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在海边家乡,南风裹着海气,于夜间悄然上岸。一觉醒来,只见周围已充满了浓浓的雾。平常熟悉而平凡的房屋、道路、树木、山水,都在几步以外模糊起来了。还没见过外边世界的少年,便有了想象力,任思绪的翅膀随意飞翔。雾虽然将眼前物隔开了,却将从没见过的外边世界纳入想象之中。我曾经写过一副题雾的对联: 入眼原非真混沌; 向前或是大峥嵘。 写这副对联时并不知道,雾曾经被英国心理学家布洛(Edward Bullough)用来阐明一个重要审美原理,即心理距离(psychical distance)学说。 对联漫谈(4): 入眼原非真混沌 它让人看着水面奇特如脂的光滑,忘却危险。它让人领略遗世独立感和遥远感。因而,人对海雾有两种不同的体验:不快的体验和美妙的体验。后一种体验中,海雾已经离开人的现实生活,它的危险和带来的不便被忘却或不存在。它与人之间有了距离,人便开始欣赏它了。进一步说,当事物被摆到实用世界以外,它和人之间有了距离,人才能欣赏它,它才有美感。 两副对联都摈bin4弃雪的许多的特征,融入情感,产生想象美。 心灵寄托于物,使物离开它在现实世界的本来模样,是为距离。距离之所以能产生美感,之所以能动人,在于它把现实世界里不动人的东西移开,使人能容易看到动人的东西,或者在于它把现实世界里不动人的东西加工得动人。 现实世界里不动人的东西,其实就是障碍。建立距离,相当于移去心灵上的障碍,相当于推陈出新,将普通化为独特,将平凡化为奇异。这样的创作品,能感动、能启迪、能唤起。距离可以有远有近,但必须恰到好处。距离太近,物还是物,不能成为意象。距离太远,物完全异化,丧失它所有的特征,无法成为寄托情感的载体,也无法被心灵感受。恰到好处的距离,是将物推远,将心贴近;是有物的距离,无心的隔阂。 布洛说,海上遇雾对于大多数乘船的旅客来说是很不愉快的经历。雾遮挡视线,影响航程,引起焦虑恐惧危险感。但是雾也可以引发强烈欣赏。它是包围人的面纱,如透明的奶,模糊物体的轮廓,改变物体的形状。它让人感受到空气的运载力,让人感到一伸手就可以透过一面白墙摸触到远方的汽笛。 对联创作的过程,特别是意象构造的过程,是发现和产生距离的过程。意象是由情感心灵融入事物(包括景物)而形成的形象,是心与物融合的结晶。物作为客观事物,有各种各样的特征,大部分与感情无关,还可能阻碍与情感心灵的结合。这些都被创作者摈弃了,距离由此产生。剩下的可以作为感情载体的特征,被用来创作。意象与物作之间只剩下最低程度的相似,但保留至少一个特征,恰好能承载情感。 请看两副题雪的对联: 始于纷乱; 终作清白。 (作者:怀抱昆仑) 占尽山河尤是客; 化成烟雨不由身。 (作者:紫袖儿) 两副对联都摈弃雪的许多的特征,融入情感,产生想象美。 怀抱昆仑选取雪的两种特征,即下雪时的纷乱和雪后的清白,把这两个特征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过程,构成耐人寻味、引人联想的意象。紫袖儿的联也开辟新视野,想人之未想,从不稳定这个角度,出奇制胜,读来足以让失意客嘘唏五夜,让雄心人犹豫三思。 幽云溪上渐= 晚照树梢明 莺啭池塘碧= 衫分杏子红 泠泉生静夜= 明月在中天 日暖花千树= 夜催绿一分 雅兴长宜听密雨= 高情不拘近秋山 山光侵水绿= 鹭影破天青 野径通山色= 幽泉近海声 高木张清寂= 流云入太虚 围山倾一碧= 放鹤入空青 幽云溪上渐= 暮色雨前重 概是孤标人侧目== 由他讥笑傲如初 苔淹碑字江山易== 草没城池王谢无 独守青山随月老== 常来野寺扰僧闲 若拟生涯承笑傲== 何妨随处点江山 直将风雨付清狂== 未许贫穷折傲骨 欲见文章趋老辣== 须将劫难视寻常 论剑山犹低一尺== 是谁气已越千年 苔痕密处难寻地== 山色疏时只见云 尘味隔于篱竹外== 文章多在性情中 不容一字雕痕重== 已许十年磨砺深 十里烟霞独属我== 一身澹荡早流云 隔山闻寺鼓= 一水带烟霞 青帝欲酬崔护梦== 桃花不负第一春 僧曾约我收残局== 岁不待人尽烂柯 二月疏篱初上色== 三春事业待经营 尺素岂能达我意 == 春风何必问曾经 不留余地身难侧== 悟得中庸意或闲 贫满衣襟来客少== 苔生庭院得闲多 得月三分成胜景== 煮春一味品文章 寒云逝水兼天远== 曲径通幽近古深 溯流许有武陵境== 问讯已无渔父舟 病眼怕看花落去== 珠帘一任燕归来 春山一路泉流响== 风物千秋诗砌成 客久乡愁多入骨== 秋深夜露每沾衣 暮合江天孤艇泊== 钟传野寺老猿啼 一榻清光拂不去== 十年心事语还休 泉澈散清凉= 松阴涵太古 不猜他日重逢处== 恐是潸然无语时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一派生机涌笔端 ——熊东遨读曾zeng1几ji3《三衢qu2道中》 宋代诗人曾几,任浙江提刑时游历三衢山,写过一首很有名的小诗——《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曾几是江西派名家,诗风轻快活泼po1,朴实自然,读读这首诗,可领略其风格之一斑。 “梅子黄时日日晴”,起首七宇,平淡中见奇巧。这句诗的点睛处,在两个叠用的“日”字上。熟悉南方气候的人都清楚,阴雨连绵,,是黄梅季节的特点。一日放晴尚属不易,“日日晴”就更为难得了。诗人巧妙地暗示了这层意思,他胸中那股勃勃游兴,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 “小溪泛尽却山行”,是诗人游兴的具体实践。船儿划到了水源头,还要继续爬山,其兴致之高,已无须再说。在表明兴致之外,这句诗还间接地透露出了三衢道中有山有水,山水宜人的壮丽风光。风光是游兴的诱发因素,在这里,二者结合得天衣无缝。 第三句笔锋一转,通过“绿阴不减”这一景物特征,与“梅子黄时”相印证,进一步明确告诉读者:此时乃春末夏初之际是也;其次,借一“来”字,说明眼前所见,是归途中的风光。这—交代,不仅呼应了“日日晴”,而且也为推出最后一句作了铺垫。 “添得黄鹂四五声”这个结尾,异军突起,最为精彩。它不仅勾勒了一幅“鸟鸣山更幽”的动人图画,还向人们透露了大自然的一派生机。过去有人在欣赏这句诗时,不是觉得归途中黄鹂添声不可索解,便是牵强附会,说什么“黄鹂也解人意,故多鸣以迓za4归客。”这实在是强作解人。 其实,诗人设置的那个“添”字,已经为解答这一疑难提供了线索。只要我们联系全诗的时令、气候、绿阴以及往返的时间差等条件认真想一想,就一定会恍然大悟:啊,原来是又一窝小黄鹂出世了!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端涌现出的那一派蓬勃生机,无疑会激发人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增广贤文》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长江后浪推动前浪,世上新人层出不穷。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由于近便因而能够占到便宜。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过去的人不会见到今天的月亮,而今天的月亮曾经照耀过过去的人。 春闺思 唐代: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译文: 城墙边依依细柳,小路旁青青嫩桑。 提着篮忘了采叶,昨夜又梦到渔阳。 注释: 袅(niǎo)袅:纤长柔美貌。明杨慎 《升庵诗话·余延寿折杨柳》:“大道连国门,东西种杨柳。葳蕤君不见,袅袅垂来久。” 陌(mò)上:路旁。陌,田间小路。 叶:此处指桑叶。 渔阳:古代郡名,治所在今天津蓟县。因此处边陲,常陈 重兵把守,后世遂用以指称边境征戍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