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僧人借宿农村,在人家墙上连写2首诗,夸尽了农村生活的美好

 思明居士 2020-09-22

文/顾无

【引觞漫谈】

田园诗这一题材,在陶渊明的创作中,第一次正式的出现在了世人眼前。

说到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区别,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两种诗歌差不了太多。其实这两类诗歌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在题材的选择上,山水诗多是写自己游山玩水,游历各地见到的景色,也包括了壮阔苍凉的边塞,而田园诗就如同现在的三农题材,写的是农村生活的场景,农耕,农民等平常文人并不会接触到的东西。

这两类诗歌还有着一个更深层的区别,那就是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同,一个是以士大夫的角度出发,写的是自己的所见所感,喜怒哀乐,一个则是从农人的角度出发,写的是他们的生活和悲喜,在其中夹杂了自己的感悟。

唐代僧人借宿农村,在人家墙上连写2首诗,夸尽了农村生活的美好

唐代的许多诗人崇拜陶渊明,也学陶渊明,所以田园诗的数量在唐代并不少,写的好的,就如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但是也有很多是跟风,本身并没有什么农村生活的经历,所以写出来的作品也没有真情实感。

诗歌,尤其是唐诗,注重的是诗歌的格调,一个对自己所写的内容没有深刻理解的人,是不会有什么格调可言的,因为内容上的贫乏,他们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法度格律等等的形式美上,也就失却了诗歌的真美。

唐代僧人借宿农村,在人家墙上连写2首诗,夸尽了农村生活的美好

【临其诗境】

今天我们来看一首僧人的诗,僧人写田园诗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是生活方面,他们或者居住在寺院里,或者隐居山林之间,都与真正的田园生活非常贴近,对田园有着亲身的体验。

第二则是僧人的心境淡泊,好写佛理,与祖师爷陶渊明的“守拙归园田”以及他在日常生活中顿悟哲理的举动是一脉相通的。陶渊明喜欢写“理”,他的理并不是什么宗教理念或者儒家的封建礼教,而是自己在生活中,在亲身的经历过悟出的生活的道理。僧人们熟读佛经,在山水之中悟道,正是异曲同工。

唐代僧人借宿农村,在人家墙上连写2首诗,夸尽了农村生活的美好

今天这位僧人叫做贯休,就是那位写下“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的贯休,他是晚唐的著名诗僧,文学水平很高。

贯休诗歌很重要的一个特色在于善用叠字,比如他在当时流传最广的“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就是对叠字的巧妙运用,他也因此而得名“得得和尚”,贯休其他诗歌中如“茫茫复茫茫,茎茎是愁筋”,“马蹄蹋蹋,木落萧萧”也是例证。

今天要欣赏的他的诗,写于一农村人家的墙壁上,也用到了叠字,描写了晚春农村之中祥和热闹,忙于农耕的勤劳场景,其中的许多细节描写抓住了农村生活的魅力所在,格外的真切感人。

唐代僧人借宿农村,在人家墙上连写2首诗,夸尽了农村生活的美好

【经典原文】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唐代: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唐代僧人借宿农村,在人家墙上连写2首诗,夸尽了农村生活的美好

【条分缕析】

第一首诗几乎是纯写景,四句话里用到了三处叠字,都起到了非常妙的作用。

第一句写近“闻”与远望。首先是在柴门之外,闻到了香喷喷的米饭味道,而后远看,看到了春山之中农家的炊烟点点,看到了雨过天晴的乡村风景图。第二句是近景,花儿蒙蒙,水儿泠泠,全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小孩子也出镜了,吵着闹着要树上的黄莺。大自然的美好与孩子纯洁的天性相结合,真是再美不过了。

第一首写了农村景色的美好,第二首主要写“人和”。

唐代僧人借宿农村,在人家墙上连写2首诗,夸尽了农村生活的美好

池水飘香,塘边草茂密的很,影子森森,鸳鸯和鸂鶒就在池塘中嬉水,一点不怕人,如同人家的家禽一般,这一句点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村前村后的桑树长的茂密,东邻西舍也其乐融融,无地界之争。这一句以村庄的规划着笔,进一步塑造其宁静优美,地利人和的形象。

唐代僧人借宿农村,在人家墙上连写2首诗,夸尽了农村生活的美好

后面四句接连出现了四个人物,养蚕女在溪水边上洗茧,牧童穿着衣服下水洗澡,还不忘带着自己的笛子。主人是个老头儿,留我在这里住了又住,笑着告诉我,西坡的瓜豆就快要成熟啦。

这里是对“人和”最直接的描写,如此的淳朴天然,简直如同现代人可望不可即的桃花源了。

两首诗都给人一种很悠闲宁静的感觉,为什么要说他在写农忙呢?

这正是作者的用心良苦所在,他写到村中的宁静,写到养蚕女、牧童和老者的悠闲,也就暗示了村里的壮年劳动力已经都去山中耕田了,所以此刻才没有出现在诗中,读到这一层,整首诗的画面才会变得更加的广阔而亲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