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墓志》,西晋永康二年(301)刻立。石碑形,下为长方形碑座,有卯榫,碑身直插座中,碑长44厘米,宽22厘米,厚5.5厘米,碑为圆首。 
刘宝墓志 碑额篆书“晋故”二字,下为隶书7行,行9字:“侍中、使持节、安北大将军、领护乌丸校尉、都督幽并州诸军事、关内侯、高平刘公之铭表。公讳宝,字道真,永康二年正月丁巳朔廿九日”。1974年出土于山东省邹县郭里乡独山村刘宝墓。现藏邹城博物馆。
刘宝墓志拓片 《刘宝墓志》是山东地区极少发现的西晋纪年墓志。墓志碑文分布自如, 结体严谨, 笔势古朴。《刘宝墓志》的发现对研究魏晋时期墓志形制及书法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志文可知,刘宝,字道真,为西晋时期“侍中、使持节、安北大将军、领护乌丸校尉、都督幽并州诸军事、关内侯”。
刘宝墓志局部 1996年,《辽海文物学刊》第2期刊载了佟柱臣《喜见中国出土的第一块乌丸石刻》,介绍了《刘宝墓志》。实际上,刘宝是高平人,即今邹城市西南郭里镇和微山县两城镇一带。他其中一个职务是“领护乌丸校尉”,因此“刘宝墓志”并不能称为“乌丸石刻”。乌桓,亦作“乌丸”、"“古丸”、“乌延”等,为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语言与鲜卑同,属东胡语言的分支。东胡盛时,与鲜卑同为其重要成员。秦汉之际,活动于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一带。东邻挹娄、夫余、高句丽等,西连匈奴,南与幽州刺史所部相接,鲜卑居北,乌桓居南。《三国志·乌桓鲜卑东夷传》:“秦、汉以来,匈奴久为边害。……是以屡遣卫、霍之将,深入北伐,穷追单于,夺其饶衍之地。后遂保塞称藩,世以衰弱。……然乌丸、鲜卑稍更强盛,亦因汉末之乱,……乌丸、鲜卑即古所谓东胡也。”护乌丸校尉,也简称乌桓校尉。汉设此官。西汉武帝时霍去病打败奴役乌桓的匈奴贵族后,迁乌桓人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郡,遂置护乌桓校尉,秩比二千石,专门负责有关乌桓的事务,其下属官员有长史、司马等。东汉、魏、晋沿置。刘宝仕履,颜师古《汉书叙例》记述较为详细:“刘宝字道真,高平人,晋中书郎,河内太守,御史中丞,太子中庶子,吏部郎,安北将军。侍皇太子讲《汉书》,别有以《驳议》。”《世说新语·德行》二二载:“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匹布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扶风王司马骏用五百匹布赎出了正在“为徒”的刘宝,任为从事中郎。徒,罪役作者。即刘宝之所以为“徒”,是因为犯罪而罚做苦力。因何犯罪?不得而知。但因犯罪而罚做苦役之事不乏先例。“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就曾被曹操罚做采石之役。可想而知,在被罚做苦力之前,刘宝的才华或能力已有所显露,扶风王司马骏才将他赎回并任从事中郎。《世说新语·简傲》五:“陆士衡初入洛,咨张公(张华)所宜诣。刘道真是其一。陆既往,刘尚在哀制中。性嗜酒,礼华,初无他言,惟问:'东吴有长柄壶庐(葫芦),卿得种来不?’陆兄弟殊失望,乃悔往。”陆机本来抱着很高的期待拜访中华人物,不料刘宝开口即问陆机,有没有带来东吴长柄葫芦的种子,这种态度让陆机兄弟颇为失望。这其实反映了当时中原名士任诞放达的习气和对南士的轻视。萧绎《金楼子·终制》载:“高平刘道真、京兆挚仲洽并遗令薄葬。”刘宝、挚虞均遗令薄葬,这是对厚葬风习的批判,也是不拘流俗的名士作风的体现。刘宝墓随葬器物丰富,保存完好,其器物组合具备西晋墓的典型特征, 且纪年确切, 制作精细, 对研究西晋时期的各类文物具有年代标尺的重要意义。
骨尺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有两件,一是一件骨尺,二是围棋子。1、骨尺。骨尺长18.2厘米,宽1.7厘米,厚0.1厘米,重4.0克。出土时已断为两段,前段长8.4米,后段长9.8厘米。尺面等分为10寸度,每寸度长2.40厘米,据有关专家考证,晋尺约合今尺0.245米,该骨尺实际长度为0.240米(10.24厘米),与此极为相近,当是西晋时期颁行的营造实用尺子。这件骨尺的出土,填补了我国西晋考古史上骨尺的空白,为研究西晋时期的度量衡制度和古代骨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围棋子 2、围棋子。310枚。盛于陶盒内 ,分黑白两色, 黑子 145 枚, 白子 165 枚。黑子石质坚硬,光滑圆润,白子石质稍软,不圆润, 有的已风化。棋子大小稍有区别,多为 1. 1 ×0.7 ×0. 5厘米。我国古代围棋的起源距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过去有尧创围棋之说,见于著作最早的是《左传》:“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隅,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而这副围棋是目前国内出土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好的石制围棋子实物,为研究我国围棋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刘宝墓志》书法是典型的西晋隶书,书刻工整,波磔分明,横画起锋逆笔,平硬如折刀头,收笔处锋芒毕露,结体方整。其时楷书已经产生,隶书与逐步兴起的楷书互为影响,这一时期的隶书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楷书的韵味。有学者称这些虽庄重但已失汉隶醇厚的西晋隶书为“西晋洛阳体”。
西晋左棻墓志 
西晋石定墓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