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岁上大学,却被母亲“毁掉”的神童魏永康,如今怎么样了?

 大方人0dgacmjl 2020-09-21

作者:鹧鸪哨

来源:新人物(ID:zhanxingyuer

这是一个“神童”辈出的年代。

从用5天时间做出博士级基因研究论文的小学生、到一日可作2000首诗的14岁“天才少女”,这些年,腾空出世的“天才”似乎层出不穷。

然而,这些所谓的“神童”现世,都只是披上神童外衣的冒牌货。

这世上真的有神童吗?

答案是:有过。

有些人可能还记得,那个曾名震全国的“东方神童”魏永康。

1岁多认识上千个汉字。

4岁自学完成小学课程,并开始初中课程。

8岁跳级进入重点中学。

13岁以606分的成绩考进湘潭大学物理系。

17岁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生。

说他是天才,一点都不为过。

这世上,有些人生下来就天赋过人,如果得到合适的培养,必成大器。当然,如果不加重视,可能最终流归平淡,如仲永之流。

魏永康幸运的是,他有良好的先天之资,又得到母亲的悉心栽培,从而一步步走上神坛,成为所有父母心目中的神童典范。

但不幸的事,同样因为母亲,他跌落神坛,甚至沦爲父母的耻辱。

这高低起伏的背后,命运的推手同样都来自于母亲。

所谓的神童背后

离不开精心规划的父母

1983年,魏永康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的普通家庭,他的出生,给了好强的母亲曾学梅无比的希望。

她将所有精力倾注在对孩子的培养上。

当魏永康还在襁褓里的时候,曾学梅就开始有意识地对他进行培训。

她每天对着孩子反复朗读诗歌,拿着苹果、梨、香蕉、汽车等20多种彩色图片让他反复辨认。

出生两三个月,她就教他认字,也不管儿子还不会坐、不会说话。

在她的强化教育下,孩子1岁多认识上千个字,4岁完成小学课程。

“妈妈已下班,眼睛到处望。见我在看书,不住的夸奖。”

写这篇日记时,永康只有四岁。

童年的他,玩耍从来没有上过日程表,生活的主题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学习之外,再无大事。

1987年9月,曾学梅带着4岁半的小永康来到华容县最著名的小学华容县实验小学,想让他直接读二年级。

面对招生老师质疑的目光,这位母亲胸有成竹,提出当场考核。

不考不知道,一考不得了,这孩子连四年级的试卷都完成得毫无压力,连校长都惊动了,当场收下。

1991年,年仅8岁的魏永康连跳几级进入重点中学读书。

曾学梅从此开始了数年的陪读生涯,对儿子的管束和严厉更是日甚一日。甚至断绝了他与同学玩耍的任何机会。

“你的时间是用来学习的,不是用来玩耍的,要知道玩一个小时,就是浪费一个小时的生命!”

他的玩伴除了书,还是书,还必须是与学习相关的参考书。

哪怕儿童节上街,看花灯也沦为成语训练的场景。

就这样,在毫无缝隙的学习安排下,如母所愿,他的升学之路如火箭一般直上云霄。

1996年,13岁的他以总分606分的高分考进全国重点大学湘潭大学物理系,成为当地年纪最小的少年大学生。

这时,“魏永康”的名字已是家喻户晓。

“神童”之称当之无愧。

从神坛跌落

成也母亲,败也母亲

四年后,魏永康以全系总分第二的成绩本科毕业,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然而,学业还未及一半,在他20岁那年,却被劝退回家,理由是“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

根据央视节目实录《“神童”的成长》得知,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母亲从来没有教过儿子如何生存,更断绝了他融入社会的机会。

除了学习,曾学梅剥夺了魏永康做其他任何事情的权利,包括劳动。

每天早上帮他挤好牙膏,给他洗脸,给他穿衣。

甚至为了节省更多的学习时间,她还给儿子喂饭,一直持续到高三。

在她看来,儿子只要学习好,就够了,其他事情都不重要,哪怕连自理能力都没有也不要紧。

她认爲,只要读书成才了,有了钱,将来不愁没有保姆。

甚至,在大学期间,有女同学来找他玩,她恐吓道:“女孩子是妖精,招惹不得,万一招惹了,一生的事业就毁了。”

作为群体中的一个异类,魏永康从来不被准许参加集体课外活动。

除了上课,他不准许离开母亲半步。

考研后,中科院拒绝了曾学梅的陪读请求。

脱离了母亲的照顾,已经成年的魏永康忽然就“失控”了。

他自闭木讷,不懂与人交往,别人问什么,都是一句“不知道”。

总是挤错同学的牙膏,找不到自己的鞋子了,就随意穿走别人的鞋子,做错事也不懂得道歉。

天热不知脱衣,天冷也不懂添衣。

被劝退的那年,恰逢非典爆发,同学们都按照规定去领取药物和口罩,学校唯有派人送去给他。

却发现,他床铺凌乱、衣着邋遢,室内臭气熏天。

他的生活除了看书,其他一无所有。

上课常常迟到,记不清考试的时间,忘记写论文,学业完全达不到要求。

学校做出开除的决定,连硕士学位都未能拿到。

面对儿子的滑落,这位心高气傲的母亲一度崩溃:“这么好的条件不争气你去死!”

然而,那时的她却未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切的根源,都源于她的掌控。

她只知道,她为人父母的愿望是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杰出的人才,却忘了所谓育人,最先要成就的就是一个独立的“人”。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说过一句话:“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

必须要学会做人,才有资格谈论其他。

可惜,魏母不懂这个道理。

进入大学后,魏永康曾提出自己独立生活,但这个请求被母亲否决了。

诗人于戈说:“为人父母,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

她亲手剥脱了儿子“成人”的机会,也剥夺了儿子各种不同的人生体验。

可谓,成也母亲,败也母亲。

同样因为母亲

他又从深渊爬回人间

“神童”被退学一事,在家乡掀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魏永康”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一众孩子学习的榜样,“曾学梅”这个名字也成为众多父母争相仿效的楷模。

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落差,曾学梅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你死!你去死!”

母子关系空前恶化,魏永康决定离家出走。

39天后,警察将身无分文、狼狈不堪的魏永康带回到曾学梅面前,母子两抱头痛哭。

在这最艰难的时候,魏永康曾经的小学教师江建国,闻讯赶了过来。

他跟曾学梅说:“你以为当了科学家,找一个保姆就解决了问题,实际上这个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小孩参加家务劳动,能够提高自己的智力,能够与人交往,他的心情就非常愉快。”

他还告诉魏永康:“你如果能够做一个快乐的人、幸福的人,你的研究生、博士生、科学家就是副产品,可以水到渠成。”

因为江老师的劝解,冰冷的家里,终于有了些许热气和笑声。

直到此时,曾学梅才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我不怪他,只怪我自己的教育方法太狠了,对他也太狠了。”如今的曾学梅老泪纵横,她开始后悔的所作所为,如果当时能够鼓励儿子,或者不骂儿子那么狠,孩子也不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她重新学习着做母亲,将20多岁的儿子当做蹒跚学步的婴儿,带着他重新“成长”。

她手把手地教他洗衣做饭、料理家务,教他照顾瘫痪的父亲。

她邀请别人来来家里做客,教儿子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与人沟通交流。

他人生曾经缺失的那些成长必需课,一点点地填补了起来。

人生从来没有一蹴而就,每一步都必须踏实走好,曾经错失的,都会在日后成为绊倒自己的坑,也必须用更多的时日才能弥补修复。

在母亲和师长的引导帮助下,魏永康慢慢融入了人间。

2010年,他认识了一位女孩,结婚后回到老家,在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工作。

十多年过去,如今的他,早已褪去神童的光环,做着平实的程序员工作,育有一双儿女,日子过得简单而满足。

在孙辈面前,曾学梅被禁止提及的一句话,就是“你爸爸在你这个岁数,已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路,每一条路也都不尽相同。

过去的时光不能倒转,她和儿子再也不能回复以前。

“我有心结,他也有,但千错万错还是我的错。”这是她回顾前路的省悟。

有人说,曾学梅就是自私,才这样逼儿子。

其实,望子成龙,本来也没有错,哪个父母不盼孩子好呢?出发点和愿景都是美好的,错误的只是方式和过程。

培养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

才是父母首要的责任

魏永康之后,仍然有不少父母乐此不疲地重复着曾学梅的育儿轨迹,希望孩子能成爲又一个神童,赢在起跑线。

然而,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关键又岂止在成绩?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为人父母,最首要的责任不是培育出一个天才,而是培养出孩子健全的人格,既能独立自主,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情商。

因为,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人生这段路,父母能陪伴的只有半程,剩下的都要孩子自己去走。

孩子注定要成长,而父母注定要退到幕后,做孩子人生的“背景”。

往后日子,或许荆棘满途,或许山重水复,父母要懂得放手,孩子才能在挫折和跌碰中得到历练,才能学会独立面对生活中的起起跌跌。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最高明的父母,不会只是将孩子圈养在栅栏里,他们都懂得放手让孩子外出闯荡,自由高飞,同时会又会保持家中大门常开,以便孩子累了倦了回来。

为人父母唯有明白这个道理,孩子才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

作者:鹧鸪哨,本职是医生,行医救人是毕生志向,寄情文字是终身兴趣!新人物(ID:zhanxingyuer),新视角,带你看点儿不一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