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好家风 传承正能量

 彭允好 2020-09-22

中华好家风 传承正能量

作者:彭允好

 

家风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薪火传承,是古圣先贤家庭教育的智慧结晶。

家训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诫伯禽书》,训词说:“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训导伯禽要保持谦虚谨慎的优良美德。即使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也要以桀、纣为鉴,不能丢掉谦逊品德。

《孔子家语》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家训教科书,有丰富的教子思想。一天,孔鲤从院子里经过,孔子问他:“学礼乎?”孔鲤答曰:“未也。”孔子训诫道:“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礼仪规矩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孔子谆谆教导其中的道理:“鲤,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则无根,无根则失理,失理则不忠,不忠则失礼,失礼则不立。”

被尊称为“中华武圣人”的关公,是东汉时期的一名武将,追随刘备,戎马一生,忠义神勇,战绩彪炳。关公不仅英猛善战,且儒雅知文。《三国志》云:“(关羽)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关公对其子关平留下的“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十二字“四好”圣训,成为后世正直善良之人,理解和传承关公文化、关公精神的重要载体和行为指导。

与关公同时代的“中华智谋之神”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后人称为《诫子书》,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成为后人修身立志的名篇。

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但家风家训的主旨都在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义廉耻,教育族人扬善去恶,正直做人。

在社会动荡、道德滑坡、法律倾颓的特定历史时期,家风家训是稳定社会秩序、维护人性良知的最重要的力量。

中国历史上许多百世其昌的名门望族,他们的家风家训,至今令人尊敬。

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的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自北宋崇和元年(1118年)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历宋、元、明三代,340多年15世在此合族同居,同财共食,和睦相处,鼎盛时有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成为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典范。

郑氏家族世代以孝义治家,尊师重教,重诺守信,勤俭持家,以正直孝义为荣,以虚情假意为耻,其家族子弟恪守祖训,廉洁自律,忠义报国,清正耿介之士层出不穷。促使这个家族绵延不绝,便是其传世家训《郑氏规范》

《郑氏规范》是“郑义门”家规,是中国家规史上的三座界碑之一,由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修订完善。

《郑氏规范》云:“为家长者,当以至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

第三十二条云:“立家之道,不可过刚,不可过柔,须适厥中。”

集郑氏几代人的治家经验,经柳贯、宋濂等名儒大家参与修订的《郑氏规范》,从最初的58条,扩充到92条,再到最后成文的168条,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旨,内容涵括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生产、生活、管理等各个方面,被誉为迄今世界上最完备的一部家族法典。

《郑氏规范》中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家规族训,以及特色鲜明,知行一体的教化实践,对家族的稳定繁荣,对族人道德教化,伦理指导,和优良家风形成,都产生了深远而深远的影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