个地方,“摇头摆尾去心火”很好地活动尾闾,有效的刺激腰夹脊和骶夹脊,再加上摇头可刺激大椎穴,从而达到疏泄心热的效果。双手攀足固肾腰,是通过俯身、两手攀足,来专门锻炼腰肾的一个动作。通过手臂带动身体上起,可以刺激骶夹脊和腰夹脊,锻炼脊柱和督脉,可防治腰椎间盘突出,达到固肾壮阳的效果。攒拳怒目增气力一式时,马步下蹲悬顶竖脊,左右攒拳,脊柱拧转。最后一式背后七颠百病消要求两脚跟提起,头上顶,收腹提肛,两肩微沉,动作略停一下。然后两脚后跟下落,下落时,中间先缓冲一下,脚跟提在半空,停顿片刻后,再让脚跟下落触地。这个动作虽然很简单,但却蕴含了深厚的养生道理,它通过脚后跟的提起和下落,来震动脊柱和督脉。提脚后跟这个动作,不仅抻拉了脊柱,还刺激了背后的经络,有效锻炼肾和膀胱,使得气血激荡,经络疏通。 在健身气功·易筋经练习时,要求动作舒展连贯,注重伸筋拨骨。即通过牵拉人体各部位的肌肉和大小关节处的肌腱、韧带等组织,来提高人体肌肉、肌腱等组织的韧性和力量,改善人体骨骼、关节等组织的活动功能。该功法的主要运动形势是以腰为轴的脊柱旋转屈伸运动,脊柱旋转屈伸的运动有利于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刺激,以增强其控制和调节功能。在前三式动作中,均要求竖脊,整个脊柱犹如连珠,上下节节贯穿,对拉拔长,使脊椎得以伸拔,脊背得到锻炼。摘星换斗势中,通过转身含胸到展胸的过程,可以有效刺激督脉和夹脊。倒拽九牛尾势中,随着身体重心后移,腰稍右转,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右臂外旋,左臂内旋,屈肘内收,以带动了肩胛活动;放松时,身体重心前移,腰稍左转,以腰带肩,以肩带臂,两臂放松前后伸展。一紧一松之间通过腰的扭动,背部夹脊得以刺激,达到了疏通夹脊和调练心肺之作用。出爪亮翅势中的展肩扩胸,通过两肩胛夹挤脊背,充分锻炼到了夹脊与背后经络;另外,云门,中府等肺经腧穴反复启闭,促进了清气与人体之真气的交汇融合,从而达到改善呼吸功能及全身气血运行的作用。在做九鬼拔马刀势时,最能体现脊柱的旋转屈伸运动,直膝开展时,转头,中指按压耳廓,手掌扶按玉枕(在头后部),定势后视侧后方,意注肘尖,后手屈肘,手背贴于脊柱,掌心向后;身体转动,展臂扩胸;屈膝下蹲内合时,要求上体转动,手臂内收,含胸;后手沿脊柱尽量上推;目视对侧脚脚跟。本势动作可提高颈肩部,腰背部肌肉力量,有助于改善脊柱各关节的活动功能,颈部的扭转可以有效刺激颈夹脊,背部的扭伸,有力地刺激了腰夹脊和骶夹脊,有助于督脉气机的通畅。卧虎扑食势和打躬势以体前屈和后展动作为主,都是脊柱大幅度的活动,卧虎扑食势主要是伸拉任脉,进而调和手足三阴经之经气,但抬头、挺胸、塌腰的一系列动作,又极好的刺激了背后的夹脊穴,达到了强健腰脊的功效。打躬势时,双手掩耳,两腿伸直,身体前俯由头经颈椎、胸椎、腰椎、骶椎,由上向下逐节缓缓牵引前屈;起身时,由骶椎至腰椎、胸椎、颈椎、头,由下向上依次缓缓逐节伸直后成直立,前屈时体会脊椎节节拔伸,伸直时脊柱节节放松,一屈一伸中改善腰背及下肢的活动能力,使得全身经气发动,阳气充足,身体强健。掉尾势时,两腿伸直,两手交叉缓缓下按至地面(年老体弱者可按可至膝前),身体前屈塌腰、抬头,目视前方,使脊柱伸长拉展。头向左后转,同时臀向左前扭动,目视尾闾,头尾相应。本式动作不仅可以调整任督二脉,培元固本;而且充分刺激夹脊各穴,强化腰背肌肉力量的锻炼,有助于改善脊柱各关节和肌肉的活动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颈椎病患者和年老体弱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活动幅度和次数,头部动作应轻缓。 凝神夹脊,可使精气神融为一体,以涵养本源,救护命宝。意守夹脊双关,可使真气周流一身,贯通百脉,有洗心止念之功,能入无心忘我之境。夹脊穴处于背部督脉和膀胧经之间,又恰好是脊神经所在之处,故可用于治疗神经科、骨伤科、内、外、妇、儿科等多科疾病,尤其是在治疗脊柱及其周围组织病变方面,疗效显著。长期坚持练习健身气功功法可对夹脊穴产生良好刺激,达到强身健体、防病延年的目的。 浙江省仙居县举办2020年第四个世界健身气功日展示活动 |
|
来自: 知足是福qto7s4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