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语文,小说结尾题目扣住文体特征,答出全部要素得满分

 人生底色看语文 2020-09-22

同学们都爱读小说,可是对于附在小说后面的考题,却是不大感冒的。

象这样的考法呢,也总是让很多同学伤感。通常6分的题目,可能只会得3-4分,这真是很伤感情的。

但高考文学鉴赏类的考题呢,却很喜欢考小说。且经常会赏析小说的结尾。

九套卷四套这样考

举例子说吧,手头有2017年的全国高考,翻了一遍,发现有四套试卷考查了小说。

它们是全国课标1卷的《天嚣》、山东卷《七岔犄角的公鹿》,浙江卷的《一种美味》、还有江苏卷的《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这类题呢,从考点类别的划分上,当属于分析文章结构。

而且,这是一道对能力要求很高的题。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想答好这道题,要有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要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发掘作品意蕴,甚至会涉及民族心理以及人文精神。

以上四套试卷的共同点,都对小说结尾进行了考查。

小说结尾出题的意义

或者大家会问,为什么要这样考呢?为什么偏偏要考小说的结尾?且为大家一一道来。

先从考纲讲讲吧,像这样在结尾出题,而且是探究类的题,对应的是大纲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

仔细品读这两条,可以解读出对大家探索精神、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要求。

因为这样的原因,题目的综合性比较强,也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就是说没有固定的答案。

因为题目本身的灵活性很大,那些靠条条框框来解题的同学,那些只知道讲究方法,而不懂得变化的同学,就会感觉千头万绪而无从下手。

小说结尾出题的出题模式

当然,对于小说这种好读的文本,大家能读懂故事,肯定不存在问题。

就好像远远的海面漂来一座冰山,每个人都能看到它水面上的巨大的形体,水面之下还有多大,就需要更科学更逻辑的计算和推理。

小说的结尾,是有基本模式的:有以景作结式的、有留白戛然而止的、有陡转而出人意料的、也有悲剧或喜剧的。

这只是大致的分类,而且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解说方便。分类本身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解读小说的文本才是真正的基础。

小说结尾题目的解答方法

在读透文本的基础上,要从文体来出发。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一篇文章,如果能判断出它是小说,就要注意其独特的文体特点,要知道小说的重点在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环境,在作阅读的时候,要把握好三要素以及主旨。

举两个例子。

全国课标1卷的《天嚣》,以没有谜底之“美好的谜”(6分)来结尾,要求大家来分析这种结尾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为:

1.以得瓜解渴的“美好的谜”为结尾,使情节翻转,出人意料,增强小说的戏剧张力。

2.以这个未解的“美好的谜”为结尾,留有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想象。

3.以美好圆满的“美好的谜”为结尾,突出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这一温暖主旨,因为听不懂蒙古族群众的话所以成了谜,深化了各族人民支持祖国科研工作这一主题。

通过分析答案,可以发现是围绕着结构、环境、情节、主旨等几个方面来组织的。

实验队员们与恶劣的科研环境搏斗,身心疲惫、口渴难耐。蒙古族同胞冲破重重困难,把珍贵的西瓜送到试验队员手中。

文章赞美了民族同胞的美好心灵。故事的意外的结尾,强化了小说的主旨。

再来看看江苏卷的《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问题是:“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参考答案为:

1.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

2.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

3.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

4.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通过分析答案,也可以发现这个答案是围绕着结构、环境、情节、主旨等几个方面来组织的。

就结构或曰情节而言,情节发展到此便戛然而止,暗示着朋友的辞世,让读者同悲;

就环境来说,以景语结情,“树叶光光,没有小鸟”,这是用悲景来衬托哀情,说了朋友的离去,也表现了我之哀痛;

从主旨来说呢,以朋友二十多年前矍铄的精神与逝世前进行对比,加重了“我”对其深切的怀念,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答题的时候,只要能从小说的三要素和小说的主旨来入手,至少一半的分时能搞定。

如果在此基础上,又能注意文体特点,答题时紧扣文本,紧抓小说的文体特点,从具体情节、事件等进行分析,组织答案,则分数更有保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