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语文,会分析记叙文语言之妙,让阅读和写作都上新台阶

 人生底色看语文 2020-09-22

从初中语文辗转教到本科基础写作,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历,真的没发现有什么秘籍和诀窍,所谓快速提分方法,确实有,但提成绩很有限。

100分,可以保证80;150满分,可以保证120分。但靠技巧,仅此而已。在语文上想得到高分,确实很难。

但是,如果学会分析记叙文的语言之妙,能打通阅读和写作的壁垒,就会大不一样。

之前写了许多关于初高中作文的文章,从结构到立意,从布局到谋篇,都说了好多。大家可以到之前的更新中去寻找阅读。今天单说一说写文章的细节——语言。

一篇好的文章之所以打动人,除了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之妙,也离不开语言之美,记叙文的尤其如此。记叙文语言的要求,首先是准确生动,然后是有内涵和文采,可以精确的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许多大作家笔下的事儿,未必是波澜壮阔的,我们读起来觉得非常的美,就是因为语言极其美妙。一直非常喜欢举例子,特别是一些大作家的文章。从各个角度看,都堪称精品。今天仍然以朱自清的文章为例子。
例如《背影》,里面描写父亲浦口送别买橘子时,有一段这样的文字: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倾斜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这段文字为什么经典?如果你将“蹒跚”“探”“攀”“缩”“倾斜”等字词删掉,再与原文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就能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精妙之处,正是删掉的词语,突出了父亲即使一大把年纪,行动艰难,对儿子深切的关爱,也丝毫没有减退。
对于记叙文阅读,如果我们能从文中读到这些信息,那么有关鉴赏类的题目,又有什么问题呢?
比分析更难的是创造和运用,再说说记叙文的写作,语文的能力是必须完成迁移的,老师教的不考,试卷考的老师不教,但能力却始终没有变化。
从这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如何写好作文。
对这些重点语句的赏析,要渗透在日常的阅读中,时间久了,语言的敏锐度就会提升,积累的语言也会在作文中得以体现。
例如在写《记暑期一件难忘的事》这样的题目,一位学生写自己和小伙伴一起瞒着家长去河边玩耍,有这样的句子:“偷偷地溜出门,蹑手蹑脚的走几步,等到离家远了,就一溜烟似的狂奔起来,蹿进小树林里,奔向眼巴巴地等待着我的小伙伴们。” “溜”“蹿”“奔”这几个词语,相当传神准确的将“我”的小心翼翼与迫不及待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个句子其实可以写得更长,许多同学说,写作文的时候没有话说。原因除了对于生活观察的不仔细,更有对课文学习的不认真。学以致用这样的话,永远都不过时。
再拓展开去,也提醒各位家长,语文并不仅仅是课堂里的那一点,也不是占用很多课外时间的无休止的刷题。古人就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文科,对于语文来说,这近乎是真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