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中华传统商道文明

 彭允好 2020-09-22

中华民众供奉财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习俗。财神掌管着世间财富,也掌管着人一生的财运财气。

对任何一个有着美好生活憧憬,渴望尽快实现财富自由的人来说,希望得到财神爷的眷顾,保佑自己财源广进、财运亨通,是供奉神明最基本的祈求之一。

在民间敬奉的所有财神中,武财神关公可谓是影响力最大、信众最广泛、信奉地域最广的财神。

关帝庙遍布全球各地,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帝庙。特别是东南沿海、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唐人街,许许多多华人开办的工厂、公司、商铺,甚至华人家庭都供奉关公。

中华民众尊奉关公为财神,不只是因为关公神职尊贵,法力无边,能护国佑民,保佑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更重要的在于,关公是中华民族全民共同的精神信仰,传统道德基石“义”的化身,能够规范商业行为、建树商业道德,彰显商业文明。

民间流传的五福:福、禄、寿、喜、财。财是其中之一。“财”的出现,是大自然以天地所生之物,养天地所生之人的联结符号。

《易经》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财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基本保障。渴望发财,是芸芸众生本能的心理诉求。

《易纂言》卷八财者,天地所生之物,以养天地所生之人,故聚人以财也。

生存权,是人与生俱来的最基本的权利,没有生存权,其他一切人权均无从谈起。求财,是人获取生存权,追求美好生活的自然生物本能。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陆绩说:“人非财不聚,故圣人观象制器,备物尽利以业万民,而聚之也,盖取聚人之本矣。”唐孔颖达疏:“言何以聚集人众,必须财物。”

渴望发财,并非一种俗不可耐的念想,这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类正常的心理情感活动。

然而,受古代读书人“君子耻于言利”思想的片面引导,及历朝历代重农抑商,对商人职业的压制和歧视,使得商人地位低下,商人追求财富与小人重利之间画上了等号。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阐述了君子和小人在义和利上面的不同价值观取向。

这是儒家学说中君子和小人重要的分水岭,也是解决人们在利益面前该如何抉择,该如何做的问题。君子守道义,循义理,做人做事都有一定的规矩,有相应的道德准则,从而以义取利,义内生财;而小人在利益面前唯利是图,丢失原则和底线,见利忘义,甚至埋没理智,埋没良知,损人利己,自私自利,对正常的社会秩序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增添了隐患。

其实,孔子不是反对利,而是反对通过不正当的手段,采用瞒心昧己的手腕来获得不义之利。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可见,孔子对利的认知也是非常清晰明确的,利,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是人最根本的本能欲望,孔子主张通过正当的、合法的,合宜的行为(义)而获取财富、利益,这就是儒家思想对于财富观念的主流正统思想。

“以义取利”的思想是孔子学说义利观念的根本体现,也是儒学“义利之辨”的重要思想核心。

后世有些迂腐不堪的读书人不仅断章取义,将义和利对立起来,还望文生义,将人们对待财富的态度,主观武断地划分到君子小人的阵营,使得后世知识分子不敢谈利,谈利色变,也使在这种观念下成长的商业经济发展,不仅曲折重重,而且让商人对财富的真正内涵,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难以理清财富和道德之间的关联。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宋代开始,宋儒及民间社会对关公信仰日益推崇,出身草根,年轻时做过小商小贩的关公,成为“义”的形象代表,“义”的文化符号。

宋儒褒扬《春秋》,将关公标立为践行春秋大义思想的道德典范;商人们欣赏关公,将关公忠义诚信的人格品质树立为商业道德伦理的精神核心。

商人们为商贸经济的繁荣发展,商业文明的品牌形象,找到了最佳的形象代言人,也将商人们从流行上千年的“君子耻于言利”,社会地位低下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

宋代时,负责漕运的船家组织到一起,建立了中国有史可查的第一个商帮:漕帮。

漕帮率先将关公奉为漕运行业的保护神,商业神,开启了传统商帮崇拜关公,奉关公为商业神、保护神及财神三位一体的先河。

据嘉靖《徐州府志》引元代皇庆年间翰林学士赵孟頫所撰《关尉神祠碑记》记载:“庙成,奉牲酒者争门而入,拜于轩陛之间者,至不能容。人之精神萃聚于此,又挟山川之气以自壮,故祷焉辄应,每事必祝其灵赫。然享祀之至,愈久而愈盛。于此见忠义之士,虽千载遗烈,犹不泯也,岂不伟哉!”这是迄今为止传统商帮祭拜关公的最早实物记载。

关公曾“亡命奔涿郡”,逃难江湖,靠小商小贩谋生存的人生经历;刘关张桃园结义、肝胆相照、创出一番丰功伟绩的英雄故事;关公为人处世,恩怨分明、信义卓著,光明磊落的伟岸形象,成为商人们效仿及崇拜的精神偶像。

明清时期,富甲天下的晋商以忠义信勇的关公精神为核心价值观游走天下,经商贸易,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更让商人们看到了以关公为商业主神的真正价值,也让关公精神跟中华商道文明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中华商道文化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石。

商人们将大义参天,义炳乾坤的关公视为商人的道德楷模及价值标杆,打破了人们长久以来认为商人“重利轻义”、“为富不仁”等传统偏见,为商人重塑了形象,增高了社会地位,形成了“以义取利”、“以义制利”、“诚信为本”、“义利相济”等商业道德伦理规范,成为中华商业文明的核心理念。

春秋时期,齐国贤相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礼、义、廉、耻等传统道德伦理观念,需要立足于吃、喝、拉、撒等人类最基础的生活条件之上,道德建设和人类文明才能够根基稳固,健康发展。

人民生活富裕,衣食无忧,荣辱观念才更有条件深入人心,推崇礼义道德,注重礼节文明,国家民族才能繁荣昌盛。

爱财,是人之常情,道德,是人之追求。财富与道德的关系,就像饮食与生命、身体与灵魂的关联,是一体两面、密不可分的。

从现代商业社会的实用价值和意义上来讲,商人们崇拜关公,推崇关公精神,也就是在培育一个诚实守信、厚道实在、注重商德信誉、富有责任意识的合格商人,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自觉遵守商业道德伦理,遵纪守法,以义取利,务实求真,兢兢业业,服务民众的同时,也让自身的财富积累更加稳定、长久、持续。

 作者  简介



 

        彭允好,字圣荃,号半禅。曾就职报社记者,工商行政管理局,政府宣传部,企业品牌战略顾问等。著有诗文集《清秋狂歌集》、杂文集《刚正木刀集》等。现为中国洛阳关公文化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关公文化促进会顾问、关公学院名誉院长,湖北省宜昌市关公文化研究会顾问,上海灌顶禅院关帝文化发展顾问等职。

了解《关公文化》的三观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你若喜欢,点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