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语文,文言文的实词考点,一词多义现象与解题技巧点拨

 人生底色看语文 2020-09-22

如何学好文言文?特别是中考之前的冲刺阶段,大家都很关心。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阅读理解一篇文言文,首先要明确文中文言实词的含义,其次要掌握一些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异义现象,再次,要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与用法。
因此,梳理常考的文言实词,总结答题技巧便很有必要。常见文言实词的考查范围,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从考试的试卷来分析,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今天便重点讲一词多义。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

就是指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中的“从”字解释为跟随。再如“禹锡终易连州” “易”字解释为交换。

词的引申义:

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它意义。
如①“欣然起行”②“大道之行也” ③“以污其行乎” ,第一个“行”字,本义是行走,第二、三个“行”字,引申为实行、施行、推行和品行、德行的意思。

词的比喻义:

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也是引申义的一种。
如“手足情深,焉能或忘”中的“手足”一词,本义是手和脚,比喻义“兄弟”、“党羽”。

词的假借义:

即通假字现象,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
如“才美不外见”中“见”同“现”,意为显现,露出。再如“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同“嬉”,开玩笑。
在中考文言实词考查中,80% 考的都是一词多义。中考语文卷中考查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词语有:患、是、数、或、从、及、见、穷、悉、行、许、异、易、去、师、亡、为、闻、作等。
准确解答这类考题有如下几点答题技巧。

1. 课文迁移法。

此种方法最为常用,考卷中出现的很多文言实词,在学过的课内文言文中几乎都出现过,可以联系课文相关语句进行意义迁移。
例如: “临富贵而失其本心”,这样的类似短语在《鱼我所欲也》中就有“此之谓失其本心”一句。
由此句可明确出“失其本心”是指“丧失了他的本性”,放在原句中,再联系上下文就容易正确翻译了。
又如 “每感激论天下事”中的“感激”一词,可联系《出师表》中的“由是感激”一句来理解,就容易解释出这里的“感激”一词是指: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2. 语法分析法。

 有些多义词较难区分,可以对实词所在句子作语法成分分析,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词义。
例如:“蜀之鄙有二僧”和“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鄙”一词,从语法判断,第一个充当主语,解释为边远的地方,第二个充当谓语,解释为目光短浅。
又如 “王许之”的“许”字处在谓语的位置上,不同于《小石潭记》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中的“许”字,应解释为“答应”,而不能解释为“表示大约的数量”。

3. 对句判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以据此进行判断。
如 “腰白玉之环”中的“腰”字,与前一句“戴朱缨宝饰之帽”中“戴”字对应,作动词用,解释为挂在腰间。
又如 “触风雨,犯寒暑”中的“犯”与“触”对应,作动词用,应解释为冒着。

4. 字型推断法。

实词考查中,有一些冷字确实少见,考生有时无法作答。其实,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形声字占 80% 以上,而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了有利的依据。
如 “皆已惮籍矣”中的“惮”字,左边的竖心旁表意,跟心里、心情有关,再结合成语“肆无忌惮”,可推断出“害怕、恐惧”之意。
更多练习可以参考下面这本《趣学文言》,每个章节都有主题解读,对于同学们理解文言文的文化内涵很有帮助。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考点,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词解题技巧点拨
公众号“人生底色看语文”初中语文学习文章篇目汇总(一)
“人生底色看语文”初中英语学习文章篇目汇总(一)
5个招法,打造个性化记叙文,中考作文就要拿高分
专注初高中各学科学习,更多阅读,请加关注。
关注,点击主页右下方“资料,获取更多助益。
举报/反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