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在世的时候,一再嘱咐我去曲阜看看孔林、孔庙和孔府。如今母亲去世两年多了,她生前说过的话一直在我心里念念不忘,我感觉看到孔林、孔庙仿佛就能见到母亲,于是九月初的一天,我就和儿子前往曲阜看三孔,祭拜孔子。 下了曲阜高铁,在出站口闯入眼帘的是大幅的宣传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曲阜城到处是青砖灰瓦的建筑和随处可见的文化标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处处显示着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孔 庙 第二天天气晴好,我们一早来到孔庙城门前。 早晨八点,隆重的开城表演仪式开始,背景音乐如同仙乐,仿佛从孔子那个年代缓缓飘来。护旗手、吹鼓手、弓箭手、文武官员伴着古代仕女的迎宾歌舞走来,让人仿佛置身远古。一位书生身着灰白色长衫,绾着发髻,手捧竹简,举止潇洒飘逸,仿佛从孔子那个时代穿越而来,向五湖四海的游客展示中华民族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和这座教育、礼仪之都的文化内涵。 孔庙是祭祀孔子、表彰儒学的庙宇,庙内建筑大都是红墙黄瓦、飞檐翘角,规模宏大、庄重。 迎着秋日的朝阳,我和儿子穿过一道道石牌坊,踏古寻师而来。看着眼前历史遗存的庙宇、牌坊、器物、碑文,不觉被厚重的文化氛围感染着,心里默念着孔子《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我们如此近距离的感受孔子,仿佛看到了长袍宽袖长髯绾着发髻面容温和的孔老夫子冲我们拱手相迎,我们隔着久远的光阴与先贤交流。 著名的“杏坛讲学”,说的是孔子的学生们围坐在树荫下听孔子讲学,时间久了,由最初讲课时的一棵棵杏树苗儿长成了一片杏树林。我们仿佛隐隐听见孔子的讲学声,仿佛看到众人围坐在孔子面前听课的生动画面。乾隆皇帝的御碑《杏坛赞》,字迹潇洒如行云流水,刚劲间透着帝王的大气,赞颂的就是孔子的杏林讲学。 孔子被誉为“大成至圣先师”,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殿宇顶部是黄色琉璃瓦,重檐翘角,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孔庙里的松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松柏是活着的历史,它见证了历史,也见证了现在。一棵棵高耸挺拔的古松柏,苍翠葱茏,树荫或疏或密,行走在树下的甬道,令人清心涤念。大成殿正上方悬挂着雍正皇帝御笔题写的“生民未有”,意思是说,自有生民以来,从来没有像孔子一样至高无上的圣贤。殿内上方是康熙帝题写的著名的“万世师表”。络绎不绝的游客在大成殿前焚香叩拜一代圣人,祈福各家学子学有所成。 孔 府 孔庙出来紧邻的就是孔府,孔府距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孔子的后人们居住的地方。 孔府由孔子嫡长子孙世袭衍圣公办公的大堂和幽深的内宅庭院以及后花园构成。孔家大院的建筑为青砖灰瓦,厅堂楼轩,布局完美,被称作“天下第一家”。孔府接受历代朝廷的封赏与恩泽,衍圣公世代恪守“诗礼传家”的祖训,家规森严,井然有序。就连乾隆皇帝的女儿也嫁到孔家,可见当时的孔府,地位多么尊贵、显赫。行走在孔府,时时能感受到这座大宅院的气派、庄重和威严。 孔 林 孔林,是孔氏家族的墓地,面积很大,有三千多亩,看孔林主要是看孔子墓地。 进了门,路两边依旧是古松柏,沿着中间的石板路一直往里走,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母亲,母亲当年也是沿着这条路往里走。我和母亲仿佛在跨越时空对话,母亲踩过的地方,我一定也在踩着,甚至有些脚印是重合的,我们母女好像以这种方式见面。这里面的古松柏见过母亲,如今也见到了她的女儿和外甥。冥冥之中,我感到母亲陪伴在我们身边,和我们在一起。 天气微阴,空气清新。一直往里走,地面越发潮湿。过了洙水桥,绕过享殿往里走,首先看到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墓,然后是孔子的儿子孔鲤的墓,最后才是孔子墓,墓碑上刻着碑文“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游客们纷纷在孔子墓前敬献鲜花,就连黑皮肤的老外们也在孔子墓前双手合十、虔诚跪拜,那一刻,我的内心是自豪的。如今,世界各地有二百多个孔子学院,正在把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传承发扬到世界各地,这是我们山东的骄傲,是我们国家的自豪,同时也是根植于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自信。 我到了孔子故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看到了母亲生前说的孔林、孔庙、孔府,祭拜了孔子,完成了我的一个小小的夙愿,我的内心释然了。我跨越时空仿佛见到了母亲,暂时缓解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苦。 我和儿子走进曲阜,走近孔子,既是祭拜,更是传承,是希望孔子留给后人的孝老爱幼、尊师重教等优秀儒家文化思想,在我家以至千万家传承下来,源远流长。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