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语文,考生也要了解课标,懂得命题标准依据,复习更精准有效

 人生底色看语文 2020-09-22

这几天作文讲的比较多,大家不免为其余的90分着急。其实我虽然在讲作文,也是在帮大家解决阅读等的问题。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学习方式,当然有可取之处。追求立竿见影解决问题,确实是人心所向。作文的问题需要阅读来解决,想必这几天的课程你们深有体会。

有几个同学问元旦过后就期末考试,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下总体的方法?

今天是2018年最后一天,我们的这节课讲讲总体的方法,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为你们元旦之后的期末考试,讲一讲总体的方法。

不过分拘泥于具体的知识,要看到知识背后的体系,掌握体系需要完整的思维。

就如我们过去的这一年,可以看成是一天天的,但是这没什么意义。

实际上我们会把这些日子分成多少个板块。比如上学期下学期,每学期又分为期中考试前和期中考试后,想想是不是这样?

学习的时间既然可以如此分,迁移到我们语文学科的学习呢,不只是把150分分解到多少分,而应该是根据知识的版块先分几大块儿:

第一是作文,第二各种阅读,然后是默写,以及语言文字运用。

以上的表格是静态的知识,也就是考查形式的分析。

但是高考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高考的样态决定了我们阶段性的模拟考试,期末考试,期中考试等的形式。

期末考试快要到了,大家在语文学科上照着高考的样子准备期末考试,是没错的。

但是刚才也提到过,考试是动态的过程。既然是动态,就会有轨迹和未来的方向。那么轨迹有什么决定呢?当然是课程标准。

2018 年 1 月教育部就公布了新修改的课标。或许大家会说,课标的事情,离我太远我们老师上课都不提我干嘛去关心呢?此言差矣。

如果能深刻理解课标内容,你的学习状态就有找到北的感觉,自带指南针,并且有强悍的动力。

新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加入了“高考命题建议”相关内容。这也是 2018年高考命题的依据,2018年高考的试题一定会落实新课标的理念。

语文学科的高考试题就成功地体现了新课标、新教学、新考试的结合。

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在了试题当中,对时代的感受在考题中落实了,对优秀传统的继承也落实了,语文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也落实到了。

或许同学们觉得我这番话很绕,不好理解,下面就举个例子。

新制定的课标“高考命题建议”当中提出了“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的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任务,以便呈现“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这一条如何落实的呢?

以全国卷一为例,第21题:

下面是某校为教师编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6分)

这是具有创造性和传达性的图形语言,有着实用而直观的特征,但是试题要求,是把图形语言转换成文字形态的语言,这就需要大家认真读取资料信息,能做到把图表资料和资料外的信息进行整合推断,分析其中隐含的信息。

既考查思维也考查探究能力。无疑这是实践性比较强的题目,题中一共有六个模块。

解答题目首先要注意各个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会选用合适词语表达这些模块,语言要准确简明。

第二,解读流程图中注意顺序,从“分析”到“个人定位”“发展目标”,再到“操作策略”最后才是“评估反馈”,关键词是“流动”。

图中又由“评估 反馈”回到了两个“分析”,这才是完成一个周期。

看懂不难,表述有难度。因为需要补充。图中由“评估反馈”箭头指向“分析”的箭头是难点,它包含反馈,要据此修正,而后才结束流程。这道题,正是考查了大家的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大家在实践中积累与涵养。

多年来一直争论工具性还是人文性,在这里得到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程改革强调培养核心素养,在考试中也有体现。

语言的建构、思维的提升、审美的创造,都会落实到试卷里。因为高考语文的选拔功能必须强调。大家既要会表达,也要能表达好,更要表达正确。内容形式必须高度统一。

仍以刚才的第 21 题“个人专业规划”为例,它除了是一道考题,对大家日后的学习以及工作,也是有很强的指向性的。

复习的时候,不要只想着刷题刷题刷题,刷题的背后,练就的是思维和能力。

合适的语言,得体的表达,承载着严谨的思维。每一次训练中,都要即看脚下又看远方。不看脚下可能会绊倒,不看远方则会走得迷茫。

新年新起点,只知道砌砖的人,永远是被动打工者,知道自己在用砖砌就大厦的人,可能会成为设计师,而坚信自己是在为未来积累能力的人,砌砖的动作里蕴藏着大未来。

希望大家学会学语文,怀揣大理想,迎接自己的诗和远方。

点击查看原文,了解更多资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