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节气 | 画说立春】立春阳气生,百毒都远遁

 皇家书库319 2020-09-22

春天是生命勃发的季节,春天也是播种希望的季节,往年我们都是在经历过小寒大寒节气的苦寒之后,迎接立春节气的到来。今年的寒冬大家共同经历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但是在这样艰难的日子里,医护工作者依然坚守在一线为战胜病毒而奋战着,只要大家群防群控、齐心协力,无论是冬日的严寒还是病毒的肆虐终将过去,健康和充满希望的春天终会来临。

一、

立春物候

古代历法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又分为三候,每候五日,各候都有一个候应,通常是鸟、兽、虫、鱼、草木等在不同节气表现出的生态变化。立春节气的物候是: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二、

春神句芒

句芒,既是主管和守护春天的春神,又是掌管万物生长的木神。

《山海经·海外东经》:“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郭璞云:“木神也,方面素服。

《礼记·月令》:“其帝大皞,其神句芒。”郑玄注曰:“句芒,少皞氏之子曰重,为木官。

三、

迎春仪式

由于立春是春天到来的标志,中国传统社会一向重视立春日,自朝廷至民间立春前后有诸多或严肃或欢乐的仪式与习俗,如迎春、鞭春、说春、演春、望春等。

除朝廷迎春典礼外,唐代开始出现了立春日鞭春习俗,即地方官员以杖打土牛,以表达迎春的意愿。宋朝虽然迎气之礼淡薄,但对立春日鞭春的习俗十分热衷,鞭春成为国家迎春礼仪的中心内容。《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开封府进春牛鞭春的情形,街市上还有小春牛出卖,以供市民迎春之用。

四、

立春饮食

立春时节,人们为了迎春应节,要吃春天新生菜蔬如生菜、萝卜,以及包裹这些生鲜菜肴的春饼、春卷等。人们常将这些菜肴置于盘中供人食用,名为“春盘”。民俗中将享用春盘的过程,称为“咬春”或“尝春”。明代北京地区的人们立春日都嚼萝卜,称为“咬春”。山东邹县,“立春戴彩燕,食萝卜,谓之咬春”(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河北新河,“立春日,以红白萝卜切作细丝,和以五辛,谓之‘春盘’。制麦面为饼,无论贫富家,是日必食,谓之‘尝春’” (宣统《新河县志》)。春盘在古代也叫立春的节俗食品,全国大体相同,至今我们每逢立春都习惯品尝春饼、春卷。

五、

立春节俗

立春还有两则有趣的节俗。一则是“卖春困”。春困是春天气候所造成的人的生理现象,但传统社会人们认为春困是一种外在的惰性因素,可以通过巫术手段予以祛除,于是在江浙一带产生了立春“卖春困”的习俗。立春这天,天未明时小孩子就出门沿路叫卖“春困”,假如有人应答,“春困”就卖掉了。陆游《岁首书事》中“呼卢院落哗新岁,卖困儿童起五更”的诗句,描写的就是这一情形。据宋人范成大说,碰到卖春困的儿童,最好以掉头不应为妙。当然如果你是失眠症患者,就可“特地回头著耳听”了。另一则是广西龙胜等地的侗族民俗“迎春雷”。立春日当天如遇春雷,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跳几跳,抖一抖身上的衣服,表示春来了,雷公降临了,灾难也抖掉了,一年全家平安。人们还将日常生产工具也抖一抖,以求新春生产顺利,五谷丰登。

结语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沟通自然、开启幸福与希望之门的神圣地位。立春日,人们在迎春、祭祀春神,说春、唱春、演春、尝春、咬春等充满春光与春色的仪式与活动中,讴歌、拥抱着温暖的春天,虽然可能还有残酷的病毒和料峭的春寒,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心怀希望,严寒终会过去,春天必将到来。

【二十四节气】栏目责编:霍雯

文本参照:《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自然时间观》(萧放主编)

图文编辑:王媛

本文插图绘制:霍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