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访东艺百草园

 禅艺会 2020-09-22

年少时遇到一个好学校与一位好老师,往往能够带给人们长久的温馨与美好,老师或许不知道哪一句话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但一定是在尊重与赞扬中产生的效应。多年之后,有学生去看望老师,要比任教时获得的贺卡和贺礼要真实得多,重要得多和快乐得多!——纯道题记

“你来啦!”

嗯,时隔四年,我又回到这里了。

我和东权艺术学校的缘分,还要从初识尹东权老师说起。小时候参加过许多的兴趣班,一直坚持下来的也只有画画。除了自己的艺术兴趣,这很大程度上要感谢尹老师对我的培养和启发。小学毕业后搬到松江,我开始在青少年宫学习水粉画。水粉课的老师也是尹老师的学生,是他推荐我去了尹老师的绘画班,让我遇见了艺术路上的引路人。

与我之前接触的美术教育十分不同,尹老师有着一套独特的教学方式。不再只是坐在教室里写生临摹,等着老师来修改指导,在他的课上,我体会到艺术形式的多样性:静物默写,人物速写,构图创作,油画写生等等。尹老师还带着我们走出教室:在公园画风景、在影视基地画建筑、在9号线地铁上坐一个来回画人物。至今,他那些独创的绘画口诀还历历在耳,比如 “最高最低定大小,一分为二起点找” 和 “由外到里,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每堂课的最后他总是鼓励我们平时多练习多创作,养成每天画画的习惯。所以,尹老师教会我的不仅是画画的方法,更是观察事物发现美的习惯,自由创作的乐趣和持之以恒的重要性。这也就是他一直倡导的细心大胆勤奋创新的艺术精神。

正是因为尹老师与众不同,令人受益匪浅的教导方式和他对美术教育的热情专注,他从少年宫退休后,我和许多的其他学生仍跟着他学习。刚开始是在尹老师家里上课,后来他开办了一个艺术工作室,再之后就有了现在的东权艺校。

高中时期,我暂时离开了东艺,之后赴澳留学,又是两年未去过东艺。这次假期回国,在尹老师的女儿小尹老师和爸爸的鼓励下,我以一个新的身份回到这里。不再是一个学生,而是学校的媒体文案实习生。能以这样的方式来回报尹老师和东艺,我感到十分的欣慰和自豪。

几年未见,学校让我觉得陌生却又熟悉,虽然在写字楼的位置有些隐蔽,学生们还是络绎不绝地慕名而来。楼梯间独特的装饰让我放弃了坐电梯,慢悠悠地转了五层楼。麻绳网和硬板纸制成的海洋生物之间,仿佛有一阵远处吹来的清新海风,也不知道是哪些小朋友们的功劳呢。

走出楼梯间,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艺办公室,不大的一间里摆放了五六张桌子,还有一个堆满画具,书册和学生作品的储藏室。最靠近门口的桌子上一台巨大的 iMac ,据说是在小尹老师的建议下给学校添的 “新宠”,后来也成了我工作的好伙伴。一面墙上挂满了尹老师参加活动与重要人士的合影,另一面上则是尹老师的三幅肖像作品。中间的那幅德国女孩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女孩眉眼间的神态栩栩如生,明黄的头发、湛蓝的衣服、红润的两颊和双唇交映出一份年轻的魅力。

从办公室出来,往右走是东艺的走廊。左边的木架上摆放着孩子们的手工作品:陶制容器、纸艺卡通人物、手绘酒瓶... 两侧的墙上挂满了学生作品, 从幼儿园小朋友到艺考高中生,从黑白的素描到彩色的油画,细细观察还能找到不少我熟悉的名字和笔触。

三间教室的门上分别贴上了名字,那是小尹老师和尹老师的朋友,文学家柳文耀一起商榷后起的:思行教室,穿林教室,成蹊教室。分别取自 “三思而后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三句古语。字里行间里与艺术的联系是不言而喻的。前两句是对学画人的建言,意在下笔前要多思考,下笔时要一心一意不急不躁,享受创作的过程。最后一句则是把东艺的老师们比作桃树李树,无需多言,学生们自会闻香寻来。小尹老师说文字是人类创造的,是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诗词,就是文字造就的最独具匠心、精雕细琢的美。

在成蹊教室里,我惊喜地发现房梁上还挂着自己的油画作品。这幅方塔公园的写生可是最令我感到自豪的作品之一了,曾在徐家汇艺术馆和其他东艺学生的作品一起展出过。怀念之情油然而生,恍然间我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的公园一角,在松节油和草木混合的清香里,那个一手颜料盘一手画笔的女孩全神贯注在眼前的画布上。

如今重新听见老师们悉心教导的声音,看见学弟学妹们认真画画的样子,不能不感叹岁月给东艺带来的变化。旧人离开,在这里留下回忆;新人到来,在这里创造未来。一直未曾改变的是东艺这个百草园里,常青藤一般的老师们,勤勤恳恳始终如一,为了艺术的传递和延续。学生们好比枝头的新芽,在岁月的流逝中长成千姿百态。但无论未来的模样如何不同,我们对东艺满怀着一样的感激与思念。 无论过去多少时间,隔着多远距离,心中的那份东艺情结都不会改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