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常讲,做人要知足惜福。 把“福”字拆开来看:一口为人,左边有衣,右边有田。 一个人只要有衣有田,就意味着衣食无忧,这就是天大的福气。 今天是秋分,也是第三届农民丰收节开幕的日子。 秋分,原本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 从2018年起,它又被赋予了新的定义:农民丰收节。 丰收节为什么要选定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呢? 这是因为,在传统概念里,秋分既是秋收冬藏的起点,也是春耕夏种的终点。 在我国的华北地区,自古就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 所以说,秋分之日,庆丰收恰逢其时,是符合农耕传统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最为世人称道的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在几千年的演变之中,已经形成了以“用养结合”实现“地力常新壮”的传统农耕精髓,并在数千年实践中不断升华。 弘扬祖先的农耕文化,应当成为丰收节活动的精神内核。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为的就是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农民兄弟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同时,也是为了提醒每一个人不浪费每一粒粮食,不辜负每一份辛劳。 大力提倡“勤俭节约”,也是历年农民丰收节的永恒主题。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对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不容忽视。我们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鲜为人知的是,“国际粮食损失和浪费问题宣传日”也在九月。 不管是偶然还是凑巧,既然两者碰撞到了一起,必然会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春种秋收,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成语。但对于广大农民兄弟而言,这四个字却倾注了他们一年的心血,挥洒了365日的汗水。 认真地计较起来,就会发现,我们彻底摆脱饥饿的时间,并不是太久。 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农村,白面馒头仍然是很珍贵的东西,那时候各家各户的主食还是玉米面、高粱、萝卜等,吃得不少,但不耐饥,肠胃里总是空落落的…… 饥饿刚刚淡出了人们的记忆,铺张浪费之风却又开始盛行。 浪费粮食的现象,出现在家庭日常生活的机率相对较低,主要是发生在各类聚会和事宴上。 在一些人的观念里,吃完饭打包带走剩菜是件很没面子的事情。国人向来好客,认为宴席一定要高档、奢侈,才能显示出主人的身份。还有人在公款吃喝时,更是毫无顾忌地大肆浪费…… 此类浪费现象的改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身边做起,从一日三餐做起…… 愿我们传承好这一优良品行,把勤俭节约之风更好地传承下去。 2020.9.22于山西运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