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语说禅:开门见山

 禅艺会 2020-09-22

陶渊明在山脚吟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修行人在山巅对曰,“此地堪终日,开门见数峰”。不管推开的是柴扉还是山门,两者都很有禅意,同是隐居自然怀抱之中,看到的是同样的大山,实践的是同样淡泊宁静的存在方式。谁在追求淡泊宁静?往往是曾经坎坷颠簸的人;谁在向往归隐自然当中?往往是离开自然太久的人。

发心修行的人向往大山。不只是和尚,道士和隐士也喜欢以山为家,不管是庙是观,是山洞还是茅草屋。比尔·波特关于隐居生活的《空谷幽兰》畅销不衰,印证了人们对于大山的向往。山里空气清新、环境寂静,与世隔绝迫使自己沉静下来,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将自我置于世界之中获取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山是修行的人所找到的另一个形式的自我。这就好比占星术盛行时,人们仰望星空寻求的是启迪和归宿感,星座是另一个带有神秘属性的自我,解读星相犹如解读一本天书。以同样的方式,大山是修行者在世界的幕布上看到的另一个自我,山不仅是用来居住,更是用来阅读、用来领悟的。

生态哲学家利奥波德曾经提倡说,当代很多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都可归因于人与自然分离太久,我们要回归生态主义、寻找“生态的自我”,要“像大山一样思考”。他说这话的上下文是,人的生命不是孤零零的,你你我我,跟整个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和自然联结成一张巨大的网,这是生命的“互联网”,所有的生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正如佛法云“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莫非般若”,生态哲学从这样宏伟的角度上,以一种感性的方式诠释了佛家的“无我”观,主张人们要把“自我”认同于整个“自然”。看见山,看见水,那都是整个自然躯体的一部分;看见树木花草、虎豹牛羊,那都是整个自然生命的一部分,而一个与自然合一的人,就此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并且用关怀和感激去对待万物,遍地翠竹黄花都与我有关。古来关于天人合一、物我不二的教诲,也大抵如此。

看到自然、看到星空的人,往往首先看到了神秘超然。关于偶然、必然、机缘、命运之类的话题,成了谈论和思考的重要内容。禅师说,若人初参禅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表示他的认知能力已经开始穿透表象,看到更深层的东西。从实在里看到虚妄,却从空灵中看到真实;从瞬间里看到永恒,却从久远中看到短暂。“世界是颠倒的”,他说。他用带着疑问的目光投向所见的一切,像海豚发出声纳信号,用回声中的信息来确定自己在浩瀚海洋里的位置,而他上下求索、四方探寻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找到自己。能够以思辨的、质疑的眼光去看待世间诸相,就是踏上了寻真之路。

他不只是看遥远的自然,而更是从身边的具体事情上寻找回声。他那神秘的眼睛看见什么事情的发生都是符号,就像活在一个白日梦里,一切的事件都是问号,都当作心理学、潜意识、超意识之类的样本,自我解读。他从众多的问号归结出几个极其简单的问题——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他回避不开这个问号,他在问号的引导下体悟生命与存在,看到世界是美丽的、关怀的,他在审美和感怀之中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并在平凡生活的枝节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乐趣。

他以这样的心态回归生活、倾听生活。他开门,见的却不是山——人生开门七件事,乃是开门见柴,还有米,还有油盐酱醋茶。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但是他更加懂得沉浸、享受吃饭睡觉本身;日子的好,在日子本身。于是,禅师又说,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何必深居简出?你自是大山、自是深流,你并不住在房子里,相反,是房子盖在山上、造在水边。开门见山之前,开始领悟生活就是修行;开门见山之后,却领悟了生活就是生活。


而禅宗又名“无门关”,通往自由的门上写着一个大大的“无”字。用比喻来说,门不在某个确定的地方,到处都是门,可是你却进不去,对你来说,门只是画在了城墙上,而你又不是崂山道士可以穿墙而过。然而一旦见闻思修突破了,到处都是门,可以随意出入。

门后有山,一座一座的山,譬如寒山、德山、仰山、洞山等等,每个山头都是一位宗师,开门见山的“见”是“见地”之意。寺院每每建立在群山环绕的幽静深处,禅师们也每每以山的名字传世,而他们自己的精神也变得像大山,虽然不知已矗立了千年万年,但每一天都自新不已。过去有过去的存在方式,今天有今天的。“像大山一样思考”,惟有像这些大山们学习见地,才可以开启那扇没门的门。开门见山?或许更是开山见门。不论从哪一扇门悟入,都是进入同一个合一的境地。故此向往有一天,在夜晚的枫桥,在停泊的船舱,我挑开帘门,看到寒山之寺就在岸边,有钟声入耳。拾阶而上,我知道那是提升之旅,在每一步都听得到同样的钟声,一点都不怀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