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粟裕给华野布置的1949年六大任务之二——从群众工作中完成后勤保障

 莫为天下先 2020-09-22

关于粟裕给华野——三野——布置的1949年六大任务,我们在《听听粟裕是怎么评价华野和中野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的》一文中介绍了第一点,今天来谈第二点。按理说,华野完成淮海战役以后,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作战才应该是所有任务中最主要的那一个才对。但是粟裕并没有把作战中的核心要素——战略战术放在首要,而是把友邻团结放在第一位,把群众工作摆在了第二位。当然,粟裕在所说的群众工作,并不是毛泽东意义上的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这个意义上的群众工作政治意味太浓,粟裕的群众工作是从军事的角度来看的,也就是要通过开展群众工作来解决江南作战的后勤补给问题。

粟裕说:“全军上下应把做群众工作,看作与歼灭敌人同等重要的任务,努力发动和组织新区广大群众,建设地方人民政府及地方武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粟裕解释称:“在内线作战时期,没有提出这个任务,是因为老区群众已经发动起来了。”群众被发动以来以后的结果就是,能够在部队作战的时候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这其中包括了部队最急需的粮食前送和伤员后运。毕竟豫东战役第三阶段的惨烈情况是深深刻在了华野将士记忆中的。
粟裕判断说:“今后可能在南京还有一场恶战,因为如果蒋介石不守南京,他将失败得更快。如果我们在渡江后歼灭了大量敌人,则东南半壁完全解放,那时需要部队分散一下,一个兵团去一个省。到一个省里,必须发动群众,部队才能安下后方。”
然而,蒋介石的跑路水平还是要超出共产党人的估计的。粟裕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蒋介石都会在南京附近做个样子打一仗,为的是国际上好看一些。但是没想到,蒋介石完全不给粟裕这个机会,他溜得实在太快,以至于让原本负责助攻的吴化文起义部队35军(此时已经跟华野鲁中南纵队合编,并非完全的国民党起义部队)捷足先登,占领了总统府。这种历史玩笑也让后来读史之人思之哑然。

到江南作战是粟裕一直很避讳的事情。早在1947年下半年,毛泽东就有让粟裕派人下江南的想法,到了1948年1月,更是直接提出第二次跃进南下战略,想让粟裕带10万人马渡江作战,吸引国民党主力回援,以减轻中原战场压力,尤其是让在大别山钻沟沟的刘邓大军喘一口气。但是粟裕对此都坚决予以了拒绝,并请求在江北消灭国民党军主力。等到了1949年江北无仗可打的时候,南下江南就是顺理成章之事,而粟裕所担心的军队分散、补给不足等问题,并不会因为江北解放就自然消失了。所以,粟裕强调要发动群众。
发动群众这种事就让军区去做就好了,为啥野战军还要负责呢?粟裕解释道:
“去年中央为了发动新区群众,准备抽调五万三千名干部,每个县去七十个人,那时只准备过江打开近一百个县。而今后过江打开的局面,就不止一百个县了。济南八十万人口,用了八千个干部,平均每十万人口用一千个干部,京沪人口众多,需要的干部更多。所以,东南各省解放后,广大地区单靠地方干部是很难把群众很快发动起来的。我们部队应该担负发动群众的任务。
毛泽东曾说,军队要做战斗队,还要做宣传队、生产队。这个宣传队,也就是面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帮助地方把群众给组织、发动起来。缺少干部是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面临的严重问题,据说陈毅就任上海市市长的时候,曾提出带10万干部进驻,否则无法接管。而我们曾介绍过的那些逃离部队返回故乡的家伙都当上了地方干部,其实也是地方上有文化、懂政策、能工作的干部实在太少的原因。我们很难想象在70年前的中国,文盲率是在90%以上,也就是说,10个中国人里面有9个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更不要说去理解什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了——这就是一些人鼓吹的国民党统治“黄金十年”的结果。因此,经历过战争考验的军队人员,就是开展群众工作的不二人选。

粟裕直接定性道:“做群众工作,是我军的三大任务之一。我军在军事上打垮敌人,要跟踪追击;在政治上打垮敌人,也要跟踪追击。从政治上跟踪追击,就是要把群众发动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使群众迅速获得彻底的解放,才能从政治上根本肃清敌人。”
毛泽东讲政治工作三大原则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这里的军民一致中就包括了要做群众工作的意思。同样的,也只有群众发动了,后方才能稳固起来,没有稳固的后方,军队就不能放心大胆地向前推进。这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所以粟裕讲的很严肃。
紧接着,粟裕就把话锋转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军事领域上了。粟裕现场问了大家一个问题:“根据战争形势发展,我军补给是个大问题,百万人马过长江,要吃多少粮?要用多少马料?数字是庞大的。”也就是说,渡江作战不是人过去就结束了,而是一定要把后勤问题解决好。
怎么解决呢?粟裕说:
“长江以北的新区,有些群众就拿不出粮来,如果到华南,群众拿粮也困难,那时,弹药可能由东北、华北运送,但粮食如果也要从东北、华北运送,则需要多少担子,多少牛车?因此,要发动群众,尽量就地筹粮。民工也不能全从山东带过江去,必须在江南人民中动员。
70年前的中国,不要说高铁、国道了,就连能够骡车走起来不颠簸的公路都没有几条。所以,后勤保障如果还是沿用原先的大后方模式,那就会远水不解近渴。在淮海战役中,部队打了三个月的仗就消耗了上亿斤粮食,而且运粮的人自己也要吃粮,所以补给线越长,粮食消耗量也就越大,此时的战场还完全是在江北展开,粟裕依然嫌后方离前线太远,更不要说部队下了江南。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也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基于此,粟裕要求部队自给自足。不过这里也证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即使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在此时依然缺乏现代后勤理念,思维依然囿于国内战争中部队自行补给的惯性,没有想到要建立起全国统一或者全军统一的后勤保障体系。当然,这一切只有在经历过朝鲜战场狂轰滥炸之后,我们才会意识到建立一个强大的现代后勤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粟裕接着便带领大家回忆起过去的艰辛岁月,“去年在中原,我们没有打这样的大仗,因为当时中原群众未发动;睢杞战役中,给养供应与伤员救护发生了不少困难,大家有意见。”睢杞战役就是豫东战役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这段记忆实在是太深刻了,所以粟裕要专门拎出来讲一讲。讲历史是为了看未来,粟裕告诫大家,“因此过江去必须发动群众,组织后备力量。”
同时,粟裕并没有忘记老区人民对战争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山东人民经过日寇和国民党的大蹂躏,仍全力支援战争,对淮海战役贡献极大,山东人民应记大功,不应该再叫山东人民出工到华南。我们应将南中国的人民发动起来,补充兵员也要靠南中国的人民。”
对于解放战争来说,如果东北是赢得胜利的基地,山东那就是诞生胜利的摇篮。所以,粟裕要求部队南下开展群众工作,不再从山东抽人抽粮抽血,这中间所体现的其实也是一个将军的宽仁与厚道。
最后,粟裕要求部队不要有单纯军事主义观点,认为只要仗打赢了就万事大吉,“如果不发动新区群众,不建立人民政府和地方武装,敌人便要复辟,胜利是不巩固的,革命是会失败的。中央指出:我们的敌人是不会自动放下武器的。只有发动群众,使人民有了革命政权和武装,才能巩固革命的胜利。”


这个道理是浅显易懂的,但总有些人会拿这个做文章,认为发动群众后的肃清反动余孽行为是“杀伐过重”,是“没有人权”,殊不知反乡团回来了以后,更会杀得昏天暗地、血流成河。倘若我们想建设一个新中国,那么不可避免地,我们就要破坏一个旧中国。这是逻辑的残酷,也是历史的残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